【征文选登】王凌燕/出书,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关于出书那点事儿征文”选登
出书,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王凌燕
说不想出书,是假的。但凡喜欢文字的人,谁不想让自己的文字变成书呢?没有出过书的作者,是没有分量的,只能用语言介绍自己,说得多了,像在吹嘘,说的少了,怕别人不在意,有书的作者就不同咯——书便是最好的名片,初次相见,握手寒暄,递上一本,啧!倍儿体面。
虚荣心作祟,很渴望拥有这份体面,然而,一直没有付诸行动,一直没有出书。
受家庭、尤其是受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热爱文学创作的父亲的影响,从小便喜欢写写画画,在学校尤其喜欢上作文课。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把我的作文当范文来读、全班同学给予我膜拜的目光时,我的内心便像充满幻想:莫非,我也是个天才作家?莫非有一天我也可以像艾米丽.勃朗特一样,以一部《呼啸山庄》震惊文坛、享誉世界?
幻想一鸣惊人,便朝着一鸣惊人前进,前进的结果是语文课上意气风发,数学课上昏昏欲睡,语文老师视我为珍宝,数学老师视我为败类,如此下去,我的综合成绩可想而知。在按成绩排座位的“艰难”岁月里,为了捞回一点“面子”,我不得不让我的逢考必霸第一名的死党为我“违规”霸座,而我的《呼啸山庄》式的作品,却始终没有呼啸而至,呼啸而至的是父亲盛怒的巴掌——初二那年,我的数学仅考了24分(满分100)。
感谢父亲的巴掌!在后脑与耳朵发生嗡嗡共振之后,做梦的我醒了,醒来之后开始努力读书,作家梦和日记本一起,被锁进了抽屉。
17岁那年的暑假,学业有着落的我颇为愉悦,通过邮局邮寄投稿的方式,在父亲所在的市报副刊上,发表了一首仅有9行字的小诗,题目为《秋日的果树》——写得什么,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父亲很高兴,下班后特地将当天的报纸带回了家。
“三丫头写的诗还有点儿样!”父亲说,全家人都很高兴,只有小妹撇撇嘴,十分不屑:“什么呀?悄悄为来年运,呵呵,运……”
“拜托,是运筹好不好?”
我回敬。我小诗的最后一句:“悄悄为来年运筹”,编辑排版的时候,居然让“筹”字另起一行,结果让小妹抓住了“切入点”,其时小妹正在苦心孤诣地避开父亲的视线,苦读武侠,家属院门口租书小店里黑乎乎的书架上摆放的所有金庸、古龙作品,都被她读了个遍,后来连全庸、占龙之流“东施效颦”的作品她也扫了,结论是“没法比,太垃圾”,沉浸在武侠梦中并颇有侠女之风的小妹,自然看不上我的“柔弱无骨”之作。
那首小诗之后,我又发了几首,在偌大的市报副刊版面上,我的小诗实在小的不像样,但在我,那却是一簇亮眼的火苗,把我的尘封的心灵照亮了!
外出求学的日子,只有三年,当时却感到无比漫长,就像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是的,那时候,什么都慢,当一切都慢的时候,思念就变得很长、很长。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想家的时候,只能写信。趴在宿舍的绘图板上,我几乎每周都要给父亲母亲写信,写同学们之间发生的趣事,写校园里的各种开花植物,写餐厅的“热狗”如何好吃,写冬至领了面、馅,如何自己动手包饺子等等,信马由缰,逮什么写什么,像与父母拉家常,以此来打发想家的慢时光。后来有一天,在去学校传达室取信件的时候,我无意中看见传达室的桌子上放着一份《河南电力报》,住在报社大院里、对报纸格外亲切熟悉的我,迅速将报纸翻到文学副刊,快速抄下了投稿信箱,怕被同学看见,整个过程居然像做贼一样!自此,郑州市嵩山南路87号《河南电力报》社成了我终生难忘的投递地址,家信的内容逐渐变成了散文的模样,让我在学校声名鹊起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挣钱的快乐——我把第一笔15元稿费,寄给母亲,请她给没牙的姥姥买面面的大苹果,姥姥高兴极了!姥姥开心的笑容,从母亲的来信的描述里,我便清晰地看到了!除此之外,还通过写作认识了贺焕峰、谢红、魏红、王绥民、张超群等多位良师益友,作为《河南电力报》编辑,他们多次组织笔会、研讨会,热忱而耐心地帮助基层作者提高写作水平,培养了一大批河南电力骨干作者。
与《河南电力》报同行的28年间,学习工作之余,我在《河南电力报》、《焦作日报》、《大河报》、《华中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等媒体上累计发表散文400余篇,结识了电力系统诸多爱好写作的朋友,他们中有很多人才华横溢,佳作不断,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作品集,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第二本,甚至第三本书,有时候,他们会约我一起出,每次,我都是激动地听完,然后陷入深深的纠结中。
初始的纠结源自于经济的窘迫——自费出书,动辄几万元的支出,对于2000左右的我,还是不容小觑的一个数字。公公婆婆要赡养,孩子要上学,菜要买、肉要吃,筒子楼里赶集一样的生活要改善……自费出书,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
后来的纠结就与经济无关了。
2008年的一天,当《河南电力报》的魏红老师再次约我一起出书的时候,我的心弦再次被触动了。翻看着厚厚两本剪贴本,阅读着自己的、自以为很精妙的文字,我对先生说:
“老公啊,我感觉我的水平,是时候出书了。”
先生还没表态,活泼调皮的女儿马上说:
“老罗啊,让你老婆赶紧出书吧!村头厕所都没纸了,那家伙,都糊墙了,左一层,右一层……”
女儿的“台词”,来自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虽是玩笑,却也让头脑发热的我再次犹豫:水平,书——出书容易,可出来的书,谁看呢?书店里那么多名家名作,尚“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我这样的无名小卒,出的书,除了堆在家里,还能吸引几人回眸?朋友间的夸赞,或许是真心的,或许只是礼貌性点赞,当真出书,还需要再沉淀、再积累、出佳作、求精品才对,花钱出一堆废纸,有什么意义呢?
周末回家,我把出书的想法告诉父亲,父亲意味深长地说:
“不要总是别人怎样就怎样,要坚持做自己,先好好读几本书吧!”
——家中,竟无一个人赞同,出书,无果而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今年年初,因年龄原因,我从部门党务负责人岗位上退下来,移交了那些牵牵绊绊的文件资料,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心里竟是从未有过的轻松与安静。终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了!感觉自己忽然间变成了一个“富有”的人,打开书柜,才发现书柜里买回多年而未拆封的书,有些书页,都有些泛黄了,不知道等待的这些年,这书,可曾抱怨过?可曾伤心过?可曾疑惑过?可曾失望过?面对它们,我满心惭愧:每一部优秀的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之作,每一本书,都出得不易,都应该获得尊重。
人生苦短,是时候怀着虔诚的心,认真读书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想起这句陈年古训,不错,在今天,它依然贴切。
读书,写作,云淡风轻,心思无邪,岁月静好。
在女儿的帮助下,我创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好友伟丽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公众号文章编辑排版。有了自己的园地。同时心里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目标:勤奋耕耘,等丰收了,就出一本书。
——毕竟,对于写作者而言,书,才是丰收的果实。
作为一名普通作家或文学爱好者。大多人有过出书的经历。或免费或自费;或欢喜或悲伤;或如愿或失望……那么,就请您把出书的酸辣苦甜的故事讲述给我们,让我们再告诉大家……
文字要求:30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字样。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稿件一旦采用,将在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和纸媒分期刊登,最后结集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您《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出书的那些事儿》
————征文启事————
作者简介
王凌燕,女,70后,籍贯河南焦作,焦作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出生于书香门第,供职于电力系统,喜欢古诗文,爱好阅读、写作、朗诵,作品散见于《河南文学》《河南电力报》《华中电力报》《国家电网报》《神华能源报》《焦作日报》《平顶山晚报》《河南电业》等报刊杂志,擅长将平凡的生活化为诗意的文字。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每天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冯新林 阿 若
编辑部主任: 赵 渝
责任编辑:柳岱林 蓝 岛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