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陈占超/一对退休夫妇的红色坚守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陈占超  魏爱凤

庚子中伏,天气闷热,在红色作家陈金平先生带领下,作者一行来到了登封市颍阳镇杨岭村,参观了村南“抗日纪念园”。

刚一进村,就遇到了在热辣辣太阳下面久候的杨建华、张素珍夫妇,年逾八旬的老两口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直言快语的老太太向我们讲述了纪念园中三通碑的来历和立碑的艰辛过程,说到激动处,老太太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面对着庄严肃穆的纪念碑、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及白发苍苍的两位老人,我们深深地鞠躬致谢。

从杨建华老人声情并茂的介绍中得知,老人的父亲杨三虎,抗战时期担任村民兵队长,他多次参加对日作战,救治八路军伤员,组织群众拥军支前,并率队随军南下,因作战勇敢、表现优秀,多次立下战功。

杨父临终留下遗言,要求杨建华一定要找到后山上的三个八路军烈士墓地,并设法让烈士魂归故里。父亲的遗愿,彻底改变了杨建华、张素珍夫妇安逸的退休生活,促使他们义无反顾地走上长达23年的寻踪抗日历史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之路。两位老人不但亲临亲为,而且还拉上了几个子女,全家人一齐上阵。儿女们不仅出车、出钱、出力、还要跑前跑后、四处托人为村集体跑项目、争取各部门的扶持资金,为两位老人做好事助力。

杨建华、张素珍夫妇退休以后,一直牢记着父亲临终的嘱托, 他们从1997年开始,就联合几位志同道合的老人,曾经五进黄城,六上井眼沟,几经辗转找到当年掩埋八路军三位烈士的老人,费尽周折寻到三道沟,终于找到了烈士掩埋地,并及时向登封市市老促会、民政部门汇报,2013年4月,三位抗日烈士的遗骨最终安葬在登封市烈士陵园。他们还到偃师、伊川、洛阳等地寻访了当年证人100多人次,整理编写了杨岭村抗战时期10多万字300多篇的历史资料,查证38处遗迹、遗址,拍摄冲印照片200张,为《登封老区革命人物》《登封抗战》《嵩岳党史纵横》等书籍提供了18名革命人物的光辉事迹和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挖掘,两位老人惊奇地发现,杨岭村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村子,抗战时期,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就成立了民兵队伍,配合八路军作战23次,村民的抗日热情很高,为八路军送茶送饭,筹集军粮、掩护伤员、赶制军衣军鞋等大量的抗日工作,村子里先后参军42人,其中18人牺牲、多人受伤、有人还留下了终身残废,这些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的动人故事和神奇传说,深深地打动了两位老人的心灵。

2014年5月,杨建华夫妇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杨岭村的光荣历史,缅怀村中那些革命烈士和革命军人,他们商量筹建一个抗日纪念园。两人的想法,得到了时任乡村组干部的大力支持,决定在村南头建设一个一千余平方的纪念园,杨建华夫妇拿出自己3万多元的退休工资,找人平整沟壑,整修地面,订购了数百棵柏树苗,栽种上了冬青树和各种花花草草。查找有关资料撰写了碑文,并号召村里70多名群众集资镌刻了“皮部豫西抗日第一站杨家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杨家岭民兵组织简介”三通石碑。并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老俩口又出资2000余元树立了“抗日纪念园”碑,纪念园开园后,老俩口多次组织红色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并数次登台演讲。

2017年春天,杨建华、张素珍又打算创办一个杨岭村红色教育基地,他们的想法得到登封市老促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上级拨款两万多元、老两口筹资一万多元,先对老学校,后迁往老村委进行改造成馆。他们想方设法收集八路军在村中居住、使用过的生活、工作用品等老物件,历时几年时间,他们共收集了当时民兵使用的大刀、长矛、枪支、手雷,群众支前使用的碾盘、织布机、纺花车、草篮,八路军使用的水缸、桌子、马鞍,以及日本鬼子、汉奸残害村干部、群众的梯子、太师椅等物品100余件。一些物品是群众主动捐献的,一些物品是老两口掏钱购买的,几年里,杨建华、张素珍查阅史料,寻访历史见证人、当事人,并把整理撰写的文字制作成版面,悬挂在展馆的墙上,文字内容严谨认真,真实可信,并做到实物与版面文字相对照,使参观者受到了深刻教育。

20多年来,每年的清明节,颍阳镇中小学校和附近的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前来纪念园参观,为烈士扫墓、敬献花蓝花圈、举行入队、入团宣誓等“缅怀先烈,学会感恩”等教育活动,杨建华、张素珍为学生宣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们的崇敬之心和怀念之情,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杨岭村及附近村党员干部也在纪念园数次举行“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前辈,弘扬抗日精神”等教育活动。省内外许多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慕名而来参观抗日纪念园与红色教育基地,老俩口都是热情招待、耐心解释、认真宣传,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上了一场场深刻的红色教育课。

20多年来,夫妇俩自掏腰包25万余元,把自己大部分退休金都用在红色教育基地和纪念园的建设上。经过杨建华、张素珍夫妇的多方努力、尽心协调,郑州市水利局和老促会先后扶持革命老区扶贫项目,为杨岭村拨款50万元,用于村里建电灌站和自来水工程,确保了全村1500名群众的生活、生产正常用水。近几年来,两位老人还带头集资修建了从宋窑到杨岭村苇园沟段的生产路,并建了一座小桥,垫路基56米,修复了村里126米街道水泥路面,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他们还带头植树22亩,并带动全村植树造林300多亩。

在老两口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的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风言风语和一些不和谐的语言,有人称他们是傻子,也有人说他们是为了出名,有人点赞、有人说风凉话、有人批评指责、最不能容忍的是被人误解,最不愿听的是背后竟有人骂娘,一谈起这些,老两口就不免有些无奈,甚至有些委屈,背地里还多次留下伤心的泪水。

步入杨岭村红色纪念馆,《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杨家岭惨案》《李洼村砍尾巴战斗》等多个喷绘版面挂在了三个展室的墙上,生了铁锈的刀枪剑戟、梢子棍、马鞍子、马灯、织布机、查线机、子弹盒、提篮、桌椅、旧床、等老物件摆满了展厅,两位老人详细的讲述,使我们对抗战时期的军民鱼水情及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望着满面沧桑、口干舌渴还仍滔滔不绝的的老人,我们深深地为他们那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由衷地钦佩他们的善行义举和无私奉献,多么可尊可敬的好人啊!

沿着村里狭窄街道由东向西步行,我们参观了抗战时期皮定均司令在杨岭村的临时指挥所,古老的院子虽历经沧桑,仍能显示出当年的威武风姿、虽然破败、但还傲然屹立,“是该修复一下了”,年迈的房主人也是一脸的无奈。接着两位老人又带我们参观了村里的原皮部三连的驻地、警卫排驻地,抗日老村长遇难地及他四岁儿子遇难地,在行走过程中,张素珍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述了许多抗日军民协作战斗、共同抗日的传奇故事,善良的村民救助八路军伤员、帮助抗日干部做事的动人情节,在两位老人简朴的小院子里(老人义务投资20多万元用于红色纪念园、教育基地,自己却仍然住着上世纪的老瓦房,杨建华老人还精神抖擞、身体灵活地向我们表演了棍术和大刀术,展示了练武之人的威武和雄风……

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建华、张素珍两位老人的感人事迹得到《郑州晚报》、《登封时讯》、登封电视台等媒体的多次报道,两人也多次被登封市委市政府、登封市老促会评为先进工作者,被颍阳镇党委评为“颍阳镇首届好人”的光荣称号。

该分手再见了,杨建华老人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用一种无比坚定的语气说道“我坚信,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不会错,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我们还能走得动,就一定会在这条阳光大道继续走下去!”

作者简介

陈占超,男,1963年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协会员,登封市作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登封市唐庄镇政府,从事文学创作三十多年,曾在《中国报告文学》《散文选刊》《河南日报》《时代报告》《参花》《今古传奇》《河南文学》《河南工人报》《百花园》等发表过报告文学、散文、小小说,诗歌等。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

  • 河南老人挖到元宝上交,20年后却被退回,专家:这是仿造工艺品

    河南老人挖到元宝上交,20年后却被退回,专家:这是仿造工艺品 文 | 韦爵爷 咱们中国古人有一种非常好的品德,那就是勤俭节约,甚至非常多的有钱人也是这样,不喜欢乱花钱,对于钱财这种东西非常的看中,其中 ...

  • 《水经.伊水注》所涉广成泽、大狂水、玄望山等考略

    A3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 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迳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于伊. 宋均,杨守敬认为此处郦注出现的宋均与注纬书之宋均籍贯.时代 ...

  • 登封古村落美不美,只看这三个村就美呆了!

    12月1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全国共2646个村落进入公示,河南78个村落入选,登封市又有三个传统村落入选,公示期为12月10日至14日. 啥是传统村落?和普通村落有啥不 ...

  • 【红色追踪】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制图股在涉县孔家村

    原创不易,请您关注公众号[文旅太行],点亮下方的"赞"."在看"并分享,举手之劳,支持原创: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博主微信:shexianhanjiang

  • 【散文】李长顺 陈占超/阿婆寨笔记(二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阿婆寨笔记 (二章) 妙善阿婆寨 李长顺 深山藏古寨,妙善阿婆寨.登上大龙山,神往阿婆寨. 深山有古寨,神瀑自天来. 奇哉!群龙争飞,五龙沟瀑布 ...

  • 【散文】陈占超/秋遇范家门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秋遇范家门 陈占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秋高气爽.立秋刚过去,我受朋友之邀前去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观摩山村老家旅游项目进 ...

  • 【散文】陈占超/核桃王树下的乡思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用文字温暖世界 核桃王树下的乡思 陈占超 岁月若梭,九月如金.时值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我们随河南文学作家采风团来到了喧闹的登封市唐庄镇范家门村. 范家门村位于唐庄镇 ...

  • 【散文】陈占超/柿香霜浓盈刘门(外一章)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外一章) 陈占超 在这里,俊美挺拔的山峰在静静休憩.苍松翠柏在幽幽吮吸:在这里,展翅高飞的鸟儿在太空遨游.蓝天 ...

  • 【散文】陈占超/“神笔”王铎故里行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陈占超 庚子暑期,趁着星期六休息日,我和登封市书法 ...

  • 【作家掠影】陈占超:一个基层作家的文学情怀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苏小蒙 壹 首先声明:在这里我所指的"底层作家",绝不是贬意.而是指生活.工作在基层,如农村.乡镇.县城.工矿.企业.街道.社区,他 ...

  • 脱贫攻坚的嘹亮赞歌一一登封作家陈占超散文集《谁不说俺家乡好》线上座谈会侧记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知乎号五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一一登封作家陈占超散文集<谁不说俺家乡好&g ...

  • 陈占超|王河遇见了大海

    文/陈占超 登封市唐庄镇西北部的王河村,是一个"青山环翠海,绿水抱村舍"的偏僻深山村.它位于嵩山北麓的勺河上游,西北连接嵩山九龙潭.背靠蛤蟆头山峰,面朝嵩阴都督峰.东邻三台山脚下的 ...

  • 陈占超‖我和二爷的往事

    作者/陈占超 我和二爷的往事我的二爷名叫陈春安(又名陈靖中),1925年3月18日生,登封县会善寺中学毕业,1941年到四川省成都市兵工学校学习,1950年被迫到达台湾,在一家兵工厂工作,退休以后,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