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高考作文看2020校考即评
如果用“史上最艰难”来形容今年的播音艺考,我觉得丝毫不过分。不过,也正因有了在各种不期而遇下产生的诸多临时调整,让我们对艺考,尤其是其中的即兴口语部分,拥有了一些从未有过的崭新解读角度,比如刚刚结束的高考语文科目。
往年的此刻,艺考和高考已尘埃落定,新一届艺考生的暑期培训也早已拉开帷幕。今年,艺考生却成为了特殊的见证者,高考结束后仍要奔赴各地参加院校面试。我也得以人生头一次,从“围观”转变为“参与”,从艺考应试的角度来打量和思索高考考试内容:有哪些新方向值得借鉴?有哪些新思路可供分享?这些内容将给即将到来的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等院校的艺考复试,酝酿出什么样的新思考?
我把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总共十一道题,分为了三类,以下做分别阐述。
小我与大我——“心怀天下”
01
入选试题:全国I卷、全国II卷、全国III卷、浙江卷
具体的题目内容,在这里不再赘述。
大致说来,I卷讲述了齐桓公不计前嫌、礼贤下士,鲍叔挖掘和重用人才的故事。II卷是意料之中的,以疫情为线,描绘了今春这一特殊时刻,中国与世界各国守望相助的情景。浙江卷让考生谈谈对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而北京卷则以写信的形式,对高一新生提出期许、做出人生规划的建议。
我毫不犹豫的把这四道题归到了一类。首要原因是题目中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对“个体与集体”的描述,其次,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四道题目为考生(尤其是艺考生)挖了一个基本相同的坑。
基于教学经验,我把这个审题陷阱定义为“缺乏引申”。不仅仅是高考作文,这也是艺考生在即兴口语表达中常出现的误区之一,即只能关注题目本身,缺乏适度的联想和扩展——要不就是只见小我不见大我,要不就是只有大我无视小我。而事实上,小我和大我往往是成对出现并富有逻辑的(包括但不限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哲学规律等等内容)。学生们窥斑而不见豹的惯性思维,往往导致在卷I中,只看到主人公重视人才这一“小我”,却忽略了能够让君臣三人携手并肩的根本原因,在于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一“大我”;在卷II里,遗漏了对小我和大我,即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共同危机之中的互助,将对各方以及业已形成的国际关系走向,带来什么样的新契机的深度展望。你看,对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其实是共通的,即兴口语的思维短板,同样也会出现在其他的学习模块中。
浙江、全国III卷考题虽然在我看来与全国卷I和II同属一类,但思路的指向性显然要明确很多。从题目内容就可以准确得知在写作时必须兼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描写;年轻人在完善小我追求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过程中,往往也在与社会进行着互动,在社会这面大镜子前“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因此,考生入坑的几率要少很多。
家国情怀——“过去与未来”
02
入选试题:全国新高考II卷、天津卷
新高考II卷是写一篇介绍地名的电视节目主持词,天津卷是借《中国面孔》的热播,结合适才走过的2020春天,让考生谈谈感悟。
题目体裁的推陈出新并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我想说说我之所以把这两道题归纳在一起的关键,是学“史”对于艺考生的重要性。
暂且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会在艺考中以单独笔试或考官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我们仅仅从以上两题,结合艺考生在即兴评述、模拟主持等等考试项目中所反映出的常见问题,来再次说明,历史科目,以及围绕历史内容所培养的思维拓展,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艺考生在这两道题目中最容易发生的问题,是“平面化”。比如,让你介绍一地,你可以说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记忆与情感等等,这都是题目中给出的范例,你按着这个区间去写,当然不会错。可是,一个地名的形成与确定背后,往往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演变,有可能复杂、有可能简单,不管属性如何,都是一条连续而饱满的历史脉络,足够让你去回首,并——展望!展望曾经的历史古都,正在迎着信息化5G大潮而给它历经沧桑的名字添上极为绚丽的科技幻彩!
天津卷的中国面孔一题,相比新高考II的地名一题,要给出了更为明确的“古往今来”的逻辑信号。当然,与上段思路类似,忆完了过往(历史),同样也需要瞰今朝(疫情)、展未来。
继往开来——“善思巧辩”
03
入选试题:全国新高考I卷、北京卷(1、2)、上海卷、江苏卷
辩证型试题是高考作文和艺考即兴评述的熟面孔了。这一部分我想说的内容不多。就只谈谈我所看到的问题吧。
“思辨力不足”和“脱离生活”是我在即兴口语教学课堂里最常发现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在厘清“辩证”这一概念的首要任务,先是要明确“辩”的含义,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的让题目和思路活起来——1、找到对立面,2、确定各自的合理性,3、找到恰切的例证,4、阐述观点。而绝不是片面的被题目牵着鼻子走,最后做出一篇一边倒的文章。
以北京卷(1)为例:你是否认同“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当下社会又是如何定义人的能力与才干的呢?推导开来,我们也就不难找到像是北京卷(2)对信息社会的思考,上海卷对转折事件在人与事物发展进程中所起关系,以及江苏卷人的成长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题目中所蕴含的对考生辩证能力的考查。
所谓“脱离生活”,我把它理解为缺乏真实可信的、具有时代新鲜感和人文温度的例证材料。这一点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我想不用我过多解释。就像是在即评课堂上一说起“素质”,学生们就会异口同声答“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例证材料的选择,同样是应试型语文、表达考试的高分难点之一。
之所以写就今天的这篇小文,一是单纯从比较的角度,给后来者以思考的线索。更重要的,是给高考后马上要参加校考的同学们,在可能出现的即评、考官提问中,赋以新思路、新眼界。
最后,机遇与挑战并存。不得不说,今年的高考题史无前例的让播音艺考生有了用武之地。既有节目主持词,又有演讲稿。这都是作为艺考生的必修科目。希望你能把这份好运延续到考试结束,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