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存不存在?山海经有两条线索指向同一个地方,如今被证实存在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古人很早就懂得了安葬死者,在他们的观念当中,也形成了完整的一套鬼怪系统,不过汉代以后,道教、佛教兴起,这才有了地狱概念,那么在先秦以前,古人是否也创造了一个“地狱”呢?

先秦的历史是残缺不齐的,最早纪年是公元前841年,也是周厉王三十七年,在这之前的历史都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份记载,而大部分的历史又是以神话传说为主,在神话传说中,《山海经》又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山海经》成书年限不详,作者不详,书名来源同样不详,最早提及《山海经》是司马迁,他曾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也就是说,司马迁在看这本书时,它就已经叫《山海经》了。

《山海经》虽然收录了很多古古怪怪的异兽,但也涉及了山川、民俗、药物等不同的古代知识。

《山海经》当中的地狱叫“归墟”。

“归”是本源,“墟”则指已经荒废的地方,代表终结。在古人眼中,“归墟”就是人死后所到达的一个终点。

那么“归墟”到底在那里呢?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按照正统的传说,少昊是黄帝的长子,而按照《山海经》的说法,少昊的母亲为皇娥,她是月亮之母,她曾经在穷桑的海面上游玩,遇到了金神白帝子,两人一见钟情,就一同泛游海面,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还生下了少昊。他们生下少昊的地方就是归墟。

归墟虽然是万物终结之地,但是长什么样子,在《山海经》中又没有详细的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列子收集了各方面的资料,完善了归墟方面记载。

《列子·汤问》中云: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列子认为归墟位于渤海之东,在这片海域有一条巨大的沟壑,这条沟壑深不见底,这就是传说中的归墟。所有的水都会流向归墟,但就是填不满它,在归墟中还有五座仙山,这五座仙山将巨鳖当做支柱。

然而海面上还有一个大人国名为龙伯,龙伯之民钓上了六只巨鳖,其中两座仙山就沉入了大海中,海中就只剩下三仙山。

按照列子的说法,渤海之东就是太平洋,而符合归墟描述的只有环太平洋地震带的“马里亚纳海沟”,这条海沟是已知海洋最深处,目前人类已经探索到了1万米处,至于还有多深,人类无法给出详细的答案。

从这些描述来看,马里亚纳海沟确实跟传说中的归墟相当相似,以人类目前的科技,想要全方位探索根本就不可能,人类更是无法近距离接触到海底,抵达8千米就已经抵达一个生物极限。

除了归墟之外,《山海经》还提到了一个度朔之山。

《山海经》中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

传说中的度朔之山,有两位神人看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守着“鬼门关”,统领万鬼,而在度朔之山上还有一个大桃树,桃树是用来震慑那些鬼怪的。

道教吸收了《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因此在道教神话当中,桃木也有趋吉避凶的效果,东西两晋时,宗教传说步入了一个高峰期,人人都信奉鬼怪,为了避开这些鬼怪,人们就在门板上挂上了桃符。

在不同神话当中,地狱、仙界各有不同,这些神话也是古代人类在摸索大自然的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但是从未见过海底沟壑的人,又是怎么知道海底一定有一条巨大的沟壑呢?这也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点。

《山海经》虽然有很多怪诞的地方,但也有一部分的记载得到了证实,实在好奇,古人们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才编写出了这么一本《山海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