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孩子的这“三言”,家长们都get到了吗?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途远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语言运用所以具有意义,倒不是仅仅为了嘹亮的唱歌,漂亮的谈吐,而是为了准确地、生动地、有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孩子们的语言也同样重要,除了童言无忌,也包含着孩子们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情。
在假期里,孩子们和大人朝夕相处,这一晃几个月,朋友坦言, 每个父母最大的欣慰就是假期里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高。
可是长大的孩子,言行举止的教育,又成为了一道难题。
多数时光,都是和亲戚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可是在和大宝和二宝的交谈的过程中,却发现两个孩子都有同一个口头语 “你是猪吗?”
我也多次和亲戚们提到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都是:童言无忌、童言无忌,小孩子图个开心,哪有那么多心眼儿呀!
可是孩子的语言习惯的形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对于宝贝们的语言教育可不能忽视。况且,“童言”就一定“无忌”吗?
一个人的语言形成期,关键期在于儿童时代,孩子幼时的谈吐举止,往往直接影响到成长轨迹。
新学期伊始,孩子们在一个假期的休整过后,难免会一时不适应学校的语言氛围,不得体的语言,容易对身边的同学和自己带来消极影响。
孩子的这“三言”,需要父母的及时注意,因为孩子成长轨迹的正确与否便在于幼时的语言是否规范,咱们父母们一定要积极引导,规范孩子的谈吐!
“恶言”,不是孩子有意而为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口中的“恶言”并不是我们成人所想象的那样有许多伤害他人的意味。但是祸从口出,“恶言”必须制止。
儿童行为心里学的本质是——模仿。很多时候,或许只是因为孩子某些时候看到的电视情节,或是家人日常生活不经意的用语。
在相似的情况下,孩子便会模仿曾经听到的话语,而孩子本身,却没有意识到严重性。
我们当家长的,当孩子说脏话,或者对别人不尊敬的时候,我想想往往一瞬间的反应就是——火冒三丈,轻则骂,重则打。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谁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时常口中冒出脏话,一时的情绪激动,不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往往还会伤害孩子自尊。
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安慰自己,明白孩子的天性的纯真善良的,他们的“恶言”来自模仿他人。
而后明白,循循善诱,和孩子说明讲脏话的坏处,打骂式教育切不可取。
《父母要懂点心理学》中,有一个鲜明的例子:
A的父亲脾气不好,总爱批评孩子。孩子一犯了错,就大声训
斥。
久而久之,孩子逐渐麻木了,也不像开始时那么怕他,有时还和他顶撞。
而B的父亲平时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对他反而显示出敬畏。
有次他偶尔批评孩子一次,虽然语气不重,声音不大,孩子却羞愧地哭了。
B的父亲比A的父亲更知道尊重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才比较强,这样,轻微的批评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
相反,A的父亲批评得过多,只会使孩子的自尊心下降,以后再批评,效果就不大了。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自尊心一旦被摧毁,是很难重建的。
人一旦丧失了最宝贵的羞耻心与自尊,便很难再有所作为。
母亲为发泄自己的怒气,随意说出的侮辱性的话,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摧毁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勇气。
这也就是儿童教育中的“厚脸皮效应”,过多的批评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会让孩子丧失了反思自我的能力,打骂式教育切不可取。
每一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小天使,而我们父母就是小天使的第一任老师。
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耐心的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话是不好的,什么样的话会给小朋友们带来困扰。
让孩子明白,怎样的话是“脏话”,给小朋友起绰号也要有个度……
耐心+细心,就是对孩子“恶言”最好的教育方式。毕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谎言”要有度,父母要分辨
朋友阿亚儿子今年8岁,上二年级,在交流过程中,阿亚向我倾诉:他好喜欢撒谎,就连一点小事他都要撒谎。
比如,我下班回家看到地上好多水渍,我就问他是不是撒泼水了?他就说没有啊!我说你看地上有墨汁没擦干净,是撒泼水还是墨汁?好肯定的说没有,真的。
我再问下去,他才怕怕地说撒泼墨汁,然后用水拖,可是拖不干净。我觉得一点小事,他都这么撒谎。
平时还有好多撒谎的事,老师的家庭作业,我问他写了作业没有?他说写完了。等吃过晚饭我叫他拿给我检查,一个没写。
朋友坦言,儿子的“谎言”让她很头痛,自觉打也不是,骂也心痛。
其实,在儿童心理学中,孩子的撒谎,分为两种:
1、被动性撒谎
孩子天性想要做好某件事情,获得他人的赞赏。当他们做错事情后,会因为担心受罚而说谎。
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妈妈的不满甚至是责罚时,为了逃避,孩子就会尝试说谎。
2、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
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孩子也可能编一些想象的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合理。
我们做父母的,在明显看出孩子的谎言时,要明白,不论时被动性还是行为性撒谎,孩子或许只是想满足内心的一个小愿望,或者是怕父母生气而惩罚自己。
这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将会影响孩子对待谎言的态度。
a、重视第一次
当孩子第一次说谎时,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孩子在第一次说谎时会感到慌张。
蒙混过关了也会十分担心,但是如果这一次家长没有指出,孩子会放大说谎的好处,说谎欲望也会放大。
一而再再而三,谎话会越说越多,家长也会更加难以分辨。最后结果是撒谎成性。
b、正面教育
注意区别“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和”说实话是很重要的“之间的差别。
孩子说谎,犯错误,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们学会表达出自己的担心,而不是责备孩子,正面的教育让孩子更加坦然接受。
相反,消积的言辞可以让孩子觉得被贴上了坏的标签,并导致他们以后隐藏自己不好的行为。
c、多听多说
要明白孩子为什么说谎,因为假如是孩子可以做得到且愿意做的,便不需要谎言的掩饰。
有时也会因为孩子与父母相处时间少,更希望父母的关注。其实也就是我们要多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观察+沟通,就是对孩子“谎言”最好的教育方式。要学会区别对待孩子的谎言,区别处理,让孩子明白我们的爱与对他们的关怀。
“狂言”需要父母认同后再教育
亲子类真人秀《宝贝对不起》中,还珠格格里晴儿的扮演者王艳的孩子,球球,可能是关注度最高的孩子了。
在拍摄中,球球是最不配合的一个孩子。山村的生活,让球球崩溃,频频吐槽——“平时都是车接车送,我怎么受得了这个苦”。
作为一个土豪的儿子,球球曾经说过很多经典的话,比如说:“爸爸给的零花钱都是两三万,我妈妈小气,每次只给1000!”
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孩子这样“口无遮拦”的时刻,不仅在外人看来,孩子的语言涵养差了那么一丢丢,当爸妈的也一定会有些难堪。
话说童言无忌,可是对于孩子越界的“狂言”,却一定要重视。
就像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每次到点睡觉时,还在玩得兴高采烈。
家里人耐心的哄着孩子上床睡觉时,孩子大声回应:“为什么要我这么早去睡觉?为什么要睡觉?你们凭什么管我?”
孩子的这些“狂言”其实是在向爸妈和外界宣示自己的独立性,会有意唱反调。
这也是他们在试探着爸妈对于一些行为的忍受底线在哪里。你的底线,就是孩子的上线!
当孩子“口出狂言”时,就是让孩子明白做人准则的最好时机。
首先,不妨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他,我知道了你的想法,为什么“妈妈没有爸爸大气”为什么“你现在不想去睡觉”。
先去给予孩子认同感。而后你要表示出,对于孩子刚刚说的话,爸爸妈妈有些伤心,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有些话语,作为小孩子说并不合适,因为那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最后,要明确,甚至是带有严厉的告诉孩子不礼貌的身体语言和说话方式是不被允许的。
育儿学者金实曾提出一个观点:“做事先做人,不需望子成龙,但要望子成人。”
“口出狂言的”的孩子,并不“狂”,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外人观感来说是充满伤害的,孩子要的是存在感与认同感。
而我们做父母的便要给他们善良观与尊重观。认同孩子+循序教育,就是对孩子“狂言”最好的教育方式。
每一个小天使都是本性善良的,只要有聪明的父母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的“狂言”并不“狂”。
日常交流与学习生活里,孩子的“三言”:恶言、谎言、狂言。其实都需要父母们的及时引导或是积极鼓励。
如若忽略孩子恶言、轻视视孩子谎言、骄纵孩子狂言,孩子的未来,便会因父母的失职由清晰明朗变得昏沉无光。
孩子的话语权,掌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而我们,则是要帮助孩子,把这麦克风握的更紧,帮助孩子,说出自己的风采,说出自己的涵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