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 (全国老字号,传统地方特色糕点文化挖掘,执笔 {挖掘.整理}:中点工匠杜德春。探究中国糕点人文历史溯源精髓)
溯源典故:
烧饼的历史由来已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 "饼法"一章,清代刘鹗的 《老残游记》中也有关于烧饼的描写。黄桥烧饼源于何时虽无文字记载,但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多少有些参考价值。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如皋县的一位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回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念念不忘。如、黄二地相距60余里,总不能专程来吃呀,这位县太爷竟不怕人说他搞特权,隔三差五地派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以饱口福。这个故事不仅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杜牧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也告诉我们,至少在150多年前,黄桥烧饼便小有名气。
古代烧饼,制用精细。据《随园食单》载称,烧饼的制作是:"用松子仁、胡桃仁敲碎,加冰糖屑、脂油和面炙之。"黄桥
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大路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黄桥烧饼,或咸或甜,咸的以肉丁、肉松、火腿、虾米、香料等作馅心。烧饼出炉,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生。198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特食品"。据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时期,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000的黄桥,有猪行近20家,油坊20余家,酒行10余家,粮行90多家。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带来了饮食服务业的兴盛。
黄桥烧饼产于江苏泰兴黄桥镇,它之所以出名,与著名的黄桥战役是紧密相连的。在陈毅、粟裕等直接指挥下的黄桥战役打响后,黄桥镇12农磨坊,60只烧饼炉,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当地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把烧饼送到前线阵地,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壮丽凯歌。时隔30余年之后,即1975年5月,粟裕将军重返黄桥,黄桥人民仍用黄桥烧饼盛情款待他,他手捧烧饼,激动地勉励大家说:"从黄桥烧饼我们看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我们要继续发挥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早先,何姓是黄桥的名门望族,自明代成化16年至万历35年的120多年间,何氏家族曾有过一门 "四进士十举人"的辉煌。清朝道光年间的何萱,虽说只是个岁贡,但著述颇丰,其 《韵史》8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这位老夫子不只结交了龚自珍、李兆洛等硕学大儒,与烧饼师傅们也颇多往来,常与他们切磋烧饼制作工艺。据说,按季节不同生产的应时品种,如韭菜烧饼、萝卜丝烧饼、蟹黄烧饼就是这位老夫子出的点子
名扬全国的名小吃"黄桥烧饼"虽得名于1940年10月那场著名的战役"黄桥决战",但内容却已经是完全的大相径庭了。65年
前拥军时的黄桥烧饼远没有时下名吃-"黄桥烧饼"这样的讲究,那时的黄桥烧饼只是一种简单的酒酵面饼,面粉用酒酵发酵,然后在草炉上加少许油,用小火烘烤成两面焦黄即成,形状如一个倒扣着的小脸盆。黄桥烧饼只有巴掌大小,厚薄只有半寸,最外边是一层厚厚的焦黄的芝麻,圆圆的,金黄灿灿的,看上去象一个玲珑剔透精致的小工艺品,当然,里面的内容那就更是65年前的浴血将士们想也不敢想的了。65年前的黄桥烧饼里面可是什么馅儿也没有,简单的在面里面和上一点糖就已经算是烧饼中的极品了,黄桥烧饼的主馅是肉松、火腿、虾米、葱油、鸡丁、香肠等外加猪油,香葱和面调和的馅,在温控的电烤炉的烘烤下,烧饼外黄里软,色呈蟹壳红,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咬一口,香气四溢,葱油流满嘴角。
食材配方:
水油皮:面粉95克,水38克, 黄38克 ,白糖10克。
油酥:面粉120克,酥油60克。
馅料:火腿丝50克,猪板油丁50克,白芝麻50克香葱末、盐、香油、鸡精、清水依据口味增减。
制作流程:
将主料揉成光滑的发酵面团,整至15分钟。辅料面团揉匀成干油酥;发酵面团和干酥面团分成各20克的小剂子;用发酵面团包入干酥面团;底部捏紧底,用擀面杖擀开成牛舌状;翻面卷起;底部向下,松驰15分钟;再擀开成长条状;翻面、两边向中间对折;用擀面杖压扁平;放上肉松馅;收口捏紧;在表面刷上蛋液,放在芝麻上让表面粘上芝麻;排放在烤盘上;220度烤至15分钟,看底部金黄可以。
食品工匠杜德春:dshb2412982661(公众号)
杜德春烘焙技术研发机构:dshb535620713(公众号/微信号)
杜老师:dshb1234(微信号)
杜德春烘焙技术研发机构:dshb912252338(微信号)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dudechunhb烘焙技术专家(新浪微博认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