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名师的修炼艺术

一旦踏上教师的岗位,我想,很多教师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一条可取的路径就是“站在巨人肩上”。不过,可以作为教师的“巨人”,也就是教育大师的不是很多。

怎么办?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到“高人”上,作为教师的“高人”,就是名师,相对多些。我以为,研究名师的修炼艺术,就能从名师身上学到从教为师之经,悟出走向优秀之道。名师的修炼艺术,在我看来主要体现在实践、学习、思考、研究和创新上。

学名师之“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一个教师,只有立足长远,勤于实践,不辞辛劳,脚踏实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才能逐步走向名师。我们说“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有专家在研究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呼唤一种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期待“做一个实践智慧的拥有者”的教师形象。

事实上,一些名师已经具有这方面的形象。

可信的教师实践,就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忙忙碌碌、埋头苦干的实践,它是一种行动上的教育;而可爱的教师实践则是专家们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提倡的实践,它是一种思想上的教育。专家调查发现,时下不少教师实践可信有余,可爱不足。专家认为,教师实践要讲求合理性,只是可信的教育或只是可爱的教育都不是理想的、合理的教育,理想的、合理的教育是既可信,又可爱的教育。

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需要教师自我解惑,而自我解惑是需要教师实践智慧的;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需要教师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是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既可信,又可爱的教师实践是一种反思性实践。

学名师之“学习”

名师应是学习的楷模。名师往往能顽强而自觉地坚持学习,视学习为一种生活方式,视学习为一种生命状态,视学习为人生的必然选择,视学习为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习伴随自己终身,让自己的生命因学习变得美丽而精彩。

在信息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整个生活的重要内容和律令,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教师这一职业在这方面的要求又注定要高于一般人。无论是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肩负时代赋予的使命,还是为成为走向未来的名师,都要求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一个名师一定是个好学的人。

我们说,教师是学习者,就要求教师必须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形成全员学习的氛围,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升主动学习的品质,成为真正的“敏而好学”的学习者。名师,更应该是这样的学习者。

学名师之“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贵在思考,我思故我在。

名师的思考,是联系实际的思考。教学前想一想,准备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课堂上准备组织些什么活动?这些活动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学中想一想,怎样对待课堂上的提问?没有问题的课就是好课吗?有没有“失败”了的成功课呢?教学后想一想,课堂上改变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还有哪些不成功的地方?需要怎样改进?

新课改呼唤教师反思。教师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实现自我心灵上的沟通。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名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思,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是教师成长中的重要历程。反思,可以提高教学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反思,可以培养教师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反思,可以使教师扬长避短,使教学不断完善。名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

学名师之“研究”

有专家研究认为,名师的成长具有四种类型:

一是综合型。即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水平、思想修养等综合素质都比较好。

二是“T”字型。即在具备一般教师应有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有专长,或善于创作,或长于管理,或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

三是教研结合型。即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学与研究成果丰硕。

四是“三栖型”。即教学、写作、科研三方面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相辅相成,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

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名师基本上是“三栖型”的。

一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要做一名'学者型’教师,既要'教’,又要'研’,还要'写’。'教’是'研’的前提和基础,'研’是'教’的总结和提高,而'写’则是'教’和'研’的概括和升华。”

名师,往往是精于教学的能手,善于创作的好手,长于科研的高手。

学名师之“创新”

名师之名,贵在创新。

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创新;朱熹的“教必有法”“商讨式”教学是创新;陶行知的“手脑并用”“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创新;斯霞的民主教学观、独特的语文教学观是创新;魏书生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别开生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独具一格的班级管理、独树一帜的语文教学是创新;任小艾的“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是创新;马芯兰的“为迁移而教”是创新。

名师一般都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创新,就是不因循守旧,不走老路,敢于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其思维是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中国教育缺什么?专家研究,得出有七个缺乏,其中之一就是缺乏创新。教育要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教师。

名师的创新,是建立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名师的成长过程就是伴随着创新的过程,唯有这样,名师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才能不甘平庸,追求卓越,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