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5年为何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春秋”和“战国”并不是两个朝代,而是同属于“东周”的前后两个阶段,而界限就被人为地设定为公元前475年,这也是当前的主流看法。
那么,“春秋”和“战国”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区分的呢?前后又表现为什么样的特征呢?

两件大事: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
春秋时期有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国叫做“晋”,春秋五霸中有两位都是晋国的国君。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却没能挺到战国,在春秋时期就分崩离析了,这也是当时一件非常轰动的大事。
晋国最后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这三个国家同为战国七雄,合称“三晋”。
很多人都听说过“赵氏孤儿”的故事,晋国分裂出来的“赵国”就是这一支所建立的。
晋国国君因为大肆屠杀公族,使得六卿势力崛起,韩赵魏三国的开创家族就是这六家之三,后来逐渐吞并,使得晋朝公族被架空,大权旁落,最终难逃被瓜分的下场。
而这件事情最为关键的就在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王逸周天子的身份任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这就给他们瓜分晋国提供了大义上的支持。

实际上,这件事情的真正因果是韩赵魏三族在实质上先瓜分了晋国,但名不正言不顺,所以胁迫利诱周王室进行册封,以此获得合理的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周天子分封诸侯的特权被打破了,只要势力足够强大就可以自立为一方诸侯。
无独有偶,和晋国同等命运的是东方的大国齐国,只不过没有分裂为不同的国家,过渡较为平稳。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邑,姜为国姓,但战国时期的国姓就成为了田陈,这是因为发生了一起“田氏代齐”的事件。
陈国的公族是田氏,所以陈姓和田姓在当时是同一个姓氏,掌握着齐国的大权。
公元前386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海上,并且自立为君,等到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这一支姜氏族人再也没有了对抗田和的理由,田和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成为齐国正式的主人。

“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实际上是同一性质的事件,都是臣子弑君自立,然后接受周天子册封成为合法诸侯。
这也就意味着,诸侯的身份实际上不再由周天子决定,他的册封只不过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遮羞布而已。
所以,“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个具体的事件,就成为了东周由春秋阶段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
这一系列的动荡事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一年突然的临时起意,所以春秋和战国的真正分野其实是一段时间。
孔子编纂《春秋》只记录到公元前481年,是周敬王在位阶段。但为了方便史家研究,于是就以下一任周王的元年为界限,之前为春秋,之后为战国。
当然,不同的史学研究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前后并没有差别很大。
只不过公元前475年周元王的元年,符合以一代国君的年号来划分历史阶段的惯例,所以成为了主流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那么,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吗?
从争霸联盟到称雄灭国
之前说到,“田氏代齐”与“三家分晋”意味着诸侯势力的成立和周天子的册封关系不大,只要有实力,就可以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和册封,成为实际的诸侯。
从更深层的角度来说,既然诸侯的成立不再由周王室来决定,那么诸侯的灭亡也和周王室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春秋”时期各国的节制没有了,国与国的关系彻底破裂,没有了道德的约束,只有利益的攻伐。

一般情况下,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不会灭亡的,最多只是以独立的名义成为大国的附庸而已,即使是春秋五霸这样的霸主也不能将他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
因为名义上大家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只有周天子才能决定诸侯国的存亡,即使是代天子征伐的霸主也同样不敢逾越这一道雷池。
所以我们看到,有一些灭国的战争里,在最终都有一个复国的过程,而支持复国的人正好是灭国者,它会找到原来这个国家的后裔,拥立他为新的国君,将所占的土地、人口完全归还回去。
然后找一个理由,说之所以灭国是为了惩戒这个国家原来君主的罪行,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教训,所以到了复国的时候。
但是这样的行为在“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出现之后被打破了。
从这个时候开始,即使如晋国、齐国这样的霸主国家同样可以灭亡,更别说周边那些之前附庸在大国身后的小国了。
所以在战国初期展开了一系列的灭国吞并战争,最终决出了“战国七雄”。

在春秋和战国的对比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诸侯国的数量迅速减少,很多之前在春秋时期有着非常大名声的国家在战国时期都消亡了,其中像晋国(三晋)、齐国实际上还在“七雄”之列,但诸如孔子的故乡鲁国就早已灭亡。
那么,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下去,最终人们会发现,周天子的王室地位其实和诸侯没什么两样。
于是,在周王室最后一任周王挑衅秦国被灭国之后,东周实际上已经彻底灭亡了,天下混战只不过是要决出新的天下共主而已。
而周王室对各诸侯国彻底失去了约束力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虽然是形势所迫,但也是客观事实。这也为周王室被取而代之提供了合理的借口。

所以,公元前475年前后这一段时间里,东周发展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成为了“春秋”和“战国”的分野。
(0)

相关推荐

  • 窝囊的周襄王

    春秋时期的东周天子,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政治上大多没有作为,而且战略眼光都不长远,这就不但使王室沦为了诸侯的陪衬,而且就连自己的王位,也常常需要诸侯的军事援助才能得以巩固. 之前周惠王在世的时候,周 ...

  • UC头条:东周既然有周天子 东周为什么还要分为春秋和战国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东周分春秋战国,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国历史在进行断代的时候,通常会采用两种办法,第一,如果是有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一般会使用这个政权的国号来进行表述,这就是我们最 ...

  • 春秋五霸中,古今公认的霸主只有两位,其他三个不在一个等级

    春秋中期,由于周王室实力衰弱,已无权威号令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蠢蠢欲动,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在这些诸侯之中,哪些才是真正的霸主呢? 战国早期, ...

  • 春秋时期是从哪年算起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这是人们熟悉的朝代歌中的两句.东周初期春秋名称是怎么由来的呢?春秋又从哪一年算起呢?"春秋"名称由来,多数学者认为源自孔子所作< ...

  • 《史记》为什么要以公元前476年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

    孔子作<春秋>,终于鲁哀公十四年.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记,哀公十四年就是周敬王三十九年,即公元前481年.据<孔子家语>说,那年有一个叫鉏商下人于大野采薪,捕 ...

  • 「四维中国通史」第十三讲: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在哪?

    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在哪? 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这主要是因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春秋的时候, ...

  • 从春秋走向战国,春秋战国到底如何划分,又因何特殊?

    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元取代宋,清取代明:一个朝代因为重大变故被分成两部分的情况也很常见,比如周朝分西周东周,汉朝分西汉东汉,晋朝分西晋东晋,宋朝分北宋南宋- 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有 ...

  • 西周完了之后是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西周完了之后是东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 战国时期秦国击败了所有国家实现了大一统 就又有了秦 流水图是: 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 秦朝(前221年-前207年)是由战国时期 ...

  •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是什么

    春秋和战国是中国历史尚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主要区别是: 1.时间不同.春秋时期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国家形态不同.春秋处于西周时期,国家形态 ...

  • 怎么区分春秋与战国?网友:春秋时是小打小闹,战国时是打打杀杀

    历史酿的酒 文史爱好者的聚集地 文︱历史酿的酒 编辑︱微信公众号"历史酿的酒"(ID: lsnd99) -- 历史文学读书群体微刊 春秋为何被称为春秋呢?有一说法,当时鲁国史官将各 ...

  • 周朝为何分西周和东周,东周为何分春秋与战国,读完此文全明白了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经过尧.舜.禹后,历史进入夏朝,之后是商朝和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一个周朝就被分得如此复杂,学过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这个朝代的划分 ...

  • 春秋、战国印

    论及印章的起源问题时,曾经说到春秋后期印章的应用已由经济上推广到政治上. 进入战国时代,印章更大量使用,全面发展.考古发掘中虽然还不曾发现过确实可靠的春秋时代的玺印,但我们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 ...

  • 公众号范西迪:春秋与战国之分界有六种说法

    春秋与战国之分界有六种说法 1)前476年/前475年∶这种说法来源于<史记*六国年表序>"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