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土作品:梧桥祖上祖,太子太傅郑深道先贤
《石码镇志》:
“郑深道洪武丁卯举人,授梁府①记善”
郑深道名文玄以字行,洪武间,奉旨视两浙盐运司,狱廉得数人,非其罪出之,此还。其人怀金尾舟后为谢,峻却不授。永乐末,升司经局。校书时,仁庙在邸,屡承询谕问,称旨。召人待筵,以学问老成,操履清慎褒美之,授梁府记善,正言谠论,辅益宏多。年七十致仕归,乃重新观澜书院,以教乡子弟。著有《存养辑略》、《栖迟集》等书,年八十二卒,赠太子太傅。
请告还家入榜山书院作
太傅郑深道
得请归来万里余,欢寻旧院水云居。
早从洙泗传心印,晚阅灯窗教子书。
细草幽花香笔砚,清风明月满庭除。
一腔宇宙皆春意,此乐顾曾未必如。
注:①:梁府、仁庙皆太子府。
郑深道,石码大埕人。
大埕:现石码镇公园西路,从街心公园到现中医院一带。
家庙在大埕(原大埕小学办公厅,现市委大门前的停车场),每年元宵(正月十五),郑深道皆要在大埕举办灯会。
郑深道与观澜书院的缘源
郑深道原为榜山林边观澜书院的学生,故诗中才有,“欢寻旧院水云居”之句。他致仕归以后重建观澜书院于榜山南苑。故《镇志》才有,“重新观澜书院”之记。他致仕还乡以后,重视教育事业,在观澜书院任教以教书育人。
后,由林边人林同,明朝天顺四年辰进士,官,工部主事,历户部郎中。在七十致仕归隐后,为了学子能安心读书,尝请郡县移观澜书院于文山。文山即观音山,并建有观澜书院有功的三贤祠。即祀蔡汝作、林弼、郑深道之祠。
蔡汝作,西头人是兴建观澜书院的崇师。又称蔡南溪。
林弼,元至正七年(1348年)进士,林边人,与父林广发、字明卿,弟林虞臣,字原功,皆是观澜书院的高材生。林弼,任漳州路知事。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名儒身份奉召修《元史》,并二度出使安南国。
有田丰关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贡生郑深道与巡按御史陈仲述,发起重建观澜书院”的记事。
观澜书院,在道光四年重建在林边村内同样建有二贤祠。在进士郑开禧的记述下有:“明太傅郑深道重修之”的《文祠碑记》,并认为观澜可与大梁、麓岳、凤池同为国家有材之地。
清光绪八年(1882年),林开春在修五福禅寺时,把仙庵的右殿修改成“文山书院”,并在田厝仔建“太师公庙”(现被改为政协)以纪念太傅郑深道。
1652年,郑成功攻占石码,据郑老——郑厚根说,郑成功还到大埕的郑氏家庙朝拜,并在大埕建立铸币厂。民国年间,以郑氏家庙为办公厅建立了石码大埕小学(现三中之地)。大埕小学的学生要到田厝仔的太师公庙进行春秋二祀的行礼。
根据《梧桥社史》、《世泽堂郑氏族谱》记载,梧桥开基始祖“思美公”是清朝顺治年间,适逢禁海迁界,从石码大埕迁往西洞岩西麓开基建社,梧桥人郑亚水、作家梧闽是郑思美的第二十代裔孙,从清初至今梧桥人代际相隔18.7年,那么由此反推郑思美的上祖郑深道是明朝洪武丁卯举人,按照18.7年一代测算,他应该是郑思美的第十三至十五代上祖,也是郑亚水君之三十三至三十五代祖上祖。这就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血脉关系,追宗溯源并弘扬列宗列祖的世泽功德,这种乡里社区的祠堂文化,可以使后代世续不忘宗功祖德,延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老百姓会把根留住的。
作者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漳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龙海文学》名誉主编。
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该论文已经被清华大学收归《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10年度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授“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