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和阴影

发布时间:2021-07-10

提到人格面具,我就不由得会想到多年前看过的一部由吴宇森导演的好莱坞电影夺面双雄。

FBI警探肖恩为了完成一次卧底的任务需要跟毒枭凯斯换脸。一开始肖恩非常的纠结抵触,后来为了拯救无辜的民众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代表正义一方的警探肖恩和代表邪恶势力一方的毒枭凯斯通过易容术换脸后,两个男主人翁的命运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不仅仅带来了两人身份的互换,也带来了他们内心的剧烈冲突,当两人完成换脸后,他们迅速的进入彼此的生活和情感。而在现实中的他们彼此也是互为阴影的存在着,正义与邪恶的,感性与理性的,死亡与重生的。

当警探肖恩带上了毒枭凯斯的面具,他似乎瞬间进入了自己的阴影,非常的挣扎,一个代表正义力量的警探一夜之间成为了犯罪分子,一个无恶不作的毒枭。

变脸后的他面临着巨大的痛苦,真实的身份变得虚无,只能活在一个毒枭的身躯里,再也无法获得他人的敬仰和尊重,无法亲近自己的家人,同事,只能和毒枭和罪犯们打成一片,彻底的沦陷在阴影中。

这部戏非常巧妙的通过正邪互换,让男主人翁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做了戏剧化的呈现与转化,让人有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受。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有这么戏剧性的“换脸体验”,这让我联想到每个人都拥有的人格面具和阴影,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完整的存在于我们的内在世界。如果你只看到人格面具而否认阴影的存在,它的矛盾性就会呈现。

很多神经官能症的患者的致病机理就在于否认和压抑了那个本来就存在的阴影面。被压抑的阴影面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越是被压抑,就越是容易爆发出来,最后会变成冲突或症状呈现出来。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我怎么活成了我讨厌的样子。这时候通常我们的阴影人格已经浮现,我们站在阴影下,但并不接纳它。于是内心各种冲突会让我们感受到耗竭和深深的无力感,它挥之不去。但它或许也是一个契机,让我们有机会去看看在我们“讨厌的样子”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情节和渴望。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感受,每一种感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被深深埋藏的故事,那里有我们未被承认的欲望,它是我们的阴影,也是我们完成自我转化的力量。

人格面具是一种先天基因和后天适应的共同产物。在一些多子女的大家庭里,就算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孩子,每个孩子先天的气质就会让母亲本能的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差异,这也会影响和改变母亲与孩子的互动体验。

一个体质弱,爱哭闹的孩子,天然的就会获得妈妈更多照顾,也会引起妈妈更多的焦虑和负性情绪,一个健康活泼,爱笑的孩子,天然的就会唤起妈妈更多积极情感和良性互动。

在最初跟养育者的互动中,孩子也需要一定程度上去适应养育者来获得他生存所需要的关注。

如果你的养育者是比较严厉的,或许你需要变得讨好乖巧才能获得关注;如果你的养育者是比较容易忽视你的,或许你需要表演性的寻求关注或者彻底激怒他才能获得关注。

人格面具是我们适应这个世界的样子,它能给我们带来良好的社会功能,它也关乎到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果我们认同它,内在是和谐的,它是我们希望被这个世界看见的样子;如果我们不认同它,它就会给我们带来内心冲突。

现实生活中有的女性初为人母之后选择立即走上职场,让别人来替代自己抚养孩子,但内心无比焦虑和自责;或者是照顾孩子的时候体验到各种负面情绪,无法投入跟孩子的互动,这样的女性很有可能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虽然有了孩子,但无法认同自己成为一个母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人格面具的过度认同,这会带来自我的僵化,空虚感和关系中的不真实感。当我们过度认同一种人格面具后,也就失去了面具背后那个真实的自己。

一位在恋爱中多次受挫的职业女性非常的迷茫。因为她一旦进入到关系中,无论是恋爱还是同事关系中,她都会不自觉地迎合讨好。她总能给人带来轻松愉快感,这一定程度带给了她适应环境的好处,容易跟别人建立关系。

但在亲密关系中她的讨好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不理解,男友说你的讨好让我很累,好像如果我不接受你的讨好就不行,这很累,也觉得没什么意思。

实际上这个女性也觉得很累,如果不谈恋爱,她经常会选择独处,尽量避免一切社交活动。她说自己也不喜欢这个讨好面具,但这会让她在人际中更加有安全感。当我告诉她我更在意这个面具背后的你是什么样的。她哭了好久,非常委屈,心疼自己,但她更害怕再也找不回那个面具后面的自己了。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带着这个面具很多年,当没有一个安全和包容性的环境,我们很难放下它,我们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了。当我们带着这个面具进入到亲密关系中时,对方也会感受到这个面具带来的不适感,不真实,没意思。没有人会喜欢跟一个面具互动,我们都希望触碰到一个真实而有趣的灵魂。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人格面具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比较好的状态是我们能够灵活自如的切换每一种身份,保持内在自我的同一性。

看到人格面具并不是很难,但要看到人格面具下我们的阴影就需要做更多的勇气和觉察。这是我们最不愿意触碰,最不愿意成为的自己,有很多对它的压抑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并非意识所能及的。

一个讨好型的人格面具下面往往隐藏着愤怒,贬低和疏离;一个狂妄自大的人格面具下面往往隐藏着脆弱和无能感;一个理性冷静的人格面具下面往往隐藏着汹涌澎湃不可抑制的情感。

那我们又如何去识别自己的阴影呢?

如果用意识来呈现的话,它有可能是我们极其反感和厌恶的人,我们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我们所不容忍和接受的种种表象。

如果以意象来呈现的话阴影会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会是以困兽的模样出现在我们的意象中,有的会是一个黑洞或深渊,还有的会以妖魔化的意象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

有一位长程的来访,在他40次的咨询后开始提出换到一间比较昏暗的咨询室,那里没有光,他感觉比较自在。我感受到和他一起来到了他的阴影里。他也开始跟我敞开了他内心感觉比较“阴暗”的部分,他形容那就像是一只被锁在山洞里的困兽,不能让它出来。当我试探性的问他困兽的感受?他说它是委屈的,害怕的,也是愤怒的。

这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但在平日里这些感受都是被深深的压抑在潜意识。他需要带着迎合讨好,理性的人格面具来面对现实世界,因为这个是他从过去习得的,可以和母亲连接,获得她关注的方式。

当他意识了到这个阴影的存在,他试图去控制,却发现越控制,越失控,这让他陷入更深的困惑。阴影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不是我们可以驾驭的,而是与之和谐共处。

很多时候在儿童个案里面,我们会发现孩子和父母互为阴影。父母为孩子的现状担忧焦虑,而孩子也不想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更常见的是孩子活出了家长的阴影人格让家长恐惧焦虑不已。

一个高知强势的妈妈,孩子却是懒散厌学的学习能力很差,懒散厌学的;一个焦虑,情绪失控的妈妈,带着一个麻木,孩子却是麻木,拖延的;一个抑郁的妈妈,孩子却是焦躁不安,多动的。

每当感受到亲子关系中的互为阴影,我们就不由得请家长思考,你是打算继续让孩子活在你的焦虑和无助下,还是先去面对自己的阴影,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相对完整但不完美的人。如果家长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阴影,那么孩子就可能成为阴影面的投射,痛苦的活在阴影中。

现实中很多鸡娃的家长,是将自己的阴影(无能感)投射在孩子的身上,让孩子拼命学习,帮自己实现未完成的梦想。这样培养出来的,的确有可能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但是却也是一个看不到自己阴影的孩子。但看不到并不代表它消失了,当代社会学生群体抑郁症的高增长率就让我们看到了这股强大的阴影力量。

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孩子们从不缺乏学习知识的能力,但或许更需要一种看见自己的能力。

人格面具和阴影是一种辩证的存在关系,我们无法否认任何一方的存在,当我们开始看见和接纳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开始启动整合的力量,帮助我们发展出更好的自我功能,走向自性的圆满。

最后,引用容格老爷子的一句话来结束:遇见自己,首先是遇见自己的阴影。

文:袁媛
责任编辑:殷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