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诗歌,读完即是一生
童年,是一生中最美丽的回忆。人总是在长大后,才会异常留恋童年时光,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柳树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孩子们放学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童年,最是天真烂漫。少年,枕着书香入睡少年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
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 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指极短的时间,这里以金子喻光阴,谓时间宝贵,应该珍惜。这是诗人由第一句叙事自然引发出来的感悟,也是诗人给后人留下的不朽格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父母的期许,良师的鞭策,梦想的鼓舞,促使我们在书海中奋力一搏。青年,开始崭新一页在这段时光,我们会遇到那个厮守终生的伴侣,相恋于青年,相知于中年,相守于暮年。
绮怀清代: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黄景仁年轻时曾同 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青春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的慷慨激荡,却又弥足珍贵。中年,心有所定中年恰似一杯窖藏多年的老酒,在岁月的沉淀下,烈而香。
竹石清代: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纵使迷茫,也要咬牙坚持。正道是“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老年,活得通透做你想做的一切事,不论是品香茗、抚琴、下棋,还是寄情于山水间,畅游天下。
问刘十九唐代: 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个年纪就该享受生活,人生苦短,大半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及至暮年,重燃初心,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