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当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之后,教师课堂行为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
一、营造情景激发学生认识性兴趣和直接动机
营造情景的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渴求解决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让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其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探究新问题做好铺垫。要使学生的认识性兴趣保持持久、强烈,主要不是靠外界的刺激,而关键在于学生从阅读学习材料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与学生一起制定教与学的计划,让学生在参与基础上形成主人翁意识
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明确地、完整地拿出来,让学生参与修改,并制定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目的、进程安排,使学生感到这是“我”制定的计划,“我”一定要执行。同时,师生要对计划进行反思:“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加强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表面的“热烈”其实掩盖了学生学习最本质的东西——思考。
三、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
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或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或通过各种知识检索手段查阅资料。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寻找”和“发现”。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检索知识,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怎样去寻找”。新课程的“双基”定位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和技能的机械训练。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比学会一些知识要重要得多。
四、参与到学生的台作中,引导话题和思维的走向,形成对问题的聚焦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的行为就是以一个普通成员的身份,随时参与到任意一个或几个小组的活动中去,实行“走动式”管理。及时把握学生活动的情况,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性的引导,而不是具体教学内容的阐述,让学生的活动不至于走向“偏伤”,使讨论更有价值。
五、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应该变成一种习惯
教师应该时刻把微笑挂在脸上、用鼓励、宽容、仁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处于弱势的孩子,他们会从老师的眼光中得到宽慰,得到力量。不管教师在生活中有多少焦虑,多少痛苦和烦恼,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对未来充满自信的人,一个让学生最喜爱的人。
六、关注学生差异,给以特别指导,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学生学习是有差异的。同一个学习内容学生不仅学习的方式不尽相同,而且学习的快慢,完成任务的时间都有差距,教师要树立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思想,及时发现,个别指导。因为知识是成系统的,如果学生遇到的“拦路虎”越多,他学习的困难就越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掉队,就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为了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学习下去,教师要因材施教,给特殊的学生吃“偏饭”,耐心地开启学生蒙昧的心田,寻找回来属于他们体验成功的世界。
七、精心打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充满生机与创意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需要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环境,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思考不会遭到批评、训斥、非议时,他才会勇于表达;当学生的思考得到及时而充分的肯定时,他才会进一步地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在一个心灵不受压抑,一个观点得以自由绽放的环境中,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
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孩子,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让学生从此变得爱上学,而不想回家。这时还需要再问学得怎样,进步如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