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岷县】散文|大渡糟|剑胆琴心
大渡糟
进入三九寒天,想必那洮水流珠已结成一块块硕大的冰块,在黑夜里严寒的组装下,将整个河面封冻起来了吧!这几天生意不太忙了, 在家闲的也无聊,于是我便穿好棉衣戴了口罩,踏着“咯支”作响的积雪,去洮河边上散步去。
由于下游水电站截流原因,这里水流缓慢,河面早已封冻,自然也就看不到洮水流珠的奇特景观了。厚厚的冰面上,一群穿得花枝招展的妇女正在音响的伴奏下跳着欢快的舞蹈,拍着快手,忙得不亦乐乎。我沿着河岸向西走去,远远的望见了洮河两岸上横架着的“大渡糟”水管。在冬日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微微发红的铁锈色,犹如一条赤色的巨龙横垮在洮河两岸。1935年范长江先生途经岷县时,对广袤的岷县大西川发出由衷的感叹,认为如果将洮河水引入西川加以灌溉后,完全可以种上大米使这一片土地成为渔米之乡,养活数万岷县人民。后来人在其思想影响下,也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兴修了西川水渠工程。从洮河上游的西寨乡田家堡村引河水入渠,途经下山族村垮渡糟而进入西川水渠南干渠,最后从南小路北折重新注入洮河主流。这座渡糟便是为西川水渠横垮南北洮河两岸而修建的,当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后来在99年时重新修建为钢结构,也通了水,就是向地里灌入水后,当归就会腐烂,土地就会板结。熟不知这大西川土质为黑色胶土,不适合灌溉。范长江先生的夙愿终未能实现,因此这座雄伟的工程也就成为了摆设。渡糟水管两边供单人行走,可作桥梁暂时方便群众了。这“大渡糟”桥梁山门两旁刻着毛泽东的:“四海翻腾云水闹,五州震荡风雷击"的诗句。是不是当年架设该桥梁时,这“大渡糟”之名是受“大渡河”的启发而起的呢?不得而知。
记得在我读小学五年级时,那个时候每个村正轮流放演电影《大渡河》。电影里英勇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形象,成为我们青少年学习模访的榜样。我们不知什么时候想到了这“大渡糟”,便将它假想成“大渡河”,三天两头的来到渡糟上,将几十斤重的石头抬到管糟两边的人行道上,扔下河去,学着《大渡河》电影里的老连长被子弹击中掉进河里的情景,大声喊着“老——连——长——……”。这种误乐性的表演,后来就演变成与河对岸下山族村的少年打仗的情景。只要星期六一放学,我们就不约而同的去和那边一群少年对着干仗。
当时,都拿着弹弓,衣兜里装满石子,学着 “飞夺泸定桥”战斗开了几仗,双方也没伤着谁?后来,那边加入了两三名会打"炮儿石”的小子,顿时战斗就进入白热化。记得那此我总共带了八九个少年,都拿着弹弓,备足石子,在我的指挥下,将对方打得抱头鼠窜,逃到对岸,不敢过桥半步。正当我们进入相持阶段,有一个个子较大的细腿小子,从兜里掏出一根绳子,从绳子中间折叠处有一块缝制的布块,专门包了鸡蛋大的一块石子,甩起来转了几下,突然將一头绳子丢开,那石子便象长了眼睛一样向我们飞来,“啪”的一下子打到水泥糟管上,石子弹跳到数丈之外。这威力不小呀!我方人员顿时荒了手脚,心想这放牛人在山上打牛用的“炮儿石”,远远甩去,牛角都会被打断,人那能受得了。于是纷纷撤退,回到这边岸上来。站在岸上扔用弹弓向对岸对射着。尽管我方河岸高,对方河岸低,但我们的弹弓也只能打到河中央,丝毫伤不了敌方一根毫毛。而他们又增加了几个会甩“炮儿石”的人,顿时飞石象麻雀般向我们飞来。当时少年英雄,血气方刚,谁怕那枪林弹雨呢?我继续站在最高处指挥作战。这时,眼前一黑,一颗飞石击中我的眉骨,将我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顿时热血从额头流入衣领,所有小伙伴都吓得大哭起来。我急忙将头上的草黄色帽子摘下,连同里面的一叠纸张一起紧紧握住冒血的伤口,拔腿直往村庄跑去。小伙伴们在后面哭爹喊娘的紧随其后。我边跑边想,这脑袋打坏了今后可怎么活呢?于是忙在脑海里找了一题数学题解了一下,还行。心里也便放心了一点。跑回家,家里人看到满脸是血的我吓坏了。忙带我到村上保健员处,打麻药缝针,足足缝了七针,忙了一个下午才算止住了血。 从此以后,我们被家里大人们管得严严的,再也没人敢去“大渡糟”“飞夺泸定桥"了。
这座承载了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我少年时更多乐趣的“大渡糟”桥梁。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失去了它当年灌溉麦田造福人民的作用,但仍然巍峨的屹立在那里,为过往行人默默的做着贡献,与洮河一起峥嵘,与岁月一起静好。
作
者
近
照
剑胆琴心,甘肃岷县人,散文业余爱好者。
提
示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