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脑卒中大会召开 推进卒中防治再上新台阶

5月16至19日,“2019年中国脑卒中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邀请国内外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和医院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卒中防治最新研究进展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了包括血管超声、出血性卒中外科干预、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动脉瘤、脑心同治学科合作等在内的34个学术论坛,开设了卒中急救与地图建设、高级卒中中心建设、防治卒中中心建设、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管理等7个管理论坛。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主任王贺胜强调,脑卒中防治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医院应该发挥公益性,做好防治关键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

积极管控血压 推进“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

为推动脑卒中防治工作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办公室组织2019年脑卒中防治行动,计划从加快完善区域脑卒中防治网络、推动脑中筛查干预防治工作、落实指导规范、构建卒中急救地图、推进“减少百万新发致残工程”五个方面推进工作。

在“2019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加强血压防控管理、普及脑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为“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两项重要工作。

“血压控制不平稳是脑卒中发病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我们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不到50%,控制率只有10%,大量的高血压病人没有控制好病情,而脑卒中年轻化的趋势也与中年人缺乏对血压的重视有关。”王陇德表示,为了更好管控血压,“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将开展“30岁以上公民知血压行动”,引导公民主动测量血压。

“我们在机关办公场所、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密集场所等地设立血压自助检测点,方便居民随时测血压。同时,通过信息系统联网,我们将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定位,进行网格化管理。”王陇德说。

在普及溶栓取栓这样的急救适宜技术方面,“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计划在2020年,所有的三级医疗机构能规范开展溶拴、取拴技术,所有二级医疗机构中至少要有一所县级医疗机构开展溶栓技术,每个县至少要有一个县级医疗机构;到2022年,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医院要有一部分能够开展溶栓技术,把握诊治时间窗。

发布《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19》总结卒中中心建设经验

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启动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推进绿色通道建设,以卒中中心为牵引,建立区域的注重救治网络,改变我国脑卒中发病后的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委会组织数家医院和单位专家共同撰写我国第一部卒中中心白皮书,即《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19》,总结我国卒中中心建设每年的进展、成果及经验,快速普及脑卒中救治标准化、同质化技术,并部署未来的工作。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防治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民在“2019年中国脑卒中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卒中中心建设在过去五年取得了良好成就,得益于卒中中心的组织模式。“卒中中心分为两级四层,分别是高级卒中中心和卒中防治中心。前者对区域内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同质化、标准化的培训,并以它为核心,建立区域内同质化救治网络。后者以具备诊断卒中能力和静脉溶栓技术的县级医院为主。”

“卒中中心的建立让静脉溶栓、取栓两项核心技术相较于四年前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刘建民表示,《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19》展望国际上卒中的防控进展,并梳理卒中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

卒中中心提高百姓防病意识 提升县级医院救治率

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表示,过去由于公众对急性脑卒中防控意识差,不能快速识别急性脑卒中的症状,加上农村地区交通不便,患者往往错过了卒中诊治的最佳时机。

而卒中中心的建设为河南省开创了防治新局面。“卒中中心不仅提高了卒中诊治的技术,同时还向公众传播了卒中防控的知识。卒中'120’快速识别法在百姓中得到了快速普及,提高了对卒中的识别能力。同时,卒中中心建设还推动了各级医院开展卒中救治多学科合作,打通卒中急性绿色通道,提高了救治水平。”李天晓说。

另外,通过卒中中心建设,卒中诊疗技术领域也得到显著提升。“以前有一个百万人口的县医院每年溶栓的只有几例,通过脑卒中防控工程的推动,现在一年溶栓的次数将近200例,大大提升了县级医院针对卒中疾病的救治率。从而避免了许多这样的病人致死致残、家庭因病返贫致贫的悲剧发生。”李天晓表示,未来通过卒中中心的进一步建设,将逐步开展更多先进技术,让百姓受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