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宣德炉珍玩欣赏
明朝末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炼锌技术,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王链(1888—1966)在1956年分析了唐、宋、明、清等古钱后,发现宋朝的绍圣钱中含锌量高,又经过大量考古研究,得出结论是中国用锌开始于明朝嘉庆年间。另外当时,中国在文化和技术各个领域领 先世界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刚刚完成文艺复兴,各种手工业才起步,一个小小的暹罗国哪来的黄铜?有人说是含金量较大的红铜,但如果是这么好的铜直接用来铸造铜器就好了,干嘛还要十二精炼?所以,结论推导即可得出,风磨铜不过是暹罗小国自以为最 好的粗铜,大概是他们把铜矿石磨碎各种陶炼、千辛万苦得来的很珍贵的铜,用来交换郑和船队的瓷器丝绸等物品。郑和作为天朝上邦大使,当然也知道这铜不值钱,但碍于礼节也只好收下带回朝廷交差。
随着时代的发展,宣德炉的功能也在不断发展,虽然后期的设计与之前有所偏颇,但也在最 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艺术瑰宝。
由于宣德炉价值不菲,市场上伪品很多,怎样来分辨这些伪品便是让收藏者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笔者以为,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比较以下两图,第 一个真(清早期,笔者藏品),第 二个假。
宣德炉宣德炉宣德三年的铜器没有标准器,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宣德三年曾批量铸炉这一说并没有被可靠的历史文献所记载。宣德三年的铜炉,有两种传说:一是官内佛殿失火,金银铜像都被熔成液体,于是皇帝命令将其铸成铜炉;二是宣德皇帝收到进贡铜39000斤,于是责成吕震和吴邦佐,参照宋代瓷器款式及《考古图》和《博古图录》,铸造出3000件(一说为5000件)香炉。
宣德炉是明宣宗宣德年间铸造的一种炉。其铜料是从暹罗国(泰国)进口的,叫风磨铜,其实就是纯铜。宣德炉用纯铜经过多次精炼铸造而成。表面不仅特别光滑,而且出现了一些自然的斑纹。根据铸造的不同,大体分为五个颜色,有栗子皮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和藏经纸色,而且以藏经纸色的宣炉为最稀 少和最贵重。根据史书记载说法不一,都分布在皇 家的寺庙和宫殿里边,以及给一些重臣使用。而且宣德炉的铸造工艺对外一直是保密的,所以在明代,宣德炉就显得特别贵重。
炉体红斑比较多,红斑处是铸后有小沙眼用青铜补沙眼,经历几百年青铜生的红斑,红斑比较深整个补点内部都被氧化成红色。如果用同材质修补沙眼热胀冷缩会出现缝隙。台北故宫宣德炉黑色锈是油泥用豆油就能擦掉,清朝钱币上会有黑古漆包浆用食用醋可以泡掉,长时间浸泡黑古漆包浆会整块的掉。台北宣德炉的炉体上还出现了大的气眼,修补的时候用的是白色锡类金属,台北宣德炉整体的材质不是黄铜。
历来藏炉家除了欣赏宣德炉的简练造型外,就是其幽雅而变化万千的皮色,尤尚宝光内涵,以精而不嚣为贵。这是经过长年炭墼(jī)烧爇(ruò),徐徐火养并且宝玩擦拭而成。宣炉色皮会在火养与盘玩的过程中发生变化,越变越耐看;最有趣的是,在时间的长流中,每一尊炉上每一段皮色锈斑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独 一 无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