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
中医论致病因素之“六淫”——风邪
(2011-09-14 18:05:18)
转载▼
标签:
风邪概念风邪的分类性质和致病特点风症的治疗 |
分类: 中医文化 |
【风邪的基本概念】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相当于现在所了解的寄生虫、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由外入侵人体后产生疾病。
这些外来致病因素,中医称为“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也称为“六淫”。
风为春季的主气,自然界的风有突发、上升、散开、来去无定、令物动摇等特性。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病证,故多与其它邪气(寒、湿、燥、暑、热)相互依附,共同致病。如在长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胃,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胃受损的症状。若与热合,而为风热;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侵袭人体,如人们常说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
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风邪来去疾速,善动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不入。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风邪的分类】
分为内风和外风,一般所讲的风邪为外风。外风多由肌表经络而入,内风系脏腑气机失和所生。
一、外风
风为春季主气。风邪致病多见于春季,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外风由自然界风邪侵入而致。凡寒、湿、燥、热等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于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二、内风
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共分为四类:
1.肝阳化风——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肝风内动。上实下虚症,主症,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摇肢颤,语言蹇涩,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兼症肝阳上亢,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肢麻项强。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2.热极生风——邪热炽盛,热灼肝经,引动肝风。实热症。主症,高热,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兼症神昏谵语。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手足蠕动,眩晕耳鸣。兼症肝阴虚证,头晕眼花,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主虚症。主症,肢体震颤,关节拘急,肌肉润动。兼症肝血虚证,肢体麻木,皮肤瘙痒。舌淡,脉细或弱
外风与内风关系密切,可互为因果,但也有别,外风宜散,内风宜熄。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也可夹杂外风,致使内风、外风夹杂为病,难以严格区分,如感受风热,由表入里化火,高热伤津,筋脉失养,而见抽搐、惊厥等,此为热极生风。素有内风者也易感外风,如老年人血虚生风者,常易患外风证。
【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所以传统医学将各种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的病证都归入“风”的范畴。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不居,具有上浮外越的特点,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头痛、面部浮肿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易袭阳位,意思是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另风为阳邪,其性善升,而头为诸阳之会,因此头面部的病证多与风邪有关。
如通常感冒引起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汗出等,属于感受了风邪。
2.风性善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的游走性肌肉、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风湿性关节炎等。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如“中风”的卒然昏倒而不省人事;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的皮肤瘙痒,疹块时隐时现,此起彼伏等,所谓“无风不作痒”,“风瘙痒候,此由游风在于皮肤……遇热则瘙痒”皆说明风邪侵犯皮肤或经络可以致痒;还有邪风中于头面,可突发口眼歪斜,即俗称的“面瘫”。
3.风性主动: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凡临床上的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多属风的病变。如破伤风出现的抽搐、痉挛、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的表现。换言之风性主动,其动的形式,既有往来动摇之意,又有刚劲强直之意,二者皆为风性主动的表现。
【风症的治疗】
1、对于外感引起的伤风,其症状有头痛、鼻塞、咽痒、咳嗽、恶风、发热等,病初起可以用“姜枣汤”(生姜鸡蛋大1块,红枣5枚,水煎,温服)治疗;也可以用紫苏叶10克,或荆芥10克,桔梗6克,甘草3克,水煎,温服。方中的生姜、紫苏叶、荆芥都有散风作用。
2、治风之法,尚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临床行之有效。血虚生风,理当养血,自不必言。若外风久病,入于血脉筋骨之间,使气血凝滞,经络阻閉,即所谓“久病(痛)入络”。如久病难愈的风疹瘾疹,痹证,均可在祛风同时,投以养血活血之药,以疏通经络,和血熄风,使风邪易散,即达到“血行风自灭”的效果。但若风证初起,养血活血药用之过早,可引邪内陷入血,使病情加重,而复杂化。故其应用之妙,全在恰到好处,不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