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给小升初的侄女,讲的几句实话,办的几件实事
小侄女跟着爸爸去川藏自驾游回来了,二十多天的新奇旅程,小学刚毕业的姑娘,想必路上看到了很多和我们亚热带南方地区截然不同的风景。
面对家里第一个中学生,姑姑听她谈完旅行见闻后,也不得不见缝插针的提醒她:
回家休整好后,一定要把心思转移到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上来。
第一,初中太重要,它决定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分流。
和一个十二岁的天真孩子谈人生的分流,有点严肃,也有点现实,孩子也不好理解。
但是,一进中学,孩子接受到的方方面面信息,本来就会越来越现实,不如早早做好心理准备,充分应对。
这个揭开现实世界面纱的工作,由家里人细心有序来做,总比片面的、猝不及防的心灵冲击,要好得多。
初中三年,是国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
中考结束,一半孩子会去读高中,准备进大学;一半孩子会去读职高,准备进社会。
姑姑并不认为接受职业教育,学一门技术,靠手艺吃饭就是一条什么不好的路。我们接受完大学教育,大部分人也是要选定专业,走向社会的。
只不过,因为现实的很多原因,现在不少职业高中没能达到我们大人所期望的目标:学到过硬知识、身心健康成长。
不少孩子们,让人痛心地混起了日子。
而且,我们大人们希望能多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时间:
去学习更全面的学科知识,去建立更系统的的学习能力,去思考自己更想要哪一种人生,去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而不是被逼得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不得不走某条路。
而这第一次的重要分流,就由初中三年来决定。
如果这三年你过得很自由,那么极大概率日后要接受许多并不喜欢的约束;
而如果这三年,你有目标有计划,过得没那么自由,那么很大可能在进入社会时,选择的机会会多些。
这似乎有些矛盾的话,你可能现在还听不太懂,但你先记住就好了。
这是大人们在拿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你共勉。
第二,初中最大的重点是什么?考上高中。
既然初中三年这么重要,那么核心中的核心是什么呢?
考上高中。
初中有九门功课,再加一门体育,按满分比例算:
每门考95%,可上重点高中的重点班;
每门考90%,可上重点高中;
每门考85%,可上普高;
每门考80%,普高有点悬。
(这个分值所涉及的档位,不是很精确,但也不会差太远,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一下本地中考和孩子的情况)。
姑姑并不是唯分数论,而是分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学习效果(以上分值参考还可以用来评估日常成绩),它可以很方便的提醒你单科成绩是否在波动,全科成绩是否有偏科。
而各科成绩全面达标,才是中考取胜的关键。
如果要初中各科分数全都不错的话,背后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一个人的学习体系,开始逐步形成。
从学习心智上(或是学习态度)看,有些孩子依然懵懂天真,习惯于被老师推着走,上课时才第一次打开书;有些孩子模糊知道要考个好成绩,不情不愿地配合着家长预习一番,多做点练习;而有些孩子却心有大计,愿意踏实沉稳的步步向前。
从学习习惯(或是学习流程)看,有些孩子面对七八门功课庞杂的工作量,完全摸不着风,根本无从下手;而有些孩子却慢慢沉淀出一整套预习、听讲、作业、复习、总复习的高效学习流程,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更有些孩子,早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不错的体系框架,初中三年只需要把流程进一步优化,把方法进一步打磨。
初中三年的学习分流,也是不同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分野。
开始形成系统化学习能力的孩子,不仅能在中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更能把一整套能力和方法向高中领域进行迁移。
所以,取得好分数的背后,家长们的重心其实是应该帮助孩子们形成学习能力。
第三,初中的次重点是什么?尽量愉快的度过。
什么叫“尽量愉快的度过”?
这话听起来很虚,让人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推行。
这是当然,青春期的孩子可难搞啦。各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可比之前直观量化的分数,要难以把控多了,可它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却是巨大的。
所以说,初中能解决很多青春困惑的利器,在于拥有良好的气氛。
这种良好的气氛,存在于长幼之间(这个长指父母、老师、长辈、祖辈),存在于同学之间,也存在于自我对话之间。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很多事件,在我们大人看来就是成长路上的必经小事,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很可能就是过不去的拦路虎。
但如果相互之间气氛良好,大人愿意观察提醒,孩子愿意吐困求助,很多大事都能化小,小事化了,实现顺利过渡。
所以,父母、亲近的长辈尽量创造一些愉悦的场景,多做平等对话,多做有力支持,并引导孩子在读好书之外,结识一些谈得来的朋友,寻找一些运动、文艺上的乐趣(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坚持就行)。
孩子拥有与年纪相适应的快乐,在我看来,是个基本要求。
如果孩子全副精力都投入在学科学习上,没有任何富余时间与乐趣在其它能力的成长上,即便有了不错的中考成绩,面对知识难度更大的高中,也会心惫。
正因为初中这么复杂重要,做姑姑的,先后给小侄女买了两批书。
第一批,初一的课外指定阅读。
在刚放暑假时,我就把初一的课外指定阅读书《朝花夕拾》、《西游记》、《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都买来送过去了,还叮嘱她有空看一下电视剧《觉醒年代》。知道她要去川藏自驾游后,还建议她带本小说路上翻翻。
其实,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很多重点初中在报名时就会发放一张暑假课外阅读建议清单,以上书目只是最基本的操作,很多人文性、思想性更强的书目都出现在建议清单里。
宁波镇海中学的暑假书单
而姑姑这样做,除了希望小侄女在中文阅读上赶上大部队之外,还希望她能意识到两个重要问题:
其一,中学的语文学习要求和小学太不一样了,想要透彻理解课内精华,想要有效拓展,非大量优质阅读而不能现实。
其二,观察一下课本与课外的作品类型与风格,就知道优质阅读的重点是在于优秀的文史名著、科普佳作、学术经典,而不是流行的漫画与搞笑网文,一定要把时间投入在前者身上。
有点遗憾的是,从她自西藏回来,这些书一本都没有看过。眼看暑假余额不足了,招人嫌的姑姑只好再度唠叨,催促看看书。
只要她愿意看,姑姑也会继续给买。最终是不是老一辈的一厢情愿,也只有静待时间分晓。
第二批,初一的七科课本。
很多孩子刚上初中有点懵,一下子来了七门功课,全部有作业,全部要考试,历史、地理、生物是全新课程,语数英政的难度也比小学要大。
所以不少孩子过渡得很仓促,稀里糊涂地,转眼到了初二。
除了有好的学习方法之外,提前预习就是一个让孩子做到心中基本有谱的好途径。
我所理解的“心中有谱”,是指对每个科目的大致内容、大致难度有个了解,从而明白自己该用什么样的态度、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上课。
至于预习的程度,是粗浅翻看一遍,还是把简单的背诵、书写、资料查找、课后习题做一遍,还是把基础、培优等不同的梯度训练都熟练掌握,这个要看各人的基础和习惯。
但是,就是不要:
临到上课才第一次翻开书,突然发现好难呐,老师讲的内容,怎么一点都听不懂呢?
结果,课上没听懂,放学作业不会做,薄弱之处一拖再拖,终成大漏洞。
初三太差,真的来不及了。
在我看来,孩子们需要对学习有一点敬畏之心,而提前好好准备,就是尊重的表现。
接下来的时间,做姑姑的,还会带小侄女去书店逛逛,买些初中的教辅书,买些初中女生爱用的文具手帐,关键是营造些回归学习、重视学习的心理氛围。
平日里买买奶茶、买买衣服、看看电影都是很容易的事,唯有读书上进这回事,比太监还急的姑姑,也只能做到这些了,说多了,人家小姑娘嫌烦,还影响关系。
愿孩子们都能听进一点劝,珍惜少年时,既然想日后各种“自由”,那么现在起就准备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