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难无知君子——《论语》悟读【456】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

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论语》第十八篇第六章: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合力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悟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学说是一种强者的哲学,追求生命的高度,尽人事,知天命,知其不可为之,不懈努力,迎难而上,锲而不舍,诚如愚公精神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则一定失败。夫子的一生,用不断的失败,最终成为人生赢家。

夫子生于乱世,不甘乱世,始终以“治平世乱、解民水火”为己任,本章记载的是鲁哀公六年,夫子64岁时到蔡国的途中所发生的事。

本章突出的是两种处世态度和思想观念的交锋。长沮、桀溺是两位隐士,他们不满社会,消极避世,追求的是与世无争。

“是知津矣”,浅层意思是说夫子周游列国,博学多识,走了那么多的路,难道不知渡口在哪吗?深层意思是说既然你孔丘能游说诸侯,当然有一套济世良方,自然知道普救众生脱离苦海以及行向彼岸的办法,何须问我呢?显然是有意调侃夫子。

儒家与道家不同,倡导积极入世,反对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之,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亦须独善其身,成为一个君子。本章展示了夫子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