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0年,是“永无止境的人、机器、自然三者的融合”
文 刘旭
作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凯文·凯利认为,未来30年将是“永无止境的人、机器、自然三者的融合”。
2020年10月13日,观众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参观“文物的时空漫游(互联网+中华文明) ”数字体验展。
在中国的科技和互联网领域,提及凯文·凯利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连线》(Wired)杂志的创始主编,被视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人们往往不叫他的全名凯文·凯利,而是习惯性称他为“KK”(以下凯文·凯利简称KK)。
KK最擅长的事情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预测。20多年前,他在《失控》一书精准地预言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在今天实现商业应用的云计算、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早就在这本出版于上世纪90年代的书中亮过相。因此,这位对科技有着热爱和思考的学者,被赋予了很多称谓——“世界互联网教父”“未来学家”“互联网预言家”,等等。
2016年,“凯文·凯利三部曲”最后一部《必然》中文版出版。
未来,人类将进入全覆盖型的电子时代。/图·pexels
KK从整个世界是一个生物体的角度出发,讲述了人类未来必然会走到的方向及其轨迹。在书中,他用12个动词对必然的科技力量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基于他的经验,描绘了未来30年的趋势。他说:“我想讲的是一些长期的趋势,这种必然的趋势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互相依赖的,但最后朝同一个方向前进。”
形成、知化与流动
在KK的预测中,他首先提到的概念是“形成”(Becoming)。他指出,所有的东西都处在流动和改变的状态中,而在未来,它们都会实现升级,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
比如,有形的产品会在日后转化为无形的订购服务。以往人们在商场和市集才能买到的商品,现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订购。而从本质上看,消费者所购买的目标,也已经变成了服务。原本需要的商品,只不过是这其中的一部分。
在KK看来,这种趋势还将延续:“硬件会最终形成软件,动词也会变成名词。”换言之,任何事物都会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完成更新,它们会慢慢地改变自己原有的功能和效用。基于此,KK举了百科全书的例子:“过去我们拿到的是已出版的百科全书,但现在,维基百科每一天都被改变着,我们正见证这个'形成’的过程。”
2021年5月8日,香港科学馆举办“机械人的五百年”展览。
那么,在这种趋势下,人类该如何适应?KK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永远学习。”他说,所有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而人面对这些,一定都是无知的。所以,不管多大年纪、处在人生哪个阶段,保持学习状态很有必要。
细数近些年变化最为剧烈的新兴技术,人工智能肯定是其中一项。KK认为,人工智能会像印刷术一样,给社会带来根本性的变革。针对这种不同,他提出了“知化”(Cognifying)。它是指把人工智能与普通事物相互联结,从而让人可以与机器更好地协作。他说:“有一些工作实际上是可以直接让机器人来做的,我们要让AI自己去学习,对那些事情有更多思考和思维。”
KK认为,未来的职位当中,效率要求不高的创造性工作更适合人类。“因为创造本身不考虑正确性,也不讲求效率,所以人类可以自由地去做。那些看上去重复、没有什么乐趣可为的事情,都可以让机器完成。”2020年,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实验室机器人,它每天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它在8天内完成了688次实验,找出了比初始配方好6倍的催化剂。这在某种程度上是KK的观念的一种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机器人或许将全面替代人类低端机械性工作,而这其中的利弊,在众多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多有呈现。/电影《I ,robot》
此前,“机器人之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石黑浩提出,未来的工作岗位将全部被机器人代替,人类不再需要工作。与之相比,KK的观点显然更具有普世价值。在KK眼中,人和机器并不是替代关系:“未来不管是哪个领域,都应该是最聪明的人加上机器。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了人们的薪酬,我们必须和机器进行合作,而不是和它们对抗。”
除了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KK对数据的研究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早先,他为该领域引入“云”的概念。而此番对未来30年的预测,他则用“流动”(Flowing)概括了数据层面的发展方向。
KK把计算机的发展总结为三大阶段:过去是文件夹,当下是网络,未来则是数据流动的时代。在他看来,数据已经形成了超级生物体,它的运作方式就是在云端组成各种各样的流。这些流通过不同的软件来触达用户。我们从流媒体上获取音乐、影视,就是这个趋势的体现。KK也借助这个概念传递了一种观点:当一切都在流动,追求固定的东西也就没了意义。
屏读、使用与共享
作为一名写作者,KK对作品阅读方式的变化深有感触。他发现,我们已经处于屏幕之间,“任何平面都可以作为屏幕而存在”。所以,他提出了“屏读”(Screening)的想法。
在KK看来,我们即将从读书跨越到一个读屏的时代。“不同的屏幕会形成生态系统,我们在看屏幕的同时,它们也在看我们。”事实上,广告业对此已经有相关的试验了,屏幕可以追踪人们的注意力与情绪,进而改变屏幕上所呈现的内容。对于持续扩展人类的阅读量来说,这无疑是利好的。但屏读带来的挑战也同样明显,“未来对真相的鉴别将更加困难,事实需要人们更主动地去认知”。
2020年9月27日,第三届“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暨2020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在福州开幕。本届比赛是全球范围内首个启用5G网络进行比赛和直播的围棋赛事。
如果说“屏读”更多涉及精神层面,那“使用”(Accessing)和“共享”(Sharing)则更多顾及物质生活。
“使用”的意蕴并不难解释:从前我们更乐于拥有一件产品,但现在人类会倾向于单纯地享受某种服务。如今,众多商业公司的运营规律都在暗合这样的趋势。比如,优步,没有一辆汽车,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租车公司。Facebook也是如此,没有内容,却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媒体公司。
KK说,“拥有”意味着承担责任,但很多东西,我们不必这样,我们只想使用,并不需要维护、储存。在他的构想中,再过二三十年,新兴人类出行不必携带任何物品,不论去到何处,都不会为物品而发愁,“这会是一种新的游牧化生存方式”。
“共享”是KK提出的另一个未来趋势。他认为,将从未被共享过的东西进行共享,或者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共享,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以他的观察来看,他觉得,当下人们共享的生活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以后的共享将是大规模的。
“共享经济”所提倡的并非只是器物的分享,更是知识共享,灵感的火花相互碰撞。/图·pexels
KK说:“当我们提到共享时,实际上是在讲协作。在未来,我们不仅应该共享设备,更应该聚合在一起,让巨大的价值和财富产生,从而带来更大的社会变革。”
过滤、重混与互动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未来的信息空间中,内容会变得无限丰富。然而,在多元选择的另一面,人们检索信息的效率也会随之变得低下。人们想找到真正所需的东西,必然要经过一层层筛选,KK将其称为“过滤”(Filtering)。他认为,在这个进程中,唯一变得稀缺的是人类的注意力。然而,没有哪种技术可以增加人的注意力时间。在这种语境下,未来以“过滤”为赚钱手段的人会越来越多。
某种程度上,这是KK对“注意力经济”的一种延展。现在的企业善用这点,它们会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获得最大商业利益。KK在这个问题上还极富思辨性:“既然我们的注意力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资源,那我付出了注意力,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比如,我看了广告,就应该拿到报酬。”
在创新的问题上,KK也有很多独到的思考,譬如,他所说的“重混”(Remixing)。这是他根据经济学家的理论衍生的想法,“我们全新的东西很少,要创新,就要对已有的事物重新排列及再利用。这是世界发展的方向、重要的趋势”。
KK说:“就像拼'乐高’玩具一样,先是把它拆解成原始状态,然后再以另外一种方式进行重组,不断进行这样的循环,就有了新的事物。”在他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如此看待:“报纸由新闻、书评等内容构成,网络是不同的信息组合出来的。如果未来的企业想要升级,同样需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操作。”
在KK眼中,和人工智能同样影响深远的是“互动”(Interacting)。他发现,现在的孩子们会把互动作为物品本该有的属性。他觉得,到了2050年,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具有这项功能,人类完全可以用整个身体没有任何障碍地与电脑、电视等媒介达成互动。
未来,当我们戴上眼罩,会感觉到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手来控制这些现实。完全逼真可信的虚拟现实即将实现。/图·pexels
KK说,在这种大趋势下,虚拟现实技术会更加成熟。而现实和虚拟混合技术(MR)也能够实现快速的进步。“未来,当我们戴上眼罩,会感觉到每一件事情都是以3D的方式存在,但是我们却可以用手来控制这些现实。完全逼真可信的虚拟现实即将实现。”
追踪、提问与开始
在《必然》一书中,KK列了一张“一个普通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追踪手段”的清单。通过清单,他告诉读者,在网络时代,日常生活已经无可避免地陷入这种状态,他称之为“追踪”(Tracking)。
他认为,物联网的设计便是用来追踪数据的,到那时,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追踪都将无处不在。不过,与之相伴的有更好的监管体系。“未来会成为一个互相监督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权获取关于自己的数据,从中受益。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去尊重这些信息的完整,负责任地分享信息并接受他人监督。”KK相信,未来也会出现与其适配的社会准则与道德标准。
除了追踪,网络上还遍布着各式各样的“提问”(Questioning)。KK发现,今天要找到答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能够生成答案的技术将继续得到重视,以至于答案会变得即时、可靠、无所不在,并且几乎免费”。当回答变得越来越廉价,优质的提问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因此,在未来,创造一个好的问题,会比找到完美的回答更有意义。
在未来,创造一个好的问题,会比找到完美的回答更有意义。/图·pexels
他说:“人们必须要有更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就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它像引擎一样,推动人们不断去创造。”所以,他觉得,能够帮助人们生成问题的技术将获得更多的青睐。而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提问机器也会适时地出现。
KK对于未来的最后一点预测,则带着浓浓的哲学思辨意味。他认为,人类会紧密相连并汇入一个全球性母体。这个母体不是人造物,而是一种过程。“我们的新型超级网络是一股持久变化的浪潮,不断推动着我们的各种新需求和新欲望。”而此刻,我们就已经在向着这个方向前进了。
他将这个趋势称为“开始”(Beginning)。KK说:“我们完全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产品、品牌和公司。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机遇和命运。但是这个大规模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有着清晰无误的整体方向。我们正站在开始的时刻。”
在KK眼中,未来30年将是“永无止境的人、机器、自然三者的融合”,而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会“重复执行这12个动词,周而复始”。这一次KK的预测是否准确,我们还需要等待时间来验证。但无论如何,“一切都已经开始。不过,也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