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指导: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比近体诗要自由,但比古体诗要严格。词是讲究格律的,哪些词用对仗,哪些词不用对仗,用对仗的词,对仗用在哪几句,这些,在词谱上,一般是有规定的。现在,不妨从中找出一些规律,以了解词的对仗。
(一)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存在着对仗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词便用了对仗。比如《西江月》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鹊桥仙》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南歌子》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河满子》的上片一、二句和下片一、二句,《东风第一枝》的上片一、二句及四、五句,《满庭芳》的上片一、二句,等等。具体的词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但是,有的词,即使有相连的两句字数相同,也不用对仗。再就是,同一词调,不同词人填写,有的用了对仗,有的就不用对仗。比如《满江红》,上片五、六句是两个相连的七字句,岳飞写的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了对仗;而辛弃疾写的是,“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没用对仗。
(二)相连的两句字数虽不同,但去掉领字后便使字数相同了,也存在着对仗的可能性。相连的两句,有一种,是前五字句,后四字句。这种情况,将前句的第一字省去不看,便成了两个四字句。用对仗的例子,如:有东南佳气更暮草萋萋看半砚蔷薇但苔深韦曲西北神J,1、f疏烟漠漠满鞍杨柳草暗斜川(辛弃疾《声声慢》)(方千里《瑞鹤仙》)(文天祥《齐天乐》)(张炎《高阳台》)
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不用对仗的。即使同一个词牌,有人用,有人就不用。辛弃疾填写《声声慢》,用了对仗《声声慢》的相同位置上写的是,“叹周郎老去,鬓改花羞”,没有用对仗。
从以上看来,词的对仗并不固定。说词谱上有规定,只不过是相袭模仿,约定俗成。也有不受规定限制的,本应用对仗而不用。
词的对仗,还有几点不同于近体诗,而与古体诗相近。第一,相对的字词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允许重字相对;第三,隔句对较为多见。
不计平仄的例子,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左牵黄,右擎苍”,“左”对“右”,仄对仄,“牵”对“擎”和“黄”对“苍”,平对平;陆游《诉衷情》中的“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心”对“身”,平对平,“在”对“老”,仄对仄,“天山”对“沧洲”,平平对平平。以上两例,都是平仄一致,而不是平仄相对j词的对仗,之所以不一定平仄相对,是因为词谱规定了平仄,相连的两句,或平仄相对,或平仄一致。如果平仄相对的两句用了对仗,相对的字词平仄就相对;如果平仄一致的两旬用了对仗,相对的字词平仄就不相对。因而,词的对仗,平仄相对与否,是取决于格律,同古体诗的对仗不计平仄并不一样。
不避重字的例子,如苏轼《永遇乐》中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如”是一重字对;史达祖《解佩令》中的“相思一度,浓愁一度”,“一度”是二重字对;吴文英《一剪梅》中的“春到三分,秋到三分”,“到三分”,是三重字对。
隔句对的例子,前面已经见到过了。再如辛弃疾《沁园春》中的“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杜甫);斜川好景,不负渊明”,“草堂经岁”对“斜川好景”,“重来杜老”对“不负渊明”;刘克庄《满江红》中的“唏发处,怡山碧;垂钓处,沧溟白”,“唏发处”对“垂钓处”,“怡山碧”对“沧溟白”。
最后,有一点应当注意。词的对仗,相连的两句,即使不在开头,也有着押韵的情况,这在近体诗中和在古体诗中都是见不到的。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下片五、六句,相对仗,“合”与“缺”又押韵;蒋捷《一剪梅》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最后两句,相对仗,“桃”与“蕉”又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