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雄 :老家的烘笼

老家黄梅有句谚语:热不借扇子,冷不借烘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烘笼是家家冬日必备神器,给户户带来融融暖意。

烘笼外形象灯笼,成椭球状、敞口凸肚;上有弧形提把,用手恰好一握;下有环形底座,可以稳稳站立。整个烘笼由陶制成,外部涂有褐色的釉面,摸起来光光的,看起来亮亮的,就象一个营养好的人一样,满面都是油光。它“肚子”里装的燃料是木炭和稻草灰。一般是用烧火钳将燃料“夹”入烘笼,故老家人一早起来准备烘笼称为“夹”烘笼。

在黄梅乡下,由于乡风淳朴,不管春夏秋冬,家家户户白天都敞开着大门,以至于冬天室内和户外是一样的寒冷,老人到哪里都离不开烘笼。通常,老家人见面常打招呼问:你吃(饭)了吗?但在冬天,老年人常问:你家“夹”烘笼了没?就象问吃饭并不代表要请吃饭一样,问“夹”烘笼也并不是要借用烘笼。老年人常用“夹”烘笼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夹”烘笼时先在烘笼底部垫一点稻草灰,然后从土灶膛里将燃烧的木炭夹进烘笼,一般加至的三分之二左右,最后将将燃烧的稻草灰夹满烘笼,用脚轻轻踩实。于是,烘笼就“夹”好了。

用陶制作的烘笼象如今的保温箱一样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通常夹好的烘笼可以保温十几个小时。即使早晨起床时“夹”的烘笼,晚上睡觉后它还是暖和的。

当然,家乡的烘笼也有明显的短处,第一是易碎。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收入水平不高,物品稀缺,即便添置一个烘笼也不容易。放学回来,我常常找奶奶拿烘笼,因为摔坏的个数太多,奶奶看到我拿她的烘笼就有些紧张,眼光常紧跟随着我,担心我又摔坏了她的烘笼。

烘笼的第二个短处是怕风。因为“夹”好的烘笼上层是稻草灰,当烘笼放置在有风的地方,稻草灰会被风吹走,这首先有安全隐患;其次,缺少稻草灰这层盖在木炭上的“被子”,烘笼里的木炭会燃烧得很快,以至于缩短当天的使用寿命。

也正因为“怕”风,所以“夹”好的烘笼上通常会盖上一块布。奶奶常年做饭、做鞋、种菜、喂猪,腰间常系着隔灰用的围腰。围腰通常是一块青颜色的布,系着它从腰一直盖到膝,恰好挡住身前。在奶奶身上,围腰的功能除了隔灰以外,还有就是盖烘笼。冬天,奶奶和细奶等妯娌们常常一起坐在大门口的小椅子上纳鞋底、缝衣服,当用烘笼“烘”脚时,脚踏着烘笼,围腰恰好盖到脚底;当感觉手冷时,常将烘笼放在两腿间,围腰盖在上面,双手伸到围腰下,暖烘烘的,很是舒服。

在家乡,烘脚是穿着鞋子踏上去的,所以烘脚的同时连带着烘鞋。之所以可以连鞋一起放在烘笼上烘烤,是因为那时候的鞋底都是奶奶、妈妈等长辈一针一线“纳”成的千层底,实际上就是一层层的布,通过粘结、压实、裁剪,最后一针一针把鞋底坯子的布“纳”在了一起,“纳”时通常得手、牙、钳子并用,非常辛苦。因为好动,冬天我的鞋子通常会湿很快。放学回家后,我通常用烘笼“烘脚”。如果是晚上,则是直接将鞋子放在烘笼上烤,但是隔一段时间得翻动鞋子。记得有一年冬天,妈妈千辛万苦给我们姐弟三人每人做了一双棉鞋,我的那双白天还暖乎乎的,到了晚上有些潮气,于是放在烘笼上烤,因为睡着了忘了翻动,崭新的棉鞋被烘笼烤得象如今街上卖的烤红薯,焦了半边。妈妈看着鞋子又气又急,只得含泪又给我做了一双,此刻我也深深体会到妈妈的艰辛。

因为烘笼使用的是炭火,烘笼还有温酒的功能。有民谚说,糯米酒,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冬天,姑父等长辈来家时奶奶常会将盛酒的瓷酒壶放在烘笼里温着。我则通常用烘笼烧花生吃,首先将面层的稻草灰拨开,将花生塞在里面、盖好。一会儿就可以看到烘笼里冒出几缕青烟,接着会闻到花生壳烧糊的焦糊味,当闻到熟花生的香味时,就可以将花生拔出来了。心急火燎地拨出花生,剥开花生壳,香喷喷地吃下去,那是我童年的美味。

小时候,总觉得长辈的一些关爱太多余。下雪天,长辈常怕我冻着了,有时会要求我上学时带上烘笼,我嫌麻烦,总是装着忘了。有时,奶奶会到学校给我送烘笼。雪天、风凛冽、泥泞路、奶奶的小脚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滑地来到学校。即使这样我还是有些不领情,现在想起来真不应该。

就像很多物品一样,烘笼在冬季以外的季节就派不上用场了,被放在遗忘的角落。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电热毯、暖手宝、取暖器、空调等取暖用品层出不穷,烘笼也就没有了它的用武之地。但烘笼送给我童年冬日的温暖、烘笼里藏着长辈给我的温情、烘笼给我带来生活的温馨都让我永远难忘,它真给我带来了富含人间烟火味的融融暖意。

作者:余卫雄   黄梅大河余苏村人  现居武汉

围炉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湖北黄梅民间文化和旅游的自媒体,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东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镜 景

(0)

相关推荐

  • 冬天,有一束火一直暖在心头

    暖在心头的火 记忆中,儿时的乡村,家家户户,一定要有一炉火的存在,冬天才算是完整的.当寒气开始在田间地头铺垫开去,冷风掠走乡村的最后一些生机,乡亲们渐渐地停下了忙碌的脚步,呆在屋子里的日子也就多了起来 ...

  • 稻草、木炭和蚕豆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贫穷的老奶奶.有一天,老奶奶拿了一盘蚕豆来煮.于是开始在灶台里生火,为了把火烧得更旺一些,她往灶里加了一把稻草.在打开锅盖准备往锅里加入蚕豆的时候,一颗蚕豆掉到了地上, ...

  • 张简​ | 拜年

    拜   年 文|张简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传统的拜年,应该是真正的跪拜. 我小脚的奶奶那时最高兴,爱热闹的个性,遇到拜年更开心.初一早上吃过饺子,我们就把奶奶打扮得干净整齐,换上新衣新靴子,戴上一顶红色 ...

  • 【“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拜年/吕瑞杭

    进入腊月,就有年味了.在老家农村杀猪宰羊的逐渐多了起来,做豆腐,蒸年糕的也多了起来,到处都充满了浓浓的年的气息.然而在我的印象里,过年时拜年的一幕却总是在我的脑海里闪烁,成为一颗闪光的亮点,挥之不去. ...

  • 为公众号“老家黄梅”点赞!

    记录生活点滴,收集天下美文.展示文字之美,弘扬汉语文化.不限地域,不限题材和体裁,长期面向全球征稿.微信公众号"老家黄梅 家在钦州",诚邀您赐稿!

  • 悠悠芦苇情

    悠悠芦苇情 文/郭文华 ❈ 第一场霜降后,西沟坎芦苇滩上的芦苇开始枯黄,芦花泛起白霜.翻飞的芦花像春天的柳絮一样,围着你上下舞蹈,大有"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的雅致.站在 ...

  • 老北京的冬日风景

       卖炭的(约零炭的) 京西一代,村民上山砍伐木柴烧成炭,再以低价批发给卖炭小贩.卖炭小贩有推车的也有肩挑扁担的,前后两个荆条编筐,筐内盛满炭条炭块.卖炭的一般手里拿一个大拨浪鼓,鼓面直径足有一尺, ...

  • 老家的花生

    (久违了,这首歌,依然好听) 第一次,一个人回家乡,那个没有依山,只有傍着沙河水的地方. 早上不到七点,便从县城出发,一路往北走.柏油路似乎特别平坦,初秋的天气更适合打开窗户行驶,路边的树木.房屋,一 ...

  • 【九州文苑】过 年

    年是什么,是盼望. 是孩子对放寒假.穿新衣以及长辈给的压岁钱的盼望:是年轻人对忙碌的一年公司的奖励,愉快的假期,以及一年中对家的思念的盼望:是老人出门在外孩子回来团聚的喜悦的盼望-- --<过年 ...

  • 即将消失的亲情

    即将消失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