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亚芸 :瑶里印象

投稿邮箱

297235310@qq.com

过九江,驱车两个多小时,往景德镇方向,到达浮梁县,路边青山连绵,一波一波的绿浪,滚滚而来,竹林幽深,林木蓊蓊郁郁,路碑书“瓷源里”,心想,莫不是来到了被誉为“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瑶里古镇?
路边稀稀落落几个村庄,因为天气炎热,少有行人,只有一个老人背着洒药箱给庄稼打农药,旁边有个小孩落寞地玩小铲车。树上知了在起劲地嘶叫,想给沉寂的大山增加一点生气。
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迤逦而行,不一会儿,面前果然矗立着一个黑灰色古旧牌楼,上楷书“窑里”二字,显得低调,不事张扬。这个古老的名字透着沧桑与厚重,向世人昭示景德镇瓷窑的源头所在,据史料记载,唐中期,这里就开始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而得名。直到后来,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窑里烧制的是火与土熔化在一起的瓷,而瑶也是美玉,而玉的形成,同样需要火与土,地下几十公里高温融化的岩浆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遇冷凝固,只有少量元素经过很久结晶形成坚硬的宝石或玉石。瓷与玉,经过了相似的浴火焚身的修炼,所以,这名字改得够巧妙了。
瑶里恰似一块遗落在大山里的美玉,质朴古拙,玲珑小巧。把车子停在高高的柳树下,一条小河静静的流淌,河水清且浅,游鱼往来翕忽,自由惬意。小小木桥飞架东西,联系着两岸居民,仅容两人通过,岸边一株株垂柳显得慵懒而自在,柳枝随风飘拂,掠过河沟两个女孩身上,她们正拿着小网兜捞鱼儿,见我们经过,悄悄地做了一个“嘘”的动作,估计快收网了。河边都是合抱粗的参天古木,洒下一份清爽的阴凉,有一棵三角槭树,看起来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河下游不远处,一些半大男孩子在游泳,个个赤裸着上身,露出黝黑的脊背,他们互相泼水、戏耍,玩得不亦乐乎。
古镇依山傍水,处处都透着朴拙与原始的味道。说是古镇,其实更像个村落,青石板小巷,还间杂着各色鹅卵石,雨天赤脚踩上去,一定能找回童年的记忆了。明清时的老房子,有徽派建筑特色,青砖黛瓦,高高的牌楼。很多老房子都是空置的,似乎在时光里等待着多年前的归人,屋内房梁上有雕花图案,油漆都剥落了,斑驳的石墙藏着故事,墙面上爬满了青苔,八仙桌上摆着茶具,仿佛看到着青黑长衫的乡绅,正在慢慢品茗,清谈。堂屋里的天井接一把白亮日光,把幽暗的房子照亮了。
小巷幽深,除了零星的游客,就剩几个趿拉着拖鞋的老人,他们摇着蒲扇,在树荫下乘凉,聊天。经过他们的指点,我们找到了陈毅元帅旧居,新四军当年走过了艰难历程,陈毅元帅选择在瑶里整修部队,应该是考虑到这里的隐蔽与幽深吧。古镇深深深几许,时光似乎凝滞一般。偶尔遇到几个城里来的孩子架起画板写生,流水潺湲,绿水倒映着木桥,两旁高高低低的民居错落,不就是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吗?驻足观望半晌,一个男孩抬头望向我们,先生竖起拇指道:“你们是未来的大画家啊!”“没有,没有。”男孩腼腆地低下头,继续给他的作品上色,他的神情很专注,仿佛把自己融入到这诗情画意的水墨山水之中了。攀谈中了解到,他们是北京过来搞夏令营的小学生,亲近大自然,捕捉艺术的灵感,真是一举两得了。
路边酒旗斜伸,写有“碱水粑”字样,走过去瞧瞧,但见长条状的粑粑,整齐地排列在干净的铁架子上,据说是瑶里的特色小吃,北宋时,瓷窑的老板为提高工人们的积极性,特地制作碱水粑给他们当点心,后来流传下来,成为了一道美食。当地村民制作碱水粑的的碱水都是用茶籽壳、稻草烧成灰后冲洗制作出来的,这种原汁原味的碱水不仅碱性好,而且没有任何的化学添加剂,买了一个尝尝,感觉有种大米的香甜,没有碱的涩味。村民有时候把碱水粑切成薄片,炒鸡蛋,加点葱、蒜、生姜,别提多可口了。
因为远离人境,少了车马喧嚣,古镇更显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味,剥离了浓郁的商业化的气息,显得更自在、悠游。走了很久,方见一个特色小店,设计非常别致精巧。外墙上镶嵌着各色各样的小瓷碗,瓷碟,黄灯笼上书“屋内有店”,两扇窗上都摆着青花瓷瓶,每一扇窗间隔处一个招牌,分别写:竹工艺,木工艺,石工艺,充满了艺术气息,大门上遒劲有力的行书“木雕”,这应该是小店的主打项目,门口还有一副对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木”,可谓一箭双雕,因为还暗示了苏轼主张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如此有文化意蕴,品味应该不俗。店内,方寸之地,摆满了琳琅满足的竹器、木器、石雕玩器,老板娘三十多岁,热情和善,不厌其烦地帮我挑选挂饰,后来选中了几个瓷坠子的挂饰,先生选了一个小瓷壶,一个木筒,勺子等,攀谈中,了解到先生是教师,老板娘还送了一根罗汉竹,竹节历历可见,原生态的小竹竿,她开玩笑地说:“可以当教鞭呢。”
归途,感觉有些饿了,想去找一家饭馆,抬头见到一处“近水楼台酒家”,觉得有点意思。我们进去一看,果然,宽敞的阳台有隔热层,坐下,柳枝拂面,潺潺河水,俯身可掬,真是名副其实的“近水楼台”,主人还颇有点幽人雅士的情怀。点了几个小菜,其中有一碟苦槠豆腐,滑嫩爽口,据说是从树上采摘苦槠树的果子加工而成,粗看特别像苕粉皮。临水而望,品咂小菜,夕阳余晖斜斜地照过去,小镇慢慢褪去了暑热,变得阴凉、清幽、宜人。
这样的古镇,似乎遗落在时光之外,走在慢悠悠的光阴里,心内也变得澄澈、清明,忽然明白了白音格里所说的“有些旅程,其实不是出发,恰恰相反,是归去……归去是从原处回到本心之地”或许,这就是我的来处,也是本心之地。在天光云云里徜徉,在绿水青山里流连,在小桥流水间吟咏,从此,“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让心田慢慢被花香填满。
夜宿森林公园旁边的一家民宿,靠近森林公园,夜幕降临,天空闪烁着几颗疏星,耳畔传来虫儿低吟浅唱,合奏着温馨、翛然的小夜曲,枕着悠悠的天籁,渐渐沉酣入梦……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曾亚芸,女,现居湖北黄梅,黄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随笔等作品发表于《齐鲁文学》、《长江文艺》、《黄冈日报》、《黄石视听》、《鄂东晚报》、《语文报》、《新课程报·语文导刊》等报刊及微信平台,喜爱文字,愿在涂鸦中找到生命的在场感。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征稿启事

黄梅曹锦军围炉,传播民间文化和旅游的文艺自媒体,主要方式是文学和摄影,广泛征集湖北黄梅以及鄂赣皖一带稿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家乡故事等文学、摄影、美术、书法作品),要求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所有投稿,视作授权围炉结集出版,其他媒体采用,须给原创作者相应稿费。

投稿信箱:297235310@qq.com

285590079 @qq.com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推荐链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