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俊||乡村土灶 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情怀

春节前,我回到了老家,家里的一切如旧。稍息片刻,就到厨房煮饭,占据厨房的大部分空间的依旧是那憨憨的半圆形土灶,围着灶台转了一辈子的奶奶已经不在了,母亲也已年迈,不知不觉,围着灶台转的人已经换成了我。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洗好米添足水,就到灶门口烧火,暖暖的土灶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慰藉,也将我的记忆拉回从前。

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是用土灶炒菜煮饭,很早的时候土灶是用土砖加泥巴砌成的,这也许是土灶名称的由来吧。那土砖是由田里的泥巴做成的,做砖大抵是在冬日农闲的时候,做砖前总看到头发花白的大嗲牵着牛在田里转悠,当时还纳闷,又不耕田又不耙田,大嗲把牛牵着在田里空转干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为了让田里的土更结实,这样做出来的土砖才坚固。踩实后就划线切砖,我还记得石匠三民哥蹲在切砖器上面,用手牢牢地抓着上面的铁把手,冬伢姑爹在前面边吆喝边赶牛,因为从没看过做砖,我们这些小屁孩边跟着牛跑,边看热闹。当时我们都很羡慕三民哥,牛拉着他不用走路,真舒服。砖切好后,大人们就地把它们搬到旁边侧放,好让土砖尽快晒干。那土砖黑黑的,长方形,又大又厚,看到大人搬,我也跃跃欲试,水叔聊我们:“都试哈,看谁的力气最大。”我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根本就奈何不了半分,还搞得红脸胀颈的,生气地用脚踢它,土砖仿佛长在了地上,踢脏了鞋不说,还摔了一跤。晒干后,需要用的人家,就自己搬回去。

那土砖砌成的灶,一身黑色,样子笨笨的,难看极了,但是它却承载着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重任。讲究的人家,用白石灰给粉刷一下,让它看起来漂亮一些。村里的土灶,大部分都是三民哥打的。奶奶在世的时候,说阳春姑爹打的灶,火朝灶膛外边飘,锅里前边嗞嗞啦啦,后边却一点也没热;念叨三民哥打的灶几好烧,又不费柴,就是夏天坐在灶门口烧火也不会感到太热。我不知道什么样灶好烧不好烧,只知道每天清晨,我在睡梦中醒来时,房间里氤氲着炊烟的味道。奶奶就像魔术师,不光用土灶烧茶煮饭,三月三的菜粑,端午的米粑、麦粑,中秋的变瓜粑,冬天的苕粑、糯米粑、馏粟粑,过年打豆腐,做糖粑,炒花生蚕豆,做糯米果......各种美味都出自土灶,那些乡村土味,纯朴好吃,虽是粗茶淡饭,但如今都成为了记忆中的乡愁。记得儿时,我经常去灶间帮奶奶烧火,还总把烧得正旺的火给弄熄了,然后鼓着腮帮子使劲吹,吹着吹着,一股浓烟夹着火从灶膛里突然喷出,我额前的头发烧着了,我也被这一股烟呛得眼泪直流,咳个不停。每当这时候奶奶总会关切地来一句:“秋(薰)倒了吧,是呗?”我就是这样在土灶边闻着锅里的饭菜香,感受着暖暖的爱意长大的。上小学后,为了讨好奶奶,我经常在刮大风的时候,去树林里捡树上掉下来的枯枝;上中学后,暑假里,听奶奶说蒿草好烧,火紧,就经常带着扁担和绳子,充当捡柴人的角色,不为别人只为回报奶奶每周末站在歪脖桃树下,盼我回家那望眼欲穿的目光。

那时候,奶奶不光用土灶给我做出许多美食,冬天还从灶膛里夹火放到烘笼里温暖我的手脚,还常常会在灶膛里煨红薯,至今还记得刚从灶里烧熟的红薯,散发着的浓郁香味,尤其是烤焦的红薯皮里,色泽金黄的薯肉,吃上一口更是香甜可口。最好吃的是奶奶那次在土灶里烧的猪尿泡。那时,我会偶尔尿床,有一天,奶奶神秘地拉着我来到厨房,她用火钳从灶膛里掏出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她扒开外面烧焦的荷叶,香气扑鼻,奶奶叫我趁热吃,我咬一口,那味道我至今回想起来仍会两颊生津,满嘴芳香,我都没来得及问奶奶那是什么,就三下五去二把它吞下了肚,吃完后还问奶奶,还有没?。后来儿子尿床,母亲把猪尿泡里塞满瘦肉,外面裹荷叶放灶膛里烧给儿子吃的时候,我才知道那时奶奶烧给我吃的肉是猪尿泡。

如今城里人用的都是电饭煲、电磁炉和天然气灶了,乡村人也都在追随,虽然大街小巷都开有各式各样的土菜馆,土菜的烧制方法和农村的烧法基本一样,可烧的却不是柴火。在土菜馆里,虽然有许多精致的菜肴,但始终觉得没有老家土灶烧出的饭菜香。

锅里的饭已经开了,当灶台上热气升腾时,我不知是因为烟薰还是激动,鼻子发酸,泪水不知不觉地流了出来。手里端着自己亲手做的香气扑鼻、像牛奶略带微黄的米汤,当我搅动里面那一面金黄一面奶白的锅粑时,我仿佛又看到了奶奶在灶间弯腰添柴的忙碌身影,灶膛里的火光映红了她那饱经沧桑的脸,我更是闻到了幸福的味道,这种味道才是家最温暖的味道。

不知何时,老家的土灶,已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的情怀!

作 者

程俊   湖北黄梅人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黄冈市作协会员

编委会

责任编辑:唐亚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执行主编:魏鲜红(黄冈市作协会员)

主      编:曹锦军(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曹锦军围炉继2016年出版《穿越时空赏黄梅》一书后,再推力作《大美黄梅》一书,已对2015.7——2017.6期间的围炉优秀作品进行编辑成册。主要内容是湖北黄梅的厚重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丽风光。体裁有散文、游记、摄影、美术、书法、诗词、楹联等。

(0)

相关推荐

  • 【西散原创】李敬相作品 | 老屋·土灶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家乡留不住肉身,他 ...

  • 李国坚:乡村柴火灶

    闲来无事,打开手机的酷狗音乐播放邓丽君的专辑,一首<又见炊烟>让人思绪万千,袅袅炊烟从烟囱升腾的情景立刻浮现在眼前.炊烟是乡村的图腾,而炊烟来自柴火灶. 我们这地方并没有柴木可烧,柴火灶的 ...

  • 散文||消逝的土灶

    消逝的土灶 小时候,家里的土灶是土砖垒砌的,一大家人,锅大灶也大.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的家乡位于大别山南麓的丘陵地区,既依不了山,也靠不了水,历来都属于贫困地区.在我的记忆中,除了经常吃不 ...

  • 温暖的灶台

    温暖的灶台 文/周翠珍 我是吃着柴火烧出的饭菜长大的.几十个春秋过去了,我依然留恋灶台上的光阴,留恋灶台上的温情,留恋灶台上氤氲出的饭香,留恋围着灶台吃饭的那一刻时光. 那个时候,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一口 ...

  • 农村才有的土灶,谁还记得烧的饭的味道?

    ​ 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在灶口烧柴火的景象,小时候总是奶奶做饭,我有时候就帮着烧火,只顾着往里面塞柴火! 多少年,奶奶走后,家里的灶也没有开火了,差不多已经塌了,土灶就像是和她共存的,有一种感情,永 ...

  • 尤溪风物·柴火灶

    吃灶饭,拜灶公.过年灶火烧得旺旺的,福旺.财旺.事事旺. 尤溪风情第59篇原创推文. 烧火做饭 尤溪风情 我们用来烧火做饭的柴火灶历史悠久. <说文解字>中说:灶,炊穴也.早在远古时代,我 ...

  • 云边有个小卖部:程霜,我心中永远的意难平

    那么热的夏天,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无数个季节的风穿越过这条通道,有一只萤火虫在风里飞舞,忽明忽暗. 关于<云边有个小卖部>给我感动最深的就是王莺莺和程霜,一个 ...

  • 程俊:渐行渐远的乡村割猪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父亲今天没出去干活,他在家里等王叔叔.     王叔叔叫王庆云,是个兽医,大人们当面都管他叫小王或王师傅,背地里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称他"割猪佬",真名人们似乎 ...

  • 程俊:乡村往事之捉猪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天还没有大亮,隔壁铜生叔家就沸腾了,他家的小猪今天散窠,捉猪儿的人们一大早就在他家候着.        铜生叔跟我家只隔一户人家,那时全村就只他家养了一头老母猪,我们都管那母猪叫猪 ...

  • 程俊:乡村剃头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黄梅县城老酒厂那有一条小巷,巷子里大部分都是服装店,在这些新潮的服装店中,有一家并不太大的门店,门口坐着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使这家店铺显得有些另类,也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家店面不 ...

  • 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程霜我心中永远的意难平。

    悲伤和希望都是一缕光. 可那么热的夏天, 少年的后背被女孩的悲伤烫出一个洞,一直贯穿到心脏-

  • 她是20世纪中国男人的梦中情人,是金庸心中永远的痛,与金庸同日去世

    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一生光影梦,绝代有佳人 她是20世纪中国男人的梦中情人. 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头牌巨星. 曾有人排三天三夜的队 花巨资只为看一场她的电影. 她是金庸所有作品中的灵魂, 金庸心中一辈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859: 孩子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生与养之恩情回报的辩证法 。/儿童社交恐惧症

                           临床诊断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和回避行为. 症状标准: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有社会回避行为. 与陌生人交往时,患儿 ...

  • 【联墨合璧▪月赛专版】程俊力书法作品欣赏

    联墨合璧 第三十一期 责任编辑/杨丽静 张淑艺 图文制作/林看云 本版投稿邮箱: yzltlmhb004@163.com 个人艺术简历 程俊力,笔名程步度,别署觉迟.中共党员,硕士,河北科技大学中华传 ...

  • 梅艳芳一首《女人花》,柔情似水,温柔动听,献给心中永远的女神

    梅艳芳一首《女人花》,柔情似水,温柔动听,献给心中永远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