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利水”的泽泻,还有哪些特点?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利水”的泽泻,还有哪些特点?

泽泻是一味很常用的中药,也是一味“古老”的中药,早在《神农本草经》里就被列为上品。

泽泻的名字来源,就一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所说的那样:“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

意思是说,泽泻有利水的效用,就像给大湖开个缺口放水一样。此外,还有泽夕、建夕、建泻这样的别名。

从植物属性来看,泽泻属于泽泻科植物,为泽泻的干燥根茎。其中,福建建瓯出产者叫作建泽泻,四川灌县出产者叫川泽泻,广东湛江出产者叫广泽泻。

这几种泽泻在外观上有少许的差异:

建泽泻:呈圆球形或倒卵圆形,长大约4到7厘米,直径大约3到5厘米,外皮黄白色,顶端有茎痕,周身有不规则的环状隆起岗纹,还有多个散在的突起,质地坚实,断面淡黄白色,肉眼看上去有点显颗粒粉性,放大观察有点像海绵体,但较紧密,吸水力较强。它的味道甘而微苦,入药者以个大独茎,色黄白,质坚者为好。

川泽泻:外观是椭圆形的,比建泽泻稍微小一点,外表淡黄褐色,岗纹不明显,质地也比较坚实 传统本草家认为不如建泽泻好。

广泽泻:外观为长圆形,长约4道7厘米,直径2.5到4厘米,外表皮黄白色,也没有岗纹。质地较疏松,味道或苦或甜不定。

现代科学发现,泽泻的主要成分有三种:

1、挥发油,内含糠醛;

2、其乙醇提液含生物硷、植物甾醇及天门冬素;

3、其水及苯提取物有抗脂肪肝成分。

泽泻生物成分就决定了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能利尿消肿,以及降低胆固醇。

传统中医认为,泽泻性味甘咸而寒,能入肾和膀胱二经,主要就是能利水渗湿泻热,常用于各种小便不利,淋病尿血,湿热痰饮,水肿胀满,脚气诸证。

综合历代医家对泽泻的使用经验,大致有如下几种:

1、利尿消肿:

这是泽泻最主要的一种使用场景,对于各种水湿内蓄之证,但凡表现有小便不利、水肿等问题,泽泻基本都能用得上。

如果偏于有热,则常与黄柏、栀子、车前子、木通等配伍;

如果偏于寒,则可以和肉桂、附子能配伍;

如果偏于气虚,则可以和白术、茯苓、党参等配伍。

总而言之,泽泻的利尿消肿,几乎可以用于寒热虚实等各种证候,唯一的注意点就是需要合理配伍。

2、肾阴不足:

泽泻虽然是一味利水之品,似乎能伤阴散津,但历代医家却常将其用于各种肾阴虚导致的虚火亢盛之证,常表现为头昏头晕,遗精滑泄之像,多与熟地黄、枣皮、山药等配伍,如著名的六味地黄汤。

这也就说明了,泽泻虽然可以用于肾阴虚之证,却需要和滋养肾阴之品配伍。古代中医称之为泻肾火,或者叫引火归源。

而六味地黄汤里正是既有熟地、萸肉、山药能补,又有泽泻能泻,泻能去肾火,可以使补药更能发挥作用,这样一泻一补,一开一合,相反而相成,共奏补肾阴之效。

当然,如果是由于肾阳虚引起,或者没有湿热之象者,用泽泻显然还是不适宜的。

3、调节代谢:

古代中医有将泽泻用于消渴之证者,现代医家也证实,泽泻可以用于一些血糖相关的问题,能帮助调节血糖,这种调节代谢的能力,和它清热利湿的作用是相吻合的。

最后说说泽泻的炮制:

1、泽泻一般切片生用即可。当用于肾阴不足而有虚火之像者,更适合用淡盐水润后,麦麸炒黄使用,因为咸能入肾,起到引经报使的作用;

2、其次,泽泻在加工和干燥时,大多会用火炕去烘干,最好能注意火候,火大则色重色褐,火小则色淡黄。

3、炒泽泻时,一般先把麦麸在锅里炒出烟,然后加入切好的泽泻片,快速翻炒,黄白色的泽泻很快就会被麦麸烟熏成淡黄或浅焦黄,注意不要成焦黑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