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之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

大家可能会说,胖人都比较怕热,出汗现象正是怕热的表现。其实,胖人怕热没错,但是胖人自身却并不一定“热”。

万物生长依赖于太阳的温煦,而体内也有一轮“小太阳”,它就是阳气。没有太阳,万物就失去了生机,而缺少了阳气,身体就像一座塌了城墙的城堡,将自己赤裸裸地呈现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而这个敌人就是致病的邪气。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阳气如同卫兵一样,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御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因此,不管是谁,只要体内阳气旺盛,身体得到护佑,就能百病不侵。但是,阳气每天透支一点儿,日久天长,总有一天会透支完,而随着阳气逐渐被透支,对身体的保护作用也慢慢减弱,如此一来,病邪不断来袭,感冒、落枕、腰疼、腿疼、背疼等病症就出现了。

之前有一位60岁的女性水肿病患者,主诉两个月来面部以及四肢水肿,按压时有明显的凹陷,且脘腹胀满,胸中嘈杂不适,经常感到口干,但不想喝水,不想吃饭,大便也不爽。诊查她的脉象沉缓,舌苔薄白腻。

尿常规、心脏听诊以及心电图检查都没有发现异常。

综合分析后考虑她的病症是因为脾阳不足、温化无力,致使水饮内停,方药选用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实脾饮”(由茯苓、炒白术、木瓜、草果仁、广木香、大腹皮、制附片、川厚朴、砂仁、炙甘草组成)5剂,每天1剂。

服药后腹胀、水肿消失,口也不觉得干了,只是胸闷、食欲不振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善,后来在上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增加理气药,最终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

上述案例就是因为阳气不足,而且是脾阳不足,致使水湿停聚在体内,导致湿邪泛滥,从而出现诸多不适症状。

中医将“风、寒、暑、湿、燥、热”称为六气,它们与人共存于自然界中,本是相安无事。

但凡事都有度,如果这六种气太过了,就成了侵扰人体的病邪,此时如果体内的阳气稍有不足,它们可能就会乘虚而入。

就拿痰湿来说,“痰”是一种病理产物,湿是致病邪气,湿侵袭身体后,不仅因为黏腻重浊的性质影响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正常发挥,同时还会“聚湿成痰”,而成为痰湿体质形成的基础。

但是如果体内阳气充足,就可以避免湿邪伤害身体,也让痰湿体质的形成少了机会。湿邪具有阴寒属性,它本身也在不断地消耗着阳气。

缺少了阳气的温煦,身体自然会感到冷,所以,对于痰湿型肥胖者来说提振阳气才是祛除痰湿的关键。

宋代杨仁斋在《仁斋直指方》中记载“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这说明肥胖者多痰湿的根本原因是“气虚生寒”。

清代叶天士也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阐明了肥胖者本虚标实的病理属性——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因此,补阳温阳就成了祛除体内痰湿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来说,生活在北方的人,冬天特别容易起雾,此时只要太阳一出,雾气消散,朗朗晴空就出现了;而身体,“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水湿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成痰。

但如果阳气充足,就能化痰为饮,饮随气行,最终化成水气,痰就消了。

所以说,阳气可护佑全身,防止病邪侵袭,同时也是祛除体内痰湿的关键。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阳气,尽量避免损伤阳气的行为,比如熬夜、过食寒凉食物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