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毋潜《春泛若耶溪》押韵有问题吗?后,是上声还是去声?
前言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这首诗的作者是盛唐诗人綦毋潜qi'wuqian(692-749),綦毋潜字孝通,虔州人(一说荊南人)。虔州在南宋时被改名为赣州,因赣江而得名,也因为赣江的水路交通发达,成为古代的重镇。
綦毋潜在当时名气不小,但是在后人眼里,他远不如好友王维、孟浩然等人闻名。綦毋潜在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綦毋潜不知所终。
一、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被收录入了唐诗三百首,成为綦毋潜的代表作。
我们先从题目开始。
春,表明了时间,在诗句中有体现:花路入溪口。春花满路,溪水行舟。
整首诗围绕”泛“字而写。诗人泛舟之地若耶溪,今名平水江,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若耶溪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名胜之一。
南朝时王籍、谢灵运;唐朝李白、杜甫、孟浩然、元稹、刘长卿;宋朝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明朝王守仁、徐渭等人,都曾经泛舟若耶,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中描写了綦毋潜春日游若耶溪,一路行舟所见的景色。这种比较纯粹的山水诗,没有怀古言志的内容,只是通过对于清幽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向往闲适生活,准备归隐的意愿。
二 、《春泛若耶溪》简析
1、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诗人山中探幽之意未灭,因此游玩泛舟,随遇而安。诗人在第一句中,写了泛舟出游的目的和心情。偶:两个人相遇之意。
2、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花路,点出题目中的春字。春日的黄昏,春花飘落小径,诗人在晚风中泛舟进入若耶溪。
3、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夜晚之际,诗人所驾轻舟慢慢转过西边的山谷,抬头南望,可以看见山后夜空中的星斗。
4、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溪水中,有淡淡的烟雾升起,山林之上,月亮在半空中渐行渐远。
5、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此时,诗人发出了感慨。浮生之旅令人迷茫看不清方向,相比而言,宁愿做一个溪山之间垂钓的老翁。
三、奇怪的押韵
这首诗有一个地方比较奇怪,就是“后”这个韵脚。
在唐朝綦毋潜所处的时代,律诗的创作已经被纳入的科举考试中。此时的诗体有了明显的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押平声韵,而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
《春泛若耶溪》是一首押仄韵的古体诗。唐朝古体诗与宋词在押韵上有个共同之处,就是可以用诗韵的邻韵通押,另外也有一个不同之处。
这个不同,就是古体诗押仄韵时,上、去声很少通押,而宋词中上、去声通押是常态。
例如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就是明显的上声韵古风: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山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阅读时,我们会发现,偶、口、斗、叟都是上声韵(相当于普通话的三声),比较特殊的是“后”这个字,今天我们读作去声。但是,表示前后的“后”,在这首唐诗中是上声而不是去声。
相似的用法很多,綦毋潜的好友儲光羲有一首《述华清宫五首》:
上出蓬莱时,六龙俨齐首。长道舒羽仪,彤云映前【后】。天声殷宇宙,真气到林薮。
隋末唐初著名诗人王绩有一首《山中叙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这首诗中有两个韵脚需要注意:后、妇。这两个字,在古韵中都是上声,只是在普通话中都是去声了(四声)。
结束语
这首《春泛若耶溪》有种超然世外的闲雅,看不出兵火之气,似乎不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也许是其第一次归隐时的作品。
綦毋潜曾经有过两次归隐,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是他第一次归隐,天宝初(约742年前后)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綦毋潜的第二次归隐是在安史之乱后,从此就不知所终了。
@老街味道
苏东坡《守岁》歌麻通押,这首诗押错了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