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光明——新年伊始闲话“元旦”趣事
新年伊始闲话“元旦”趣事
文/铁道兵报社 罗光明
今天是1月1日,阳历新年的第一天,人们称之为元旦,意味着新一年的到来。
“元旦”一词是中国地地道道的土产,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最早在《晋书》中写道:“颛帝以孟春三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说文解字》里说,“元”为首,“旦”为日,两字结合引伸为新一年太阳刚刚升起的日子。因此,“元旦”又称作“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也就是今天说的“正月初一”。所以,古时的元旦与今时的元旦,叫法虽然相同,却不是一个日子。那时的“元旦”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如今的“元旦”节,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议上,决定国家采用公元年法后确认的节日。
时光如梭,岁月不居。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泗水河畔,望着滚滚流淌的河水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在感慨岁月匆匆的同时,更期盼新的一年里万象更新。对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元旦既是一个圆满的结束,也是一个崭新的开端。
古代每年元旦这天,朝廷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宴会,持续10多个小时,王侯大臣分别向君主敬献贺礼,然后作乐宴飨,不仅有各色美味,还有歌舞、音乐、杂耍等,场面美轮美奂,热闹异常,丝毫不逊色于当今的跨年演出。
大才子曹植写过《元会》一诗,描述了宫宴的盛景:“初岁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欢笑尽娱,乐哉为央。”诗中把宴会里庄重的礼仪、欢畅的餐饮以及欢歌乐舞的华美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元旦佳节期间,不仅有官方活动,百姓更是普天同庆。《东京梦华录》记载,元旦这天,士人庶民自早上起,就燃放鞭炮,相互庆贺新年,家家置酒待客,交结应酬。平民百姓即使贫困,也要穿上干净的新衣,商家则搭起彩棚,摆放帽子、首饰、衣料、玩具等各类商品。大街上,观看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玩杂耍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派热闹祥和气氛。
在唐朝,元旦这天,还时兴饮用一种多味药材泡制而成的“屠苏”酒,据说饮用这种酒,可以防病祛灾。与当今规矩不同的是,饮酒时先从最幼者开始,按年令大小排序,最年长者最后一个饮。本来长者为尊,唐人却让年少者先喝,这是要让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呀!当然这是玩笑话。唐人年幼者先喝,是为庆贺新人又长了一岁,而谁又愿意庆贺自己又老了一岁呢?
到了明代,元旦开始流行送贺年卡。人们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上,印上精美的梅花图案,亲笔写下祝福语,送到亲朋好友手中。过节收到他人的祝福,我想无论什么年代的人,心中都会产生满满的感动吧!
所以,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对中国这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国度来说,元旦佳节里文人墨客更少不了吟诗作赋。最著名的诗无疑是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我最欣赏他那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里句外充满了美好的祝福!
“诗魔”白居易70岁时在元旦写过一首《七年元日对酒五首》诗:“众老忧天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别的老人都忧伤于时日不多,而他却不惧衰老,开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白大诗人不愧号称“乐天”,他在诗中展现了不惧衰老,昂首挺胸进入暮年的从容淡定以及壮志豪情!
最后,以白居易这首诗与大家共勉吧。
(2021年1月1日)
校对(张润洲) 责任编辑 浪花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