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必智:狄仁杰为民三请,看看他的劝谏艺术是非常有意思的!
狄仁杰是世界知名的中国贤相,《狄公案》一书的流传,使西人也视之为神。这位仕于盛唐时期的好宰相,并不好唱高调,但颇能为百姓办实事。
狄仁杰曾任宁州刺史,因为爱护百姓,政通人和,百姓为他立碑志念。不久,他转任豫州刺史,正遇上越王贞造反事败后的处理工作,这件案子受牵连问罪的有六七百人,而被籍没家产收捕的达五千人。面对这一惨剧,狄仁杰决心设法救救这数千人。他没有采取公开劝谏或抗命的方式,而是暗中送密表给皇帝。他的密表也写得很艺术,大意是:
“我本想公开上奏章,又恐怕被人说成是为叛逆讲情;想不说吧,又恐怕因此损害了陛下爱护百姓的名声。就是这表章,我也是写好了又撕掉,拿不定主意。这些人并非存心造反,不过一时误卷入本案,恳求陛下饶了他们吧。”
这位曾因大胆犯颜忤旨据理力争而被皇帝称之为“真大丈夫”的硬汉,写了这样委婉陈情的密表,其中拳拳之心,连皇帝也不得不动容,于是下了特赦令,将这些囚犯减刑为流放。由此就出现了史书上记载的一个动人的场面,当这些流放犯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乡亲迎接和犒劳他们,而且自豪地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啊!
于是,两州百姓在纪念狄仁杰功德碑前痛哭,设祭三日才重新登程。
狄仁杰又曾作为河北道元帅统领十万大军去河朔一带迎战。当时河朔许多百姓曾在突厥胁迫下与官军作战,突厥败退后,这些百姓就十分害怕,怕官军前算旧账,因此纷纷落草为寇。朝廷上有不少人认为要狠狠剿灭,但狄仁杰上表反对,他指出:“山东雄猛,由来重气,一顾之势,至死不回。”根据这种民风,他力主从宽处理,不要逼反了百姓,无论是当过伪官、伪军、仍差,总之,“曲赦河北诸州,无所问。自然人神道畅,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
由于狄仁杰的主张有理有利,又获得了批准。果然,河朔一带得以和平解决问题,不知多少生灵兔受战争之苦。
狄仁杰为民请命,每次都各有特色,既讲道理,又讲实惠;有情发于衷,也有事实比较,因此才取得实效,救民于水火。
这位贤相最后一次为民请命,是在武则天的兴头上泼冷水。当时,武则天下令在全国建造特大佛像,要求天下僧民每人每天捐一文钱作为经费。武则天这一着,连经费都想好了,群臣更不敢劝阻,但狄仁杰这位老臣依然不同意,他写了长长的奏章,先讲述了为君洽天下的原则,百姓的疾苦,此举可能引起的反应。
然后,这位老宰相像个管家似地为武则天设想走了这一步的下几步,告诉她:这事一动起来就没个完!
研究一下狄仁杰的劝谏艺术是颇有意思的,他说:“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为了保护百姓,说点恭维话也在所不惜了!)
接着他又说:“虽敛僧钱,百未支一。”(钱不够用啊!)
更令人踌躇的是他下面的分析:大佛像既然造了,当然不能让它风吹雨打露宿,那又要建大殿了;建了大殿,又怎能没有廊庑呢?这样一来,还有完没完呢!
武则天被他这么一搅,原来以为考虑周全的计划都成疑案了,只好罢,罢,罢!不搞了!
就这样,狄仁杰在临死前还为天下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正如他自己说的:“为政之本,人事为先。”这位贤相是把百姓忧患放在心上的,三次为民请命,体现了一片仁心。
然而,假设他没有因势利导的本事,只是硬碰硬的三路板斧,又怎能收到功效呢?
蒲松龄有一段话说得很有道理:“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盖用心苦则机关出也。”狄仁杰三封奏章,为民请命的理由各异,但都讲得恰到好处,能刚能柔,实在是用心良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