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华县霍乱,村堡断路闭城,不准外来人员进村! 2024-06-17 04:22:24 邮箱:3125136050@qq.com “虎列拉”疫病大流行1932年6月,“虎列拉”烈性传染病从河南西部入陕,迅速由潼关、华阴传入华县境内,而后继续向西北方向蔓延,穿州过县,很快发展成为一场席卷整个关中及陕北大部地区的疫病大灾难。其中以关中的潼关、华阴、华县、渭南、朝邑、合阳、蒲城、户县等地最为严重。至同年10月底,全省共计死亡13~14万人,为陕西传染病历史所未有。2020年1月华州柳枝镇樱桃沟村防疫措施“虎列拉”是霍乱疫病的俗称。该病为一种来势猛、发病快、死亡率高的消化道传染病,通过霍乱病菌传播。人染病后,会出现上吐下泻、发烧发冷、口干舌燥、两腿抽筋、四肢颤抖等症状,在无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五六个小时即死。据有关资料记载,霍乱疫病最初出现于清代,是由陆路、海路两个方向自南向北席卷中国,由云南、广东一直传入北京。霍乱疫病所过之处“民多骤死,乡村尤甚。其症吐泻转筋,即时毙命,针刺医药百中仅活数人。问疾送验,传染无已,甚有全家俱毙者。”(《文史知识》2009年第4期,张剑光、王晓洁《中国古代疫病防治》)。“虎列拉”初侵华县,人们尚不知其病之威力,村堡死人、葬埋,邻里之间都相互关照,甚至还遵习俗办理丧事。待疫病盛行,死人接二连三时,人人自危,互相戒惧,害怕传染,病者不敢望,死者不敢吊,葬者不敢抬,有的人家只得用大车拉尸掩埋,富有人家则先暂厝,待后举行葬仪。当时华县西关、赤水等城镇诊所、药店,医生不敢坐堂应诊,纷纷外出躲避。只有估衣铺、棺材铺生意兴隆,借机涨价,大发横财。与死人之家哭声恸天,悲痛欲绝的状况相比,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成为社会一时之奇特现象。在疫病恣意横行时,受害民众于无奈中采用一些民间土法予以预防。如在门前堆放燃烧柏枝柏叶,借用浓烟熏杀疫菌;日服仁丹二三次,或喝白酒数杯,用宝丹擦拭鼻孔消毒,防止疫病侵入体内。有的日吸鸦片数次,并向小孩口内喷烟,用烟杀菌。有的村堡关闭城门,断绝交通,不准外来人员进村,避免疫菌传入。有的则在门前插桃枝、挂红纸剪成的老虎,用石灰水画白圈等迷信方法驱赶瘟疫。在治疗方面,有的用针刺患者腿部、血管、舌根底部青筋,使其出血。有的喝杏干泡汁,食新鲜西瓜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上述方法是群众在紧急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有些符合科学道理,收到一定效果,有些则是风马牛不相及,仅了心愿而已。尽管如此,仍然可以看出华县民众在重大疫情面前的坚强与智慧。杏林启圣宫老中医李子澄,医德高尚,在疫病流行中,不顾个人安危,下乡就诊,济世救人,使西寨、城南和本村的一些患者死里逃生。他看染病患者愈来愈多,个人无法顾及,就将自己研发的药方抄于纸上,张贴于县城四门及西关大街,让患者按方服用。其善举功德无量,在华县传为佳话。由于霍乱是一种成病历史较短的疫病,人们对其狂野凶很的本性还未认识,更无预防治疗措施,因此给华县民众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疫病自6月传入华县至8月基本结束,两个多月全县9318人染病,6422人死亡,死亡率接近七成。据亲历者李子华回忆,霍乱流行期间,杏林地区溪湾死31人,耐村死24人,南王堡死22人,郝家崖死18人,姚家堡死40余人,马家泉死17人,武家堡死18人,启圣宫死7人。白家堡白新建、中溪湾李莞肖、南王堡王自森等均丧命绝户。其中王自森一家8口,在20天内先后被夺命,家中饲养的牛、犬也难以幸免。其来势凶猛与死亡之众前所未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疫病若在动乱和战争年代发生,没有政府组织有效防治就会形成传播速度快、危害区域大、死亡人数多的特点。“虎列拉”流行于上世纪30年代,时战祸联结,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特别是华县人民还未从民国十八年(1929)的大年馑中摆脱出来,仍然在灾难中挣扎。“虎列拉”的肆虑,更是雪上加霜,把华县人民推向更苦的深渊。多少人命丧黄泉,多少家庭满门死绝,多少孤儿流离失所,其状慘不忍睹,至今谈及,仍令人黯然神伤。“虎列拉”流行期间,正值杨虎城将军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民政厅厅长。他动员全省公私医务工作者开展抢救,令欧亚航空公司飞机紧急运输药品,为陕西民众所称道。但华县政府在疫病流行期间的施救工作史料鲜有记载,仅知霍乱疯狂时,华县奉令设卫生助理员,由王效儒专事防疫,卫生经费列入预算。1934年9月,始设卫生院,院长、医师、助产土、护士、卫生稽查、会计、事务各设1人,卫生员2人,县办卫生医疗机构初具。并免费预防霍乱疫病,对1016人注射药物。1937年,县卫生防疫委员会成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疫病预防工作,开始为民众注射霍乱疫苗,并履行食物检查。民间中医胡天仓悬壶济世,教民众将苍术、雄黄挂于脖下,门前燃烧柏树枝叶,以防霍乱病菌孳生传播,甚有效果。此后,随着医疗防疫的进步,霍乱疫病在华县再未发生。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原文作者:《华州史话》主编 闫广勤 袁埔良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 赞 (0) 相关推荐 你怕地图上的感染小红点?看看流行病学地图的来龙去脉 窝在家里的你是不是被这样的地图所吓倒?准备复工的你是不是也在替自己和老板担心? 每次传染性疾病的爆发都不可避免的伴随着大众恐慌,恐慌来源于信息不透明,可能来自于无知. "新冠肺炎" ... 中国古代是如何防疫的? 疫,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民皆疾也".瘟,在<辞源>中解释"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中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疫病作斗争的历 ... 华县杜家堡村民谣、童谣趣事 新闻资讯·街坊爆料·新鲜趣事·吃喝玩乐·品牌推广 华县杜家堡村民谣.童谣趣事 作者:杜明科 要说杜家堡村是华县民谣.童谣创作的重要发源地,您可能不信.我把以前围绕着"两谣"创作和流 ... 1988年,只有几家小门面房的华县磨村市场终于建起来了! 邮箱:3125136050@qq.com <流年光影>第三辑:潜心政务 作者 郭玉贤 助力开辟磨村市场 记得是1987年吧,我二返华县人民政府任副县长,分管工商.税务.物价.商业.供销.此 ... 七十多年前华县学生的寒暑假生活 贫寒而幸福的中学时代(三):寒暑假 作者 李增智 (接上:我的父亲是华县乡村的烹饪师)由于家境贫寒我的假期基本上都是在劳动中度过的.父亲告诉我"艺不压身",他要求我尽量学会农村的各 ... 谨以此文怀念我在华县“时村农场”的那段日子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在"时村农场"的那段日子 作者 李琴肖 图片 刘焕民 1998年7月,我的大侄知道我退休后无事可做,便请我到他的农场去帮忙.我欣然答应 ... 华县拾村三仙女治渔霸的传说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三仙女治渔霸 讲述人 吴老耕 整理 孙文华 很早以前,在渭河下游,华县毕家乡拾村的庄里,有个人叫河达.他家里很穷,每天早出晚归,全靠给渔霸捕鱼维持生活. 渭河 ... 上世纪70年代,我和王世忠在华县谢家堡蹲点! 邮箱:3125136050@qq.com 我和王世忠在谢家堡蹲点 作者 郭玉贤 20世纪70年代,按照华县县委要求,公社书记必须要深入实际,蹲点包队,吃住在群众家里,县上还发有劳动手册,每年要有一百天 ... 50多年前华县咸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生活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一段难忘的中学时光 --记六十年代咸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生活 作者 杨满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尤其是六四至六六三年,是华县咸林中学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除了优异的 ... 60年前华县下庙人的饥饿岁月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县:一段关于饥饿的记忆 作者 吉建军 前言:渭河南岸的陕西华县曾是渭河平原最富庶的农业区,然而与农业的富庶相对的是,旱灾.水患和丰年交替出现,构成了这里&q ... 组建于1950年的华县郭村秦腔剧团 邮箱:3125136050@qq.com 郭村秦腔剧团的辉煌与落寞 作者 同延龄 郭村秦腔剧团解放初成立,50年代曾享誉华县,排演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大本戏和折子戏,脱颖出许多演员名角,被郭村及周边民众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