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疲乏力,未必是气虚
不久前有个胃病的病人在吾师处看病,她除了有胃胀、嗳气等症状外,还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的症状,她说她上楼梯也会觉得非常累。
我一看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就想到气虚,就想到了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想到了重用黄芪。
但这个病人用了黄芪等补气药,效果并不明显。吾师在原方基础上加了点温肾阳的药--仙灵脾、补骨脂。
患者下次就诊时说:加了这两味药后,马上就有力气了,精神也好了。
至此,我方才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是气虚”这个观点跳出来。
上周看了一个病人,初诊的时候,她主诉胃脘胀满不舒,伴有神疲乏力,腰痛,舌质淡,苔白腻润滑,典型的寒湿证,于是我用厚朴温中汤合苓桂术甘汤。
她服了3剂后,胃胀好多了,复诊时的主诉变成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精神极差、腰膝酸软。我以为是寒湿太重,就继续用祛寒湿之方。
她服2剂后来复诊,说:这次的药没什么效果,还是很疲乏困倦,精神极差。
我再次仔细诊断,把她的脉,寸关尺皆很弱,无力,时停止跳动一下。我才恍然大悟,这是明显的虚证,而且是脾肾之阳皆虚。
于是调整思路,以补脾肾为主,用了很多温肾阳的药,如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杜仲、怀牛膝、肉桂。
她吃了2剂后,所有症状都缓解了,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都大大缓解。来复诊的时候,精神状态与上次相比,判若两人。
所以,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一定是气虚,重用黄芪也不一定有用!有时候肾阳不足,也会出现疲乏无力!
当然,还是要辨证论治。首先辨虚实,只有把虚实辨清除了,才不会犯“实者补之、虚者泻之”的错误!
实证,主要以湿热、寒湿、痰湿、瘀血等为主。虚证主要以气虚、阳虚为主。
除了辨病性(虚实、寒热)之外,还要辨病位,如果病位在肾,而仅用补脾的药,效果也不会很好。
有的神疲乏力,还要解表才行,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之类。
只有把病因、病位、病性都辨准了,用药才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还有些病人神疲乏力是因为睡眠不好,身体没有得到休息,第二天就会很没精神,十分困乏。
这类病人,就应该以治疗其失眠为主。睡眠好了,精神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