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空间与中国汉字(第六章 万物皆五行)(单渔泉)(Four-dimensional space & Chinese characters)
第六章 万物皆五行
五行是周期运行的系统孕育、生发、鼎盛、衰落、消亡过程中的五种运动程式,是系统内部结构和信息之间转换的五种程序代码。
自始至今,人类总是一直痴迷地盯着天看,因为以人类之渺小和局限,以天之深远和广阔,人类认定“天”里一定藏着很多的奥秘。人类一直契而不舍地关注着微观的世界,恨不得钻进去一探究竟,因为他们总想搞清楚有没有比微小还要小的颗粒。当然人类也一直在执着地探索空间的维度,因为经验告诉了人类可以横着走,也可以竖着走,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一切随心所欲,他们想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但我们从道学里看不到这样的偏执,因为道学把一切具有完善结构及特定功能的系统均同等对待,不论你有多么庞大,也不论你有多么微小,不论你是复杂还是简单,也不论你是自然还是社会,更不论你是人还是“鬼”。
就像道学的阴阳没有陷入维度的“陷阱”一样,同样道学的五行也没有陷入粒子的“深渊”。道学认为,组成万物的要素是五行:即水、木、火、土、金,不论在哪一个空间或层次。五行可以被视为基本粒子的演化过程,因为迄今为止,科学界认为包括空间在内的一切都是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的。但五行所概括的不是事物存在的五种“形”,而是五种运动方式的“行”,是“阴阳”演化的方式和阶段,是五种程式,五种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的信息代码系统。在道学的法眼里,“粒子”或许根本就“不存在”或是不重要。
在甲骨文里,没有“无”这个符号。现代汉字里“无”字是后来之人为了说明自己没有占有“物”而编造的。甲骨文里与“无”接近的符号是“兀”(如图17-4),会意事物因达到了顶峰而停止生长。而“有”则是由能量、信息和完善的结构组成的(如图17-1)。对于空间之“间”,甲骨文符号是这样会意的:能量、信息和空间组成的体系(如图17-2)。对于系统,甲骨文符号作出了如图17-3的解释。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有机整体又是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与道学不谋而合。《易经》把万物视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织成的、一个由法则关系所规定的多层次的系统整体。而甲骨文中(如图17-3),一条“横”线贯穿多个系统,这个“横”就会意了系统之间的法则关系。
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性去把握事物之究竟,在着重其彼此间的协调性、关连性,在着重结构、要素、功能、信息、反馈、控制、协调、熵、序、同构、同态等,着重彼此间之基本原则诸如整体性原则、相关性原则、目的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等。在社会科学方面对于如何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美学、哲学等等,皆引进了系统理论,以求统合的发展。
系统论认为,系统遵循以下八大原理,仔细对照图17-3,无一不在其中。
整体性原理:系统是由若干基本粒子(指功能意义上的粒子)组成的具有独立粒子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表现出的整体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粒子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
层次性原理:由于组成系统的基本粒子存在各种功能、空间、层次的差异,结构和功能上表现出层级秩序性,即层次性。
开放性原理:系统具有不断与外部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功能,开放性是系统演化的前提,也是系统稳定的基本条件之一。
程式性原理:系统在与外部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地体现出发展和变化几乎不受条件和途径的影响,表现出某种预定程式的特性。
突变性原理:系统失稳而发生状态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的积累最终导致突变。
稳定性原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和恢复系统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自组织原理:系统由于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而使涨落得以放大,从而产生更大范围更强烈的长程相关,系统内部各个要素自发地组织起来,系统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发展。
相似性原理:不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性,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表现出同构和同态。
中国古人显然已经感知到了这些原理的存在,并冠以阶段性和周期性,用阴阳和五行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加以概括。
水、木、火、土、金不可以理解为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些水流、木头、火焰、土沙、金属,就像是中医学的五脏六腑不可以简单地看作西医解刨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肺、肾一样。这些名词代表的是系统,是功能,而不是“实物”或“器官”,这正是系统科学的经典体现,强调整体和功能。中国古人没有被眼睛所蒙骗,他们或许是闭着眼睛感知到心肝脾肺肾的存在并对其功能加以系统地阐述,如今部分体系已在西方医学体系当中得到广泛的验证。可有人却要以西方医学来“否定”中医学,殊不知自己仅仅是在围着“器”转圈,将“器官”等同于“功能”,而忽略了系统和整体。功能心、功能肾……,不是器官心,器官肾。
对“宇宙”的感知亦是如此。道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宇宙”,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这个系统有它的生存环境,需要与环境(其他系统)进行交互,但它是自成体系的独立系统,任何系统都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交互。不仅如此,在道学看来,系统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亚原子粒子,凡是具有完整结构与特定功能和使命的都是系统,都是“宇宙”,都是空“间”。
系统就是空间,独立的系统就是独立的空间。道学更注重对系统的描述,空间维度则没能入道学的法眼,甚至于从道学可以推论:系统本身就是空间,空间是由系统定义的。而所有的系统都遵从“道”,都包含阴阳,都具备五行,都是从天干“复制”出来的地支。
五行是事物发展的五个阶段,也是五种运动形式。对应关系为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水”行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元子到基本粒子之间的转换,但其作用一直延伸到物质具有完善结构,成为完善的系统,具有特定的功能,产生更广阔(相对于基本粒子)的空间。“水”行衔接位于两端的“金”行和“火”行。“水”行与“土”行交往密切,地支的墓库则是地支系统复制天干系统制造新的系统和空间的原材料基地。这就像水行是天干DNA里的一节,它含有系统的结构信息,地支RNA复制了这些信息,目的是在DNA信息的指引下在本地制造同样的结构,于是地支RNA利用本地墓库的原材料按照DNA的信息去生产。
【水】如图10-1。符号没有实物结构,一或两条曲线将“点”平均分在了两个区域。在甲骨文里,“两个”代表多,“三个”代表众多,这些“点”则代表了很多的“点”。这些“点”可视为“附着在链条上的信息”,而那个弯曲的曲线就是信息的载体。图10-1的第一个符号采用了两条曲线,这更加出神入化地描绘出了在不同空间之间的信息对称关系或是某种“纠缠”关系。
符号会意:被分开在不同空间的信息。
在道学五行体系之中,水行的作用被描述为“浸润”,正是这种来自信息的“浸润”使系统得以发展。水行总体上是促进事物生长的主要力量。“水生木”即是事物在水行的浸润下,成长为结构更发达、空间更广阔、功能更完善的系统。这实际上就是系统在信息的指导下从无到有,从虚拟成为现实。
“木”行的功能是促使基本粒子成长为结构更为复杂的系统。以“土”为原材料,按照信息的指引,吸收空间(能量),形成具有更加复杂结构的空间和更加复杂功能的系统,使空间提升层次,并维持系统的功能,衔接位于两端的“水”行和“火”行。木行与土行交往密切,墓库是地支复制天干在本地进行生产的原材料基地。
【木】如图10-2。符号具有完善的实物结构,描绘出了实物的基本特性。
符号会意:具有成熟结构和功能的物质,也即系统。
在道学五行体系之中,木行的作用被描述为“生长”。 可类比为促使事物成长并维持事物更高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程式。
“火”行的功能是促使物质结构消散成为基本粒子,释放空间(能量),使空间降低层次,并衔接位于两端的“木”行和“金”行。“火”行与“土”行交往密切,地支的墓库是干支复制生产的原材料基地。
【火】如图10-3。符号具有实物结构,“点”可视为“基本粒子”。
符号会意:结构破灭并化为基本粒子。
在道学五行体系之中,火行的作用被描述为“破灭”。可类比为促使事物结构消散,功能衰退或丧失,空间层次降低的程式。
“金”行的功能是促使基本粒子空间结构进一步塌缩,甚至成为“零”。但其作用一直延伸到下一代基本粒子的产生,并衔接位于两端的“火”行和“水”行。
【金】如图10-5。符号描述了结构塌缩成为“点”,但密度极高,且具有封闭性。“点”可视为更低层次的粒子或“元子”
符号会意:结构塌缩为密度极高的物质。
在道学五行体系之中,金行的作用被描述为“敛聚”。 可类比为促使事物结构进一步塌缩为密度极高的物质,空间层次进一步降低,甚至降低至“零”形成物质“可穿越”的程式。
“土”行的功能是存储各个层次基本粒子的仓库。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使基本粒子向更复杂的结构发展,使空间上升层次;另一方面是促使基本粒子向更简单的结构发展,使空间降低层次。这里所说的“复杂”和“简单”是相对于同一周期系统内部空间而言的。
【土】甲骨文符号如图10-4。符号具有基本结构,“点”可视为基本粒子或元子。符号下方的横线“一”预示着简单而基础,是接地气的,同本地周期相关。
符号会意:具有基本结构的基本粒子或不具有任何结构的元子。
在道学五行体系之中,土行的作用被描述为“融合”。可类比为促使事物结构进一步塌缩或提升,空间层次进一步降低或提高,的程式。
系统是由信息这个“虚拟”创造出的“空间”。信息存在于一切空间,并以“天干”和“五行”的形式存在。在所有这些空间当中,天干信息指引“五行”程式,利用“墓库”制造了“周期世”系统。正因为如此,万物才有了生命周期,才具备了统一性、简洁性、相似性。
物理学认为“场”定义了空间,但这其实只是表象,真正定义空间的是那个“虚拟”。在人类感知范围内,其实有无数个空间,无数个“场”。按照现行的主流观点,宏观有万有引力场、电磁场,他们定义了宏观的空间;微观有强作用力场、弱作用力场,他们则定义了微观的空间。同物理学的场一样,社会同样具有场。社会场是指支撑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存在关系网络的结构,具有影响的能量,任何社会存在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存在关系,这些社会存在关系界定了一个社会存在的全部意义,界定了人们生存的社会空间。
在中国汉字里,一个“场”字,阐明了这一切的空间关系、功能关系和系统关系。而之所以能够组成“场”,关键在于“气”,关键在于信息。宇宙、粒子、人体、社会、朋友圈……,无不如此。
单渔泉 2021年01月12日
于中国·成都·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