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由强国变弱,后来是怎么走向复兴?它用了“四板斧”

秦一开始还是挺惨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周王给的地盘有很多是有原著民的,这些原著民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西戎。秦的先祖为了拓展疆土,付出惨重的代价,包括秦仲战死,世父被俘。后来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我封你一片地——歧丰之地,这片地你打得下来就是你的。

这实际上是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不过这一张空头支票给秦国强大提供了机会。

这些地方是原周朝的旧地,这里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土地,而是在上面的周民。这些握有先进生产力的周民正分散在这些地方,同时饱受西戎之侵扰。

聚集这些周民给秦国第一次腾飞提供机会,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已经是一流强国,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一次秦国的强大主要是依靠以宗室为核心,周民为依托形成的。

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宗室为秦的强大提供机会,同时也会秦的败落埋下了伏笔。

秦怀公作为一代国君,在位四年,最后在公元前425年被庶长鼂率领众臣包围,被迫自杀。朝廷落到公室手中,而国则面临他国威胁,魏国在吴起的带领下一直占着河西之地,秦国面对魏武卒无还手之力。

秦孝公继位之后,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来描述当时秦的处境。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史记秦本纪》

秦已经被诸侯所轻视,从一代霸主到被人轻视,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魏国的魏武卒有多强大,而是内部的问题。

秦国又是怎么复兴的呢?

第一板斧砍向即得利益者,宗室贵族。

所有人必须要纳入法的监管之下,商鞅提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当时太子犯法,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嬴驷。考虑到他是未来的储君,没有处罚他,但处罚他的老师,因为他们负有管教不严失职之罪。

连太子都要罚,那谁还能比国家储君更牛的呢?所以除了国君之外所有人都在法的管辖之下。

宗室贵族就不再是法外之人,也不能拥有法外特权,当然国君是有的。

其次将世卿世禄进行改变,想当官,你立功也可以,不一定就是你爸是世卿,你才有资格当。

这样等于将原来由宗室垄断的朝廷变成与庶民共治,变相削弱宗室的力量。

第二板斧砍向的是秦国的诚信

国无信不立,必须要向老百姓说明,国是讲信用的。秦国规定怎么样赏,那就怎么样赏,透明公正不打折扣,更没有暗箱操作。

商鞅做的方法很简单:

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史记·商君列传》

从南门到北门搬了就有十金,大家不相信,有人试了,结果就真得了十金,这就是信。

信分二方面,一是赏,条令上有赏的就赏。

另一方面就是罚。条令上有罚的就罚。

只有赏没有罚那就不存在于''信''。

怎么罚?

商鞅提出一个观点:刑无等级。

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只要有错就必须罚,不管你是谁?当然国君和储君肯定是例外了。

更不管你原来立过多少功,这法令上要怎么罚就怎么罚。

比如战国四大名将武安君白起这么牛,因为不听秦王的话,也可以免武安君为士伍。这个有秦法依据吗?还是只是秦王的喜好?

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白起犯的是不从王令。

国之信体现在哪里?有功赏、有过罚,而且应该是刑无等级。

二板斧下去之后,整个秦国的框架就出来了,即得利益者已经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范围之内了。消灭即得利益者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现实的。

第三板斧砍向的是上升通道的问题。

上升通道分二种,一种是秦国人的上升通道,还有一种是非秦国人的上升通道。

这两种上升通道是完全通畅的。

秦国人的上升通道,《商君书农战篇》说的很清楚,秦国人想要获得上升通道只有二种选择,农耕和作战。

商鞅在这一篇中提出一个观点: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

千个老百姓中出现一个辩慧者,他们就会对农战松懈了。

一句话给你通过农战的上升通道,但不希望出现其他兴趣爱好。李斯后来为什么会推动焚书事件,追溯根源可以在这里找到出处。

一句话你想要获得生活上的富足,你只能走农战这条路,而且一定能走得通。实际上是将秦国国民训练成好战之人,战争机器,让他们以战为荣,以战为机会。

怎么保证这个通道?

一种很残酷的方式:以斩首和人员损伤为计功及受罚点。

每一个爵位的上升都是以他人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

非秦国人的通道,秦孝公说的一清二楚。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凡是能为秦国立功的,都有赏。

我们说大唐是很开放的,连宰相级别的官员都有好多是外国人,而秦国比大唐更开放,从秦孝公之后,秦国国君信任的握有大权的大多是非秦国人。

与秦始皇搭班的李斯,秦庄襄王搭班的吕不韦,秦昭襄王搭班的范雎,秦孝公搭班的商鞅等等。

只要你对秦国有利,你就可以位极人臣,不管你是不是秦国人,这一点没有任何影响。

要知道相邦一级别可是国之重器啊,将国之重器持续好多代完全交给非本国人,纵观历史几千年,也就秦国有此气度。

秦国对人才的渴望已经达到巅峰,秦始皇可以为了一个韩非子而发兵攻打韩国。

为什么这么渴望?

主要还是因为秦国以农战为导向,可以盛产领军作战的将军,但治国理政的人才自然就欠缺了。

这一点强大了秦国,却毁掉了秦朝。

当握有六国之地时,将秦的模式推广到天下,管理型、协调型人才却奇缺,虽然秦始皇在咸阳培养了很多官吏送往地方但远远不够。六国不缺管理型的人才,但是他们此时未必真心愿意为秦服务。任何一项措施发展到最后必然会成为一种阻碍。即得利者也不是天然而生,都是依制度而生。

第四板斧砍向反对者。

谁反对,就给谁一项罪名:乱化之民。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於边城。其後民莫敢议令。——《史记·商君列传》

宗室在第一板斧的时候就让其闭嘴了,现在老百姓和官员在这一板斧中也让其闭嘴了。这一下秦国内全安静了,听不到任何不同的声音,干扰变法的执行。

一开始老百姓很不爽,但迫于''乱化之民''这一顶帽子,最后也是敢怒不敢言,时间一久大家都适应和习惯了,正如一棵树你将它扭成盆景,一开始需要用铁丝,最后定型了,解开铁丝也就这样了。最后秦国老百姓觉得这个还是挺好的。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史记秦本纪》

后世大部分变法为什么都以失败告终,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反对声音太响,无法统一观点影响了执行的力度。

经过这四板斧之后,秦国从一个弱国变成一个强国,然后变成当时天下最强的国,最后兵合六国,一统天下建立秦朝。

任何措施都不是万能的,这一套在秦行百年有效,当推之天下,情况复杂,这套有效的方法反成了秦的掘墓之法。

有人笑言: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