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情擅长书法和写作。他的书法创作经过多年的磨练,日臻成熟,作品不断获奖,得到了学界的肯定和欣赏;同时,他又具有写作的天赋,时有佳篇发表,先后出版了《白杨心语》《一尘不染·心似秋月》两本散文书籍。这样一个从小喜欢书法和写作的“双栖”之人,往往让人以为他是来之于书香家庭。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友情生长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有时连读书的学费都交不起,且为了帮扶家里,年纪不大的他早早就要下田干活了。当通往求学的门路变得很窄时,上帝却为他开了一扇窗——贫困、劳力的生活倒成了友情奋发苦读的动力。因为字也不识半个的父母告诉他:唯有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于是,他凭着一股牛劲般坚韧不拔的毅力,拼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汲取、在艺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一路走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不懈的努力,不仅成就了他的书法和写作“双栖”的本领,同样也成就了他以牛劲精神为象征意义的“牛劲斋书院”,它,是杨友情在汕头市成功创办较早的一所文化艺术培训机构。他,用自己的真情、倾情、热情、挚爱艺术与教育,数十年如一日,真的就像一头牛,不问春秋,埋头苦干;他,没有节假日,生活就在学习、创作、上课中不断轮回。当然,也为他赢来了诸多荣誉。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之言。杨友情,笔名白杨。这位70后出生于汕尾市城区东涌镇赤岗村。该村面向风景秀美的品清湖,村里既有田地耕作又可下海捕鱼,曾经是一个鱼米之乡,亦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从该村走出去的有著名的人类学家杨成志、数学家杨必成等。但在那个物质普遍贫乏的年代,杨友情从小不仅要下田劳动、上山割草,还要跟随父亲出海捕鱼,十分辛苦和卖力,仍无法摆脱拮据的生活。就在他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说要开设书法课,让学生每人上交五元的学费。友情听了之后,既高兴又难过,因为他每次看到村里的大人在写春联时总是手痒痒的想学,无奈缺乏条件,今天班里居然要开设书法课,当然高兴了。难过的是,五元钱在当时对于一个穷家庭来说,却无能为力。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回去跟母亲说了,没想到母亲竟然一口应承说,孩子,只要你想学,妈一定想办法。结果,母亲把家里养的猪崽先卖了,拿出五元钱叫他赶紧去报名。就这样,在母亲的大力支持下,友情奋发学习。之后,又买不起纸笔墨的他,就在砖块上面不断地练写,坚持不懈。他的楷书主要临习柳体、颜体、欧体、赵孟頫和《灵飞经》《道德经》;隶书临习《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和《石门颂》,尤其喜爱《曹全碑》和《石门颂》;行书临习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杨凝式等古帖名碑,一直潜心修练,笔耕不辍。
当友情走上社会工作几年之后,回头又考取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就读中国书法本科。这种对于书法的挚爱之情感与追求,由此可见一斑。求学期间,在陈龙海、刘欣耕等教授的指导下,友情系统学习了中国书法史和书法技法,书艺突飞猛进。曾获过河南省《青少年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获过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赛优秀奖,获过“丁玲艺术奖”书法奖,获过“浏阳河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广东省邮电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览书法二等奖等,作品多次选入《书法报》出版的《全国优秀书法教师作品集》、选入汕头市书法家协会的《汕头市庆祝建国60周年书法作品集》,选入《书法报》出版的《2020全国抗疫诗书作品集》等。2018年举办过“云为诗留——杨友情唐诗宋词扇面书法展”。
他先后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现代文学馆、《书法报》《创新作文》等授予“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0年被汕头市开埠文化交流促进会授予“年度杰出贡献奖”。2003年独创了牛劲斋“激情联想·动静演绎”教学法,并被多家报纸转载推广,多篇书法教学论文被《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汕头特区晚报》转载。多次接受汕头电台、电视台和报刊采访。课堂上被学生称为“最幽默风趣”的老师,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信任。而他对写作的兴趣,源于小时候喜欢看公仔书(连环画)。那时,生活是贫乏枯燥的,几乎没有什么娱乐。当公仔书的出现,里面的图画生动有趣,文字简洁易懂,故事性强。什么三国、水浒、西游记、武松打虎、三毛流浪记、渡江侦察记、地道战等等,真的让小友情爱不释手,成了他解困解乏的最好读物。看多了,他也会情不自禁地去临摹、或学着写故事,觉得蛮好玩的,自然就爱上了,导致他一往情深、一发不可收拾。其中,友情对老子《道德经》尤其偏爱,至今收藏了十一个版本。不仅藏之、读之,还写之,即是用毛笔以楷书、隶书、行书抄写过《道德经》。友情动情地说,因为这部书不仅对他有文学上的滋养,还对他打理“牛劲斋书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创办牛劲斋之初,他就坚信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以及“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自然法则和生活哲理。友情说他是从教一个孩子开始的,现在牛劲斋已经每年有4000名学员了,这就是他践行老子哲学的结果。友情的文章曾发表于《人民文学》《诗神》《羊城晚报》《广东通信报》《南方工报》《中国散文诗杂志》《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日报》《潮声》《汕尾日报》等。他在高中阶段就开始发表诗歌作品了。1994年获得《人民文学》全国中青年文学创作研讨会诗歌二等奖;诗歌入选《诗神》编辑出版的年度选集《永恒的诗神》;诗歌获得《希望》杂志举行的“希望杯”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散文诗两次获得《中国散文诗》杂志举办的全国同题散文诗创作大赛三等奖和优秀奖;多次获过汕头文联《潮声》杂志举办的写作大赛三等奖;获过《南方都市报》举办的“行走古邑”全国征文大赛一等奖,等等。近几年,应汕头电台邀请先后在电台做关于阅读与读书的直播节目,深受听众的喜爱。上天赐于他的这两种爱好,让友情既感到幸运,更让他感恩!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背景的穷孩子来说,一切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让他拥有了今日的成就,他首先感恩于父母的养育之情,而青少年上山下海的辛勤劳动,反倒让他亲近大自然,让他亲切地感受到了泥土的芬芳、大海的激情、天地的广阔。原来,艰苦的生活历练,才是真正的精神财富——这一切,成了他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杨友情于1995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通信专科,曾在电信系统上班。之后,他选择离开国企。当时,他的未婚妻是潮汕人,杨友情考虑自己兄弟姐妹多,汕头又是老牌城市,所以选择去汕头和爱人在一起。他首先在当地一家私立学校应聘任教。期间,发现有那么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最终于2003年选择自己创办牛劲斋教育。而教育事业亦是友情最喜欢做、最希望实现的梦想。
对于“牛劲”一词的选择,既是友情从小勤奋,天生一股牛劲精神的参照,又是取于鲁迅先生“弄文学的人要坚韧、认真、韧长,有这股牛劲才可能出作品”的学说,以及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立志之言。友情诚恳地说,一个人的成功、成才、进步、变化等都离不开这股“牛劲”。而“孺子牛”却与人为善,奉献甚巨需求甚微,故取其意而追其形。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任何时候都应以这股“牛劲”精神,关注社会变革、文化发展、教育思潮、孩子成长;同时,旨在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严谨的管理模式,为家长培养具有牛劲精神的新一代。善哉斯言!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牛劲斋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的教学理念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友情说,这句话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当他读到这句话时,很惊喜也很激动,于是便选它作为牛劲斋的办学理念。也有人建议他改为“有爱就有教育”。友情却说那不行,意思不一样。因为没有爱肯定没有最好的教育,而有爱不一定有好教育,比如溺爱、偏爱、宠爱等极端的爱,是教育不出好孩子的。是不是?我们牛劲斋的老师对待每一个孩子倡导的是平等的爱,以爱换爱。牛劲斋教育包括,作文与阅读、美术、毛笔书法、硬笔书法、同步辅导、名师讲座等。同时,还开办了免费国学班、家庭教育、推广阅读计划、诗歌朗诵比赛、创新实践作文等。为什么要开设这些免费的课程呢?友情真诚地说,一直想让牛劲斋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收费做培训,也应该做一些公益性的教育来回馈社会。由于他本人很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就从国学经典阅读入手,后来发现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便有了后面的这一些项目。而推广阅读与创新实践作文,是看到孩子们害怕阅读,写不出有创意的作文而开设的。总之,牛劲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围绕着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展开的。
回顾创办“牛劲斋文化艺术培训中心”至今十几年,友情显得很感慨、动情,他说,想当初从教一个孩子开始,都不气馁。我坚信老子提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规律而努力着。后来我的班均是爆满的。我认真地教好每一个跟牛劲斋有缘分的孩子,我用自己的实例勉励老师们,所以牛劲斋就慢慢地做起来了。我很感谢每一位在牛劲斋任教的老师,你看,我们有好几位从牛劲斋创办开始一直任教到现在的,是她(他)们的信任与执着激励着我继续往前走。汗水浇灌着花儿,一路辛勤一路花香。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牛劲斋教育先后取得了很多荣誉,其中有全国的、省级的、市区的;有集体的、学生的、老师的,也有他个人的;有文学的、书法的、美术的。当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成长起来,看到他们不断提升自己,赢得广大家长的赞许和信任,友情对此颇感欣慰地说,他作为创始人,一直以来所付出的心血、精力、时间都是值得的。十几年来,他没有了双休日,所有的周末都在践行一个教育的梦想。确实如同做了一个梦一样,所幸,醒来时已让他尝到了梦想实现的美妙了。“牛劲斋文化艺术培训中心”目前拥有一个校区、一个书院和一个基地。牛劲斋开设的强项科目有书法、美术、作文,也开设有文化同步辅导;公益服务项目有国学讲堂、名师讲堂等。中心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是汕头市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理想园地,也是该市美术、书法、作文培训的重点基地。中心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少儿书法、美术教育和作文教学的方法和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并制定了系统的教学程序和管理模式,是粤东具有较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培训机构。学员曾获全国、省、市、区书法、美术、作文比赛一二三等奖,一百多篇学员文章和书画作品发表于全国省市报刊;多位骨干教师曾被教育部、中央电视台、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教育报》《书法报》《创新作文》杂志、汕头市教育局、文广新局、团市委等授予“优秀指导教师”或“先进组织单位”称号。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参加《书法报》全国少儿书法现场比赛,至今有近一百名少年儿童获得金银铜奖,牛劲斋也多次被《书法报》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07年被《书法报》指定为首批“全国少儿书画教育实验基地”;2018年被《教师苑》授予“全国未来小作家培养基地”;2019年被《书法报》授予“全国优秀校外培训机构书法教育百强榜”。汕头电视台、汕头电台、《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羊城晚报·粤东版》等媒体对中心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成果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教育品牌,成为该市一张亮丽的文化艺术之教育名片。
杨友情长期居住在汕头,笔者住在汕尾。一个在头,一个在尾(哈),原本是不认识的。却因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让我专程跑到汕头去采访他,遂成上文。事情是这样的,前不久,友情的族亲杨倩推荐了友情发在公众号的文章链接给我看,该文题目是《赤岗港,我童年的港湾》。初看,以为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而已;再看,惊为高手。这,哪是一般的童年记忆,分明是一篇为山水伤情,为乡愁招魂的“檄文”;再看,文中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风民情;讨海的艰难与顽强的拼搏;大海的豪情与落日的壮观、美丽的沙滩上定格了那一群“熊孩子”为争抢一只螃蟹而闹翻,惹好长时间不相往来——阅之,让人发出会心的微笑;长长的港湾养育、庇护着他的乡民,祖祖辈辈,繁衍生息,抒写了一代又一代人美丽的乡情记忆,刻录下了一代又一代人温馨的乡愁思念;文末却让人泪流沾巾——美丽的赤岗港已湮没在开发商的推土机下……通篇情思泉涌、人文气息,既抒情又伤感,既怀念又无奈,既情长又思索,最后提出那力透纸背的呐喊与担忧,谁能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没有水,没有根的童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令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到汕头时,刚好遇上杨友情的新书《一尘不染·心似秋月》以朗诵者选读里面十篇散文的形式举行发布会。会上,当一位男书友朗诵了杨友情新书中的《父亲》,其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的表达,再配上优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让人好生感动。声声抒情,仿佛让人看到了那一辈子含辛茹苦、老实巴交的父母在分别之时,其声声的叮咛嘱托,千言万语唯有一句,那就是要吃饱睡好!就是这么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句交代,却隐含了作者父母那真实而朴素的情感,更反映了这样的吩咐并不是“无的放矢”。恰恰是,承上接下,试想,过去与现在同样的一个问题,却有着天渊之别,那就是从昔至今,有多少人能做到吃饱睡好?!文字表达的最高境界,正在于看似平淡无奇,其实蕴含了太多的东西,唯真情与通透能达到。父母的殷殷之情、谦谦之爱,令作者一时鼻头发酸,往事历历,恩重如山……眼泪模糊了他开车的视线……一个人,不管他的才学有多高,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具有真情真心真意的人,再有智慧的附丽,才能写出那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正如杨友情,他首先是一个真汉子,其次,才是如何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师!
附:
赤岗港,我童年的港湾
我的家乡世代有耕田、捕鱼、晒盐三大职业。而我家是属于耕田与捕鱼的,所以,我童年的生活阵地有两个:一个是出海捕鱼的渔港,一个是四季耕种的田地。渔港与田地成为我童年的摇篮,童年的港湾。
港湾,家乡人祖祖辈辈叫赤岗港。
赤岗港位于进入赤岗乡的大路口,背靠面前岭山,面向品清湖,面向隔湖相望的汕尾市区以外一望无际的大海。赤岗港有大小四座桥,一前一后两左,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成为赤岗港的内港,退潮时可以在沙滩上起船、修船、晒船底,我和父亲经常在这里爬上翻过来的船底修船。四座桥分别是:位于内港前面的那座是连接港湾两头的通向东西走向的公路桥,比较大,也比较长;后面那座比公路桥短而小,是家乡人出乡里向东行走的专用桥道;左边这两座桥隔着深深的海水并排而行,其中一座也是家乡人出乡里向西行走的专用桥道,另一座桥是港湾与田园隔开用来放闸的,比较窄,仅容两人擦肩而过,很少人走过,因为危险;胆子大的都走此桥,因为近道而省事,我没有掮渔网时都走此桥。这两座桥道的一端建有一座小庙,叫双忠爷庙。据说双忠爷是指唐代名将张巡与许远。我知道有渔船出入的地方都供奉妈祖,可我不知道家乡的渔港为什么不建妈祖庙,而建双忠爷庙?也许是因为隔湖相望的汕尾凤山上已供奉有妈祖保祐着父老乡亲吧。每年在农历五月廿九日都要庆祝“双忠爷”诞,乡里做大戏、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摆酒席、会宗亲、呼朋引友,锣鼓喧天,鞭炮纷响,十分热闹。
赤岗港,有喜怒哀乐的时候,也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有平静的时候,也有热闹的时候。
我曾记得,一个渔户为了生计,出港去海上用雷管炸鱼,却把自己的胳膊炸飞了,鲜血染红了苍茫的海面;一户渔民出海捕鱼,兴风作浪,命葬海底,留下家中一妻几儿呼天喊地,悲痛欲绝。我还记得有多少户人家划渔船准备偷渡去香港,在赤岗港依依惜别,分钗断带。听母亲说,父亲曾两次到了船上想到家中妻弱儿幼而折了回来,最后成不了香港客,却做了一辈子农民与渔民。
渔民捕鱼回港了,各自掮着渔网回家去,留下泊满渔船的港湾,这时候是最平静的,平静到波光粼粼的晨光摇响渔船在哼唱,沙鸥翔集;平静到霞光缕缕的夕阳轻轻拍响石岸在歌吟,幽鸟相逐。最静的时候还有退潮的时候,几百米长的渔港只剩下最深的一条港心有水了,港心两侧就是海滩,没有沙,只有海泥和零散的大小不一的海石头,泥滩上经常有小海螺、钉螺、贝壳等,也有螃蟹出没。
有一次我与几个亲戚小兄弟在海滩上捡钉螺时,幸运地遇见了一只不小的螃蟹,我们几个蜂拥而上抓螃蟹。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谁也不让谁,拼了命往海泥里抢,各自抢到了该有的一份,我个子矮小仅抢到了一只螃蟹大脚。最后因抢螃蟹而打起架来,各自滚满了海泥巴,随着海风吹拂全身腥味阵阵。惹得好长时间不相往来。
最热闹的当然是端午节赛龙舟和出港捕鱼的时候。赛龙舟一年才热闹一两天,但出港捕鱼几乎每天都有,除了台风。
我属家中长子,寒暑假或平时周末,我都跟着父亲一起出海捕鱼。那时候的渔船都是小木船,靠摇橹与划桨。父亲负责在船尾端摇橹,相当于船长掌舵控制方向,我负责在前端划桨兼撒渔网。大多时候出海都选在黄昏,而我们的渔港面向西南方向,只要有太阳的日子,我们都是沐浴在夕阳西下的霞光里。
记得经常都是这样热闹的场面:渔民们都会自然而然把自己的渔船,紧跟在前一船的后面,一船接一船,连成一条长龙,活像大家在齐心协力地同划一条长长的龙舟,仿佛正在跟谁竞赛,其实是在跟自己比赛,跟时间比赛。大家都想以最快的速度抢在夕阳坠入山前撒下第一轮渔网。你瞧,领在最前面的船吆喝起来了——“嘿嘿!嘿嘿!”夹在中间的那些船也跟着起哄了——“嘿嘿!嘿嘿!”此刻犹如李清照的词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为什么会骤然群情激昂呢?原来大家差不多要划出几百米长的港湾了。出了港湾,风就大了,浪也起了,不出点力气划桨,便会落后,在那队伍里谁也不甘示弱的。我年纪比较小,也就十一二岁,父亲身材瘦小,自然就被人抛在后面了。这时候前船的叔叔就会回过头来鼓励吆喝——嘿嘿!吃奶力呢!嘿嘿!吃奶力呢!这吆喝声真的就成为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们也划出了港湾。
出了港湾,便是辽阔的海面了,苍苍茫茫,“仰高红日近,望远白云孤”。太阳正在西山上一点一滴地坠下去,满天绚丽的云霞如仙境般,绣在天穹上,绣在海面上,也绣在渔民的脸上,俨然一匹巨大的织锦。偶尔飞翔而过的海鸟悠然成绣在织锦上的吉祥物,鸣叫着仿佛在为谁喝彩?渔船向着夕阳余晖,加快划桨,仿佛要争夺头筹,摘取那匹织锦。毛主席的“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仿佛写的正是我们的生活。有时候,天酷热,水性超好的就干脆跳进海里游泳,我也试过。“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仿佛说的也是我们的生活。
隔天,太阳爬起东山一角,经过一夜劳作的渔民,己收拾好渔网,装好活蹦乱跳的鱼虾蟹,正迎接初升的太阳,向着港湾划回去……这是一幅多美的渔港晨景图啊!可还来不及让我多多赞美,这幅美景就再也不会出现了。它己成为渔民支离破碎的旧梦,也成为我那遥不可及的残梦。
作为从赤岗港走出去的渔民之子,我从来不相信自己家乡的港湾会变窄,水位会变浅,船只数量会变少。如今不得不相信了,这确实是我家乡赤岗人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渔港——我童年的港湾。
2017年清明,这一天上午全家要回家乡扫墓,因路堵塞,便抄新路。路,是填湖的土路,凹凸不平,车颠在上面,成了浪尖上颠簸的船。慢慢地,颠过一段约五十米小桥时,见桥头立一小石碑。石碑很新,显然是刚立不久。因堵塞,颠簸,慢开,在车上才见得清楚碑面的四个大字:赤岗码头。就是这四个大字,把我的脑门轰然炸开了,我无法相信这脚下就是赤岗港。尽管后面有一支跟着颠簸跟着慢进的车队,我还是不得不把车开得更慢些,因塞死,我干脆下车来,站在高高的港岸上,为了看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清楚了!特别清楚了!
房地产商把原本宽阔的港湾右侧全部填起来了,缩成一个约五十米的出海口,在出海口的地方造了一座桥。桥不高,桥下仅开一圆孔,让海水出入,这样的港湾就凭着一个小圆孔与大湖大海相依为命了。并被人为地称为码头。
什么码头?!明明就是港,是我童年时在海滩上捡海螺捉螃蟹的港,是少年时期从这里划船出去捕鱼的港,是追赶夕阳迎接晨光的港,是台风时汕尾渔民作为大船避风的港——赤岗港。
童年的港湾啊!你仅剩下几十米宽加一个小圆孔码头了,请你告诉我!你还会继续变小吗?最后会不会变成一道排水道?听父母说赤岗的田地也越来越少了。啊!童年的田地。你还会继续变少吗?最后会不会变成一条人行道?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这是文天祥的《正气歌》,这是道法自然,道义胜天。难道有些人还听不懂吗?谁能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没有水,没有根的童年,是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的赤岗港啊!童年的港湾。
(杨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