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cultural Talent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观点:

仅仅是bi-lingual是不足够成为一个全球化人才的,更重要的是bi-cultural。

看到bi-cultural这个词,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的就是邓文迪,一个传奇般的女人,有人骂她,有人崇拜她,两种态度都非常极端。比较多的看法是,每个女人都会想成为邓文迪,但没有人希望自己有个邓文迪那样的朋友。

无疑,本应该成为广州一名普通女护士的她,现在成了万众瞩目的社交大姐大,是什么造就了她传奇般的人生?我觉得bi-cultural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内敛矜持,而邓文迪自信张扬。正是因为这种犀利的个性,为她赢得了不少机会,而这种个性正是美国所推崇的,像极了个人英雄主义,她的成功就是典型的美国梦(当然其中不乏一些阴暗面,但她的勤奋努力值得肯定)。玩转美国上流社交圈,要的不仅仅是出色的英语,更是要理解那个国家的思维方式、那个阶级的游戏规则,没有足够的bi-cultural,不单单是水土不服,更是会自损自伤。在她交往的男性中,没有一个不是各个领域的顶尖,默多克、布莱尔,甚至还和普京传出过绯闻,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女人可以如此独领风骚。

我想,邓文迪在性格上拥有的就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教育所缺失的。

首先,我们的教育中缺少对于领导才能的培养。美国教育推崇精英教育,重点就在于communication and leadership 沟通和领导力,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商学院相关课程,而这恰恰是中国人最为欠缺的方面,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团队合作,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时常在想,中国从不缺学习好的,英语说的好的,但是中国人却鲜有在国际舞台上有高光表现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跨国领域,像类似在跨国大企业中,能真正算得上高管的,似乎一个也没有。而在硅谷的科技企业,印度人却总是占领着大部分高级管理层职位。当然,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一天然优势无可厚非,但他们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跟美国人更为接近,他们更懂得怎么表现自己,更明白怎么才能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人更多的是靠自身的勤奋,或许是因为这样是一种最为轻松的方式,这种勤奋式的懒惰造成了现在中国人尴尬的现状。

其次,我们的教育中不鼓励展示我们的愚蠢。刚到美国,在入学之前,学校给我们国际学生安排了一个特殊的orientation课,主题就是教我们怎么大胆发言,Be brave and show your stupidness,这是当时美国学校对于中国学生最为诟病的一点。而这一点,在中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说这是中国教育推崇的。中国学生问问题,往往会被老师阻止,很多老师或许是因为自身水平问题, 或许是认为问题没有意义,而剥夺了学生问为什么的能力,只有优秀的学生,问高水平的问题才能得到老师足够的重视。

最后,或许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人的个性中缺少激情。前天跟公司高层吃午饭时提到,很多时候,他没有办法准确知道每一个人到底是在干什么,所以他的判断就取决于这个人对工作是否有激情,知识和技能随时都可以传授,但是对工作的热情和态度是每个人自己本身所拥有的。中国人总是压抑而沉闷,在地铁上,所有人都看着手机,唯一能够感受到激情的就是在抢位子和吵架的时候。无论是奋斗事业还是打游戏的人,总是双目无光地盯着前方或者手机。依然记得2006年德国世界杯,黄健翔那激情的咆哮,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在那一段时间里,我都特别欣赏黄健翔,我觉得他的激情正是我们社会特别缺失的部分。我们每个人就好像看透了自己的未来,看穿了生死,但其实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地方要去,有很多东西等着我们去创造。

随着中国不断的强大,影响力不断地提升,国际地舞台正对我们大开方便之门,我们要在更好理解自身的基础上,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心态,更好地理解世界,才能以此为契机,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国际化舞台,成为舞台上耀眼的明珠。

Not only be bilingual but also be bi-cultura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