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富有哲理且耐人寻味,作者熟读道德经,将其中道理与企业中的领导力相结合。读者学习管理者的“道”,应开启心性之眼和理性之眼,深入阅读本文,理解领导力的本质。
作者 | 吴强
来源 | 《跟道德经学领导力》,机械工业出版社,经出版社授权摘选编
分享 | 华夏基石管理评论 guanlizhisheng2015
合作 | 010-62557029,13611264887(微信)
“道”是什么?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事物背后的规律。喝茶有茶道,击剑有剑道,做生意有商道。任何事情,如果符合“道”,就可以长久、持续地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世人把这种状态称为“成功”。对于经营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他们关心的是经营之道、管理之道。掌握了“道”并能有很好实践的人,往往被人称为“神”,比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以及我国台湾的王永庆,都被世人称为“经营之神”。做企业,表面上是在创造产品、顾客、组织和财富,其实都是在经营之道上修炼。财富只是让人上路的诱饵罢了,经营者终其一生,都要追求“经营之道”。可以说出来的道,都不是真正的道。可以写出来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所以,要以无欲空灵的状态,去体会道的微妙;要深入细致地观察客观世界,去探索道的精微。想要学习“道”,探究领导力的本质,学习经营之道,你需要开启两双眼睛。一双是你的心性之眼,不要带着评判,要用心去感受和品味道的美妙。另一双是你的理性之眼,要带着无穷的好奇心和渴望,去探索道的精微和复杂。这就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本文就是想带领读者体会道的美妙,探索道的究竟,从道德经开始理解领导力的本质。《道德经》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查理·芒格说,嫉妒是最愚蠢的原罪,因为它损人不利己,而人之所以会嫉妒,是因为有比较。现代人喜欢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很多评价都是比较出来的。人和人之间,如果没有比较,就不会有骄傲,也不会有失落,更不会有烦恼。而在老子看来,善与恶、美与丑、高与下都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真正活得自在的人,不会执着于自己的评判,不会把事事都分个好坏优劣,而是会让事物顺着它的规律去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世界虽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不同的部分相互对立,也彼此成就。当一部分不存在的时候,另一部分也不存在。如果不能接受坏事,又怎么能承受好事呢?收益和风险、创新和墨守成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接受它们的冲突和共存,并做好平衡。现实不会因为人们的偏好而改变。不幸的是,人们常常会有强烈的个人偏好。比如爱美嫌丑;喜新厌旧;喜欢收益,厌恶风险;既要高速增长,又不能容忍混乱。人类因为比较,知道了好坏;因为想要更好的东西,便开始不停地折腾。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反而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为了解决新的问题,反而导致了更大的问题。世界的整体性表现为一切物质、时间和关系都相互联结,没有什么能独立存在。如何让被搅浑的水平静下来?难道是重新搅动吗?当然不是。所谓无为,就像不去搅动一池子平静的水。不制造问题,也就不需要解决问题。不让生病的条件存在,就不会生病,也无须医治。有智慧的人善于治“未病”,最好的管理不是引入最新的管理方法,而是把工作做在“防患于未然”处。“人”字和“为”字放在一起,就是“伪”字,“伪”就是偏离了事物的本质。过于鲜明地喜欢什么、排斥什么,会让事物失去重心,失去真实。而“真实”是领导力的基础,个人的名利并不重要,功成事遂才重要。“无为”不是不作为,而要无为之为、顺势而为。优秀的领导者,不要太在意是否“留下了个人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要让事物按其本来规律去发展。全世界都是“道”造出来的,但“道”从来不自满,也从来不把世界占为己有。领导者应秉持的“道”的精神在于——激活事业的生命力,而不干扰它;让事业自己成长,而不占有它;为事业赋能,而不控制它;事业成功了不自居,把知名度和公众形象留给团队成员。领导者不居功,企业的成功才能长久。看透才能看淡,尊崇“道”的精神,按“道”的精神去生活,才能真正地养生、修身!《道德经》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人心乱了,队伍不好带呀!”这是让很多领导者头痛的问题,到底应该以什么原则去管理?如何使人“心不乱”“不争”“不盗”?解决方案就在《道德经》第3章。老子对人的本能欲望,颇有几分宽容,在他的理想中,人们应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把小日子过得美美的就行了。但是,如果领导者总是追求各种社会上的荣誉、职务,总爱炫耀名牌手表和限量版豪车,却要求下属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不现实。“以身作则”才是领导者影响他人的第一要务,律人先律己。不标榜贤明,民众就没有争执之心;不珍贵难得的货品,民众就不会起偷盗之心;不炫耀值得贪恋的东西,民众就不会起惑乱之心。所以,有智慧的领导者在治理组织时,会让人们内心纯净、生活富足、甘于平凡却有骨气!如果大家都是这个样子,那么少数所谓的聪明人就不敢妄为。依照无为的原则去治理,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也许你会问,如果人们失去了欲望,那工作谁来干?队伍怎么带?老子给出的答案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该做的事。所谓“虚其心”,不是让人们心灵空虚,成天热衷于翻看短视频。老子所说的“虚”,是“致虚守静”的“虚”,他是要人们断妄想忧虑之心,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洁净。“实其腹”就是使人们生活富足、填饱肚子。有人说这个社会很浮躁,为什么会浮躁?有个朋友告诉我,是因为欲望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其根源在于匮乏。但如果欲望永无止境,匮乏便总也填不满。因此,“虚心”是“实腹”的前提。“弱其志”是指使人们意志柔韧,甚至让人们胸无大志、甘于平凡。不要小看平凡,一个人愿意把平凡的工作做好,把平凡的生活过好,就很不平凡。而且,大部分人注定会一辈子平凡。如果“成功”才是人生价值的标准,那岂不是大部分人的生活都失去了意义?从字面上看,“强其骨”就是使人们骨骼强壮,东方的健康观讲“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骨强代表身体健康。骨强还有另一层含义:一个人有担当、有原则,不惧怕任何困难。我们称之为“有骨气”。领导者的“无欲无为”,能让下属变得内心宁静、生活富足、意志柔韧、身体健康且有骨气,他们能让自己平凡的生活过得真诚而自律,不沉迷于欲望。在这样的群体中,那些投机取巧的聪明人就没有市场,他们不敢寻衅滋事,这就是所谓“智者不敢为也”。领导者自律淡定,民众质朴富足,是非消失殆尽,这样的社会还需要领导者为如何治理担心吗?而做到这些的关键,就是领导者没有特别的偏好、主张和欲望。领导者效法自然,以静为动、以退为进,不折腾,留出空间让民众自生、自在,这才是最高级的安民之道。《道德经》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美国前总统林肯非常坚持这一原则,因为他十分清楚,他不可能和每个人都成为朋友,一旦有些人是朋友而有些人不是,他就会在政治群体中区分出亲疏远近,这会让他失去客观与公正,从而导致派系之争。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万事万物分为“有利的”和“有害的”,并对其爱憎分明。但在天地眼里,万事万物都一样,任何事物在天地的规则面前都是被“一刀切”的,从不会有半点儿差错。比如一个极可爱的婴儿,如果被独自留在冰天雪地里,照样会被冻死,天地不会因其可爱而网开一面。天地无所偏爱,在其看来,万物与刍狗无异;圣人无所偏爱,在其眼中,百姓与刍狗无异。天地不仁,但又一视同仁。因为一视同仁,所以显得不仁。天地只按自己的规则运行,合道则生,不合道则亡,其他的一概免谈。老子主张领导者应该效法天地,行“不仁”之政,领导者对待部下应该像天地对待万物、像祭祀者对待刍狗一样,没有特别的偏爱,这与孔子主张的仁政正好相反。心中无物,才能不喜不悲、不偏不倚,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和创造力——这就是老子对领导者的规劝。圣人的法治之法,并非依据圣人的好恶和价值判断制定的,而是源自天地的自然之法,是“道”的体现。领导者同样要知道,市场不仁,视企业为刍狗,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也没有感情——顺应市场规律的企业,就能发展;违背市场规律的企业,就会消亡。《道德经》第7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2013年初夏,我去华为公司,在华为大学入口处看见一块大石头,上面刻了8个字: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当时华为公司已是年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的通信巨头,但谁都没想到,这家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还能在未来几年增长好几倍。大胜的背后,是对“德”的认知和践行。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应该具备的“德”?在《道德经》第7章中,老子用“天地之德”引出“圣人之德”,并说明了“德行”与“得失”的关系。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所以有道之人把自己退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抛开色欲之身、利益之身,真我之身才能长存。正是由于他们不自私,故而能成就自己。世界是由自己和他人组成的,自己是一个人,“他人”是指自己之外的所有人,但每个“他人”又都是他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是人类的本性,有人对人们说话时使用的词做过统计,发现“我”是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如果一个人凡事只考虑自己而不顾他人,他就会被他人排斥,陷入孤立的状态。没有人愿意与这种人同舟共济。相反,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放在最后,不断地为他人着想,就会不知不觉地被他人所拥戴,成为大家的中心。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被他人需要的人、能给他人带来利益的人,就会成为被他人拥戴的人。好的领导者,不应该整天只想着自己的个人利益、面子和权威,而应该无私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成功和成长——当人人都觉得“你”是他们的坚强后盾和能量之源时,大家才会真心拥戴“你”这个领导者。好的企业,不应该整天只想着如何赚客户的钱,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应该想着如何帮助客户成功,让客户价值最大化——当每个客户都觉得满意和划算时,客户才会源源不断地在“你”这里消费。在客户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先考虑客户利益,后考虑企业利益,这样才会赢得客户的青睐;在员工利益与领导利益发生冲突时,先兑现员工利益,后兑现领导利益,这样才会赢得员工的拥戴。这就是“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秘密,也是华为所说的“大胜之德”。《道德经》第9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前些年,企业家热衷于讨论“先做大还是先做强”。后来,越来越多的人说要“小而美”。如果老子穿越到今天,他会告诉人们:这些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长久,是活下去。《道德经》中有很多篇章都在讨论长久之道。在第9章,老子对破坏长久之道的做法提出了警告,这种警告所针对的,都是人性的弱点。老子是一位人性大师,他用“盈”“锐”“守”“骄”这四个字,形象地勾画出人性的弱点,每一种弱点都是让事业无法长久的毒药。“盈”在甲骨文中的意思是两个人站在浴缸中,水溢出来了。“持而盈之”形容人端着架子,执着于自己的成绩和经验,像一杯装满水的杯子,装不下任何新的观点和意见。占有更多,不如适可而止;锋芒逼人,通常持续不了多久。拥有那么多财富,真能守得住吗?有钱有名的人,难免有骄娇二气,由此会埋下祸根。大功告成后悄然离去,这才是符合天道的行为方式啊!“锐”是指锐利的刀刃,锋芒四射,并且容易割伤别人。“揣而锐之”的人总是高调行事、咄咄逼人,他们不放过任何显露锋芒的机会,喜欢以践踏别人尊严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优越之处。“守”是指贪恋过去的成果,醉心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保守而害怕失去。“金玉满堂”者通常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招致祸患,如果失去了创造财富的能力,靠“守”只能坐吃山空。“骄”则是指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而产生了骄娇二气,这是创业者最应该警惕的,因为骄娇二气是胆魄和冒险精神的毒药,是战斗力和勇气的天敌。领导者通常是因为渴望成功而奋斗,但往往会因为事业的成功而沾染上“自持自满”“锋芒毕露”“守财如命”“富贵而骄”这四种习气,从而导致事业失败。电影《天龙八部》里少林寺方丈告诉虚竹: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一个叫“名”,另一个叫“利”。人们总是渴望名利,但名利的美味,会让人们变得盲目,对其“趋之若鹜”,知进不知退,善争不善让。很多人在经过奋斗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名利之后,又会被人团团围住,陷入“盈”“锐”“守”“骄”的陷阱。鲁迅先生就谈到过猛人(包括名人、能人、阔人)的宿命。一个人一旦成为猛人,他身边就会出现很多马屁精,将其团团围在中间,投其所好,拼命赞美,“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在企业内部,有的下属为了自己的名利,会常想着如何讨好上级,而若上级习惯了恭维的声音,便很难听进刺耳的真话。于是,企业内部渐渐就形成了“回音壁”效应——领导者只能听到自己想听的、爱听的话。老子一再提醒人们要顺从天道。什么是天道?天道是循环往复的,就像天地有阴有晴、有寒有暑,就像人有呼有吸。所以,想要收获、接受,就必须给予、放弃——杯里的水满了,就要清空;放下过去,才能迎接未来。领导者想要长久的成功,就要放下过去的成功,按老子的话去做人做事,不盈、不锐、不守、不骄,永远保持一颗“求知若渴”“虚怀若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