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夫子后面那句话究竟被谁给吃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这些美德有很多,比如说以德报怨,宽以待人,仁爱孝悌,修己慎独,笃实宽厚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这个“以德报怨”的故事。
以德报怨这个词出自《论语·宪问》,意思大家都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别人做了伤害了我们的事情,我们不能记恨别人,反而要对他更好,这个逻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葩?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个以德报怨的例子:
魏国和楚国有一个接壤的县,在边境上两国的居民都在种瓜,魏国的居民很勤劳,认真浇水、施肥,辛勤耕耘,而楚国的居民则经常偷懒,这样结果就很明显了:魏国人种的瓜长得要比楚国人的好得多!这时候,楚国人看不得别人好,经常夜里偷偷地去搞破坏,魏国人发现后就报告他们的县令,要求报复楚国——去破坏他们的瓜。县令说道:“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人家使坏你们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我来教你们一个办法: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浇灌楚国人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这之后,楚国人发现瓜每天都被人浇好了水,长得也越来越好,而且慢慢地发现原来还是魏国人做的,纷纷感到很羞愧。这件事情后来传到了楚王那里,楚王很欣赏魏国人的所做作为,从此楚国和魏国就结成了友好国家。
蔺相如因为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从秦国安然无恙地带回了和氏璧,不但戳穿了秦国的阴谋,还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他也因此被封为上大夫。这时候大将军廉颇就不高兴了:一个地位比自己低得多的人,仅凭一张嘴皮,居然爬到自己头上去了,回想自己曾经立下多少赫赫战功,如今地位却还不如他!对此,廉颇多次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总是忍耐、退让,最终让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成就了著名的“将相和”美谈。
这么看来,以德报怨似乎很美好,难道不是应该如此吗?孰不知事情往往都有两面性,我们也曾经听过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等类似“以怨报德”的故事,按照上面的逻辑,对于其中的这种“怨”我们是不是还要用“德”来报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实“以德报怨”这个词本身就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孔夫子的原话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很明显,孔夫子并不是提倡“以德报怨”,这里只是一个设问句而已,孔夫子真正提倡的应该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才符合正常的逻辑!
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就是我们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的说法才更符合我们正常人的认知和逻辑,但是为什么会产生“以德报怨”的这种说法而且还延续这么多年呢?
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统治的需要,希望老百姓们可以安安心心的忍受欺压和剥削,所以就断章取义,故意用“以德报怨”等看似很有道理的思想来麻痹老百姓。除此之外,包括“善恶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类似的话其实也都是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希望老百姓们变得更加“顺从”,从而让他们的统治变得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