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玄学:在职时邀面试电话很多,离职后反而找不到工作了?
求职这件事,总是充满了玄学。比如,明明面试的时候相谈甚欢、喜笑颜开,最后却没有收到offer;比如,电话里邀请你去面试的时候明明很热络,到了现场却坐了冷板凳;看JD时,自己的经历和岗位也蛮符合,到了面试环节却收到一个“不符合用人要求”的回复这些事情,等经历多了自然就明白。没有收到Offer大概率是有更优秀的候选人,HR的热情邀约电话很可能只是为了完成业绩指标,“不符合用人要求”也只不过是JD描述和用人部门沟通有问题。几乎有过“骑驴找马”的求职者似乎都会有这么个体验:在职的时候好多打电话邀面试的,请假去了也谈的很好。为什么真的离职了,反而找不上合适的工作?
在职的时候求职,反而机会多多;真正离职了,反而机会都离我远去了。求职这件事,这么玄的吗?
漏斗原理其实,岗位和人才之间需要匹配,企业和求职者都合适才会有结果,合适不是简单的能力匹配,其中还包括薪资、职级、岗位权限、离家的远近、加班情况、公司治理情况等等。求职者找到工作,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职的时候感觉机会很多,实际上机会并不是那么多。对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是一个“漏斗”,原则上只要觉得公司合适都可以投递,投递简历的公司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去面试;能参加初试的公司中又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复试,最后在复试的公司中有几个发offer,最后能去入职的公司就是三选其一或者二选一。
通常在职的时候企业打电话邀约面试,处在询问意向阶段,这个阶段处在漏斗的的初期,机会肯定很多,最后收到offer进入公司入职本身就处在漏斗的末端,这个机会相对来说就很少。不论你是在职拿到offer,还是离职拿到offer,数量都是那么几个。“在职感觉机会很多,离职后反而感觉机会少”的错觉就是这样产生的。
心理因素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像你在街边走路不需要等出租车时,觉得大街上满眼都是出租车,一到打车的时候,就没车了。
街还是那条街,出租车还是那么多,变的只是你的心态。在职的时候和离职的时候的心态完全不同。在时间感知上,在职和离职就是两个状态。在职时,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茶水间带薪摸鱼,卫生间带薪拉屎,在空闲时偷偷刷新一下简历,一天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但是当离职后开始找工作,其实每一天都是煎熬的。每天都在纠结“我前天去面试的公司怎么还没给我答复”“这家公司我觉得将就着也能去,投个简历等面试吧”“我想进的大厂怎么合适岗位不招聘,要不要先投个简历进去后再换岗位”这种状态直到你拿到offer才会结束。
在职的时候,你的主要精力仍放在本职工作上,求职也不慌不忙,有合适的机会就看看,没有合适的也无所谓。本职工作还在做着,不会为了下个月的收入没有着落而烦恼。但是当离职后,一切都变了。没了收入来源,但日子还是要过,虽然有点积蓄,但大多数时候心里是没安全感的。其实机会都是一样的,企业招聘大多数都有自身的规划和节奏,临时增加招聘的时候相对少,工作机会不会因为你在职就增多,也不会因为你离职而减少!在职时你需要一份好工作,离职后你需要一份工作。真的离职后,精力全放在找工作这件事上,自然就会觉得工作机会少。
裸辞不值得职场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不再随随便便裸辞。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跳槽是一次成本投资。裸辞是这次“投资”的成本,如果因为遇到风险,必须持续保持裸辞状态(持续投资),沉没成本越来越高,而且一旦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那这次的投资就算失败了。裸辞的成本真的不低。有人算了一笔账,如果你在一线城市,裸辞后,只算房租、吃饭、交通、社保和公积金这些基础花销,仅仅是在家休息三个月时间,就要花掉两万多。
据统计显示,超过6成职场人表示,兜里有10万以上,才敢轻易说离职。毕竟没有实力的裸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在职找工作是一种跳槽常态,67%的职场人会边工作边寻求跳槽机会。于是就有人提出了“裸辞冷静期”,像“离婚冷静期”一样,算算自己的生活成本,想想以后的规划,再做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