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认知,是摆脱职场危机的关键

把挑战当作过去式的人,总会遇到危机

最近在网上看到个有趣的段子,总结得挺有意思:“怎么把裁员说的清新脱俗,还能赢得一片喝彩?”

华为:放弃平庸员工。

腾讯:结构性优化。

百度: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蔚来: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

科大讯飞:提前吃饭的员工需要被优化。

京东:淘汰掉因身体原因不能拼搏的员工。

马云:未来每年将会向社会输出1000名在阿里工作10年以上的人才。

再看看这个段子下的留言,99%都不会是真的喝彩,而是极尽可能地斥责、质疑、抱怨等。

还有人留贴写下如此伤感的标题:“37岁,年薪50万,工作10年,被裁掉只用了10分钟。”

然而这并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公司需要的永远是最优秀、性价比最高的员工,而你早已不具备良好的性价比。

早在2019年5月,甲骨文宣布对中国研发中心进行裁员,被裁人数达 900 人,赔偿方案是N+6,据说有人可以拿到百万元之巨。

网友们纷纷感慨这是良心福利,而被裁的部分甲骨文员工,却去公司楼下拉横幅抗议。

这抗议其实很荒谬,工作十多年了仍然在思想意识上是个“巨婴”,很多人总是不愿意接受残酷的变化,宁愿相信各种鸡汤却不愿面对现实。

企业裁员,只要符合劳动法,其实也无可厚非,只不过你想讲情感的时候,企业选择了看现实。

对于正在职业危机之中,或者看到消息则感到唇亡齿寒的人来讲,所担心的莫过于已经得到的一切,却再次受到了挑战;担心原本可以得到的待遇,却要再次奋斗才可能获得。

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挑战就是高考,是进入名企,是触碰到自己满意薪酬的那几次晋升,一旦得到,未来则没有挑战了,或者不愿意想到挑战、不愿意面对挑战。

但事实绝非如此。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桃皇后说过一句话:你只有努力奔跑,才能一直留在原地。

你的认知,需要重构

研究大脑神经网络的科学家们发现,人在1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心智的顶峰,这个时候的神经连接所带来的语言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足够大多数人顺利度过余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式和习惯、情感模式以及应对各种人和事物的方案。

绝大多数人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可以依靠长期积累的习惯和思想预设来应付,那为什么要费更多的力气来做出改变呢?这是根植在脑海深处的惰性因素。

有句非常戳心的话:“很多人在20岁、30岁的时候,却早已经死亡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剩余的人生,只是在不断复制之前而已。

当下的商业环境、工作环境都不再清晰可控,更难以预测,我们在两三年前应用的技术、生活方式、工具等可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和适应,就已经被淘汰了。

这就意味着我们无法靠过去的成绩、经验、思维方式等来安然度过一生,企业也不可能依靠创业之初的人员、管理习惯、市场手段等来保持未来的发展。

你需要认知的问题,就是“凭什么?”

如果非要问优秀的人和面临淘汰的人之间,有什么区别?以老胡的看法来讲,不是思维能力,不是经验和技能,而是认知到“凭什么?”,这是一个自问。

一次在专车上与司机聊天,得知做得好的司机一个月能挣上万元,不禁感慨为什么很多年轻人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出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司机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吃得了这个苦,我们一天要在车上待十几个小时,都是辛苦钱。”

这让老胡想起了一个朋友的女儿,在高中就整天幻想自己嫁得好就可以了,学习自然是不好。虽然家庭并不算富裕,但也咬紧牙关支持她读了个民办专科,晃荡三年后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家里好不容易托朋友安排进入一家企业做助理。按理说踏踏实实工作,总能学到东西,可身边“坏朋友”多了后,就总是处在一种欲求不满的状态中:

——某天,看到朋友圈里以前的同学可以不工作,但怎么就跟男朋友坐邮轮去日本旅行了,羡慕嫉妒恨!

——某天,大学同学打电话来,说做什么助理啊,我们做专升本的招生,打打电话就一个月一两万了,心里瞬间觉得委屈,凭什么我才3500元?

——某天,父母说一个朋友的儿子还是单身,家里有个公司,还有三套房子,不禁想到如果自己嫁过去,是不是就不用“苦逼”地坐公交赶地铁上班了?

小姑娘的心态一天天不断失衡着,终于鼓足勇气辞了职,在主管苦口婆心的劝告中骄傲地离去,在她心里,现在的每一天都在耽误自己拿高工资,在耽误自己住大房子!

结果很狗血,听说回到家足足待了两个多月,因为投简历没人要,去到朋友那个打招生电话的公司求介绍,才发现根本不交五险一金,1200元底薪,拿到一万收入的销售员全公司就一两个人,自己试了一下拿起电话,却一句话说不出来。

父母很传统,觉得女儿没工作也没什么,嫁个好人家就万事大吉。还真的说服了那个家里有公司,还有三套房的男孩子父母,约个时间坐在一起撮合。

谈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尴尬地沉默了一整个下午,因为男孩子很优秀,说的话题她都听不懂,平时刷抖音里面的见识,好像没有办法成为谈话内容。

最大的无知,就是你认为可以舒服地得到一切。

应该要问问自己,凭什么?

在你眼中别人的一切风光,都源自那看不见的万般努力。

不仅仅是职场小白,但凡陷入职场发展危机的人,都缺乏这一问题的认知。

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职位空了已经两个月了,副经理刘先生认为那间经理办公室非自己莫属,但总经理一直没有给出明确的意见,只是让他暂时主持部门日常工作,总经理自己来兼管重要事宜。

可事情还是到了让刘副经理愤懑的一天,总经理带着一位看上去三十不到的人走进了人力的办公区,当众宣布这就是以后的部门负责人。

刘副经理觉得自己被戏弄了,对公司的情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立刻写了一封辞职信,走进总经理办公室,拍到了桌面上。

总经理似乎早已料到,说:“刘副经理,你工作了五年了,一直以来表现都不错,也很让人放心,我不希望你辞职,但我想你是因为空降了一位经理,觉得心里接受不了,想听听我说为什么没有提拔你吗?”

刘副经理当然想“死”个明白,而且过去和总经理的配合也非常好,经常得到表扬,怎么就不能给自己机会呢?

总经理:“心情可以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职业前途就没有了,我们有两个分公司的总经理都是做过人力的,包括我自己以前也分管人力。但是你现在还不适合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你有没有问过自己,独立负责一个部门有什么样的要求?是靠资历吗?在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当然不是。你管理日常的绩效、薪酬、招聘都没有问题,但从来都没有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更不要说匹配我的业务发展战略了。尤其是每次开会,一个副总,或者其他部门的经理对人力提出一点点异议,你就很紧张,恨不得调整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方案,但这可能吗?他们都满意了,我就不满意了。我需要一个有独立思考和构建能力,并且与公司整体发展考量在一起的负责人,你这方面还不够。但我不希望你辞职,这个坎能迈过去并且真的改进了,你就会变得更好。否则即使出去,还是一个副职,除非去一些更小的企业。”

刘副经理的愤懑被总经理这番推心置腹的话给平息下去了,是的,他不理解的点在于自己兢兢业业,自己已经是最靠近经理职位的人,自己主持了两个月工作了,自己过去没有犯过错误… … ,可是,这些都不是自己能够胜任经理的理由。

如果在刘经理的职业发展中,对于想要获得的目标,多问自己几句“凭什么”,就会将欲望回归到自身的审视上来,有正确的认知,才是一个人能够提升的基础。

认知“凭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重要,在很多领域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方法:

做销售的,经常埋怨,这个客户真难搞,打了几次电话都不愿意见面,聊不了几句就挂了,真变态,我尽力了,没办法!

【重构认知】凭什么客户会同意约见我?我的第一句话怎么说才能让他不挂电话?这个时间电话给他合适吗,有没有更好的时间?如果电话不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比如找人引荐?

重要项目被领导委任给年轻人,让自己这个资深人员做配合,愤懑啊!

【重构认知】凭什么上级能认可我?他又凭什么得到上级的信任?我凭什么证明自己的优势?上级更看重什么?

研发出来的新产品上市不成功,责怪销售推广不力时,跑客户时根本不重点推广新产品。

【重构认知】销售人员为自己的总业绩负责,凭什么他要重视这款新产品?我们凭什么就认为这款产品能给销售人员带来更好的业绩?

工程进度设置了各种节点计划却仍然延误时,各种理由,互相推诿。

【重构认知】计划上的节点很明确,凭什么我们的工作就能顺利从一个节点按时到达另外一个节点?凭什么这个时间段是合理的?凭什么乙方工程公司入场后,就能按计划完成进展?

在工作汇报上,你洋洋洒洒大讲特讲时,领导们却心不在焉?同事们也都看手机?

【重构认知】凭什么这些内容能吸引他们?凭什么他们要听我讲?凭什么让他们觉得我讲的内容很重要?

想要获得更高职位和薪酬,却感觉遥遥无期。

【重构认知】凭什么我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高薪酬的人很多,但凭什么我可以得到更高的薪酬?凭什么能让公司更快地给我晋升?凭什么我能在同事中脱颖而出?

,,, ,,,

老胡建议,即使你没有引以为自豪的学历、工作背景或人际关系,只要你对于目标多问自己几句“凭什么”,就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重构,打破封闭自我的一个关键动作。

认知到问题背后需要采取的正确行动,你就会远离职场危机,因为“凭什么”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如果不能认知到这个问题,总是一副“我就要”的样子,以及要不到之后的埋怨,那就是不努力,那就是懒,那就是危机要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