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人生何处不欢喜》
读季羡林《人生何处不欢喜》
文/周以太
奔涌的墨云侵占一方,南边一抹鱼肚白被逐渐吞没,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焦灼。眨眼间,天上掉下几滴泪,就止住了,像是仙女在咽泣,又害怕被人发现她的窘态。四围全安静了,万物皆停下茫然的脚步,听听那冷雨。霎时,大雨倾盆而下,洒落人间,我坐于房檐之下,听雨,观书。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是陶渊明的诗,又是季羡林老先生最喜欢的座右铭。我能借到此书完全是被其内容所吸引,我平静地将其看完,有许观感,作此文。若究最佳读者,莫过于“不惑之年”往上走的长者们了。而我作为年轻人,不喜欢武侠修仙小说,不喜欢卿卿我我的爱情小说,竟喜欢看“耄耋之年”老者对人生感悟的散文集。不是我对人生看透了,而是季羡林老先生的文字接地气且带有幽默,我可以从中学到一些知识。
人生总在眨眼间倏然离世,一向对死亡看淡的季老,也曾害怕过。(《死的浮想》)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要将这事放在心上。我虽常进丧家,可对死还是有些惧怕,正如书中所写:我自认已经参透了生死的奥秘,度过了生死大关,却被上颚两个小水泡吓破了胆。在我看来,人真的很软弱。很多人想逃避死亡,找一处深山佳境或是袅袅炊烟的小村落,等着淡忘死亡。而这不是长久之计,更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它,像季老一样笑看人生。如此也是我所要学习的。仍是陶渊明的诗,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我们常在追求完满的人生,可季老在开篇就告诉我们:不完满才是人生。我在《影记》中写道:人生就是一场电影,没有十全十美,即便涂涂改改,演得再好,也留有瑕疵。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百姓追求国泰民安。我们生活在平安时代,也不免有些许骇人听闻的事件,诸多的环境,人物都在宣告人生的不完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既然生在这么一个不完满中,为何要生呢?所以才会有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它独有的美。不要浑浑噩噩,昏昏沉沉,否则到离开人世也不知一生活出了什么。生在这个世界中,自有我们各人的任务,或是读书学习,或是写作,或是忙碌,活着为祖国昌盛做些贡献,便是意义。
我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所要寻求的,那就是独属于我的人生的价值。季老在十年困难期间,寻找到了他生命的价值。我坚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要寻找的,不一样的生命价值。那百花丛中的一枝花,没有突出可见的美好,却在雨中对着万物莞尔一笑,它一定是找到了生命价值。
人生之美在我的观念里,它定藏在意义和价值中。我认为人生的美的源头是爱,词典,字典都难以阐释清楚。真正的爱藏在眼神中,在动作里,在细节里。
容忍是此书中较重要的一个小课题,也是我要学习的。与人作战,压根没有好处,有时只是因为容忍不了别人一两句讥讽,玩笑话。“小不忍,大难成”是我看书得出的一个结论,并引用书中的一段话:“patience is the great 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一同送给大家。
每个人都有对着未来美好的志向,季老希望二十一世纪家庭更美好,我希望也是如此。我在“弱冠之年”见过太多愁苦,抑郁症愈发得泛滥,对生的希望越来越少了,我真心期望抑郁忧愁渐渐消失,还我们一个灿烂笑容。
我提起了笑,不得不问,你已经多久没有爽朗的笑了?也许你在笑,是一种苦笑,生活压得你苦不堪言,人会失掉笑,是不假的。重拾笑,又是难上加难,只盼那爽朗的笑声久在你我耳畔。
窗外,天稍亮了,长尾鸟听见雨声怦然心动,与梧桐为伴,沐浴在雨水之下。天地褪去深深的隔膜,翻新的土壤气息弥漫在空气中,绕过古建筑,赠与自然一股知己知彼的亲近。䨙雨不止,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松柏轮廓阴影在湿润中引人入胜,激起我对寻找远方的渴望,一场饱含情意的洗礼将日常琐碎的生活拼凑成一幅婉美清新的中国画。
有一份温馨,不在校园,不在职场,乃在家庭。温馨,家庭不可成缺的气氛。“一提到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漾起一点温暖之意,一丝幸福之感。”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并无丰富的家产,却没有缺少过家的温馨,这便是幸福。季老说,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温馨天成,唾手可得。一加一等于一,是告诉我们,夫妻要彼此同心,家才有了家的样子;一加一等于二,是告诉我们,夫妻之间的个性不同。既然个性不同,自然会有意见不同,有争吵的地方,以致于温馨尽失。怎么办呢?
“相互恩爱,相互诚恳,相互理解,相互容忍,出以真情,不杂私心,家庭和睦,其乐无垠。”
接近尾声,我用此书的题目写两句诗:人生何处不欢喜,人生处处有真情。
2021.5.20
作者简介: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