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题曰“村姥姥是信口开河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读者可要仔细审察,因为我们一不小心就会钻进作者的迷魂阵。对于刘姥姥的人物安排,脂砚斋在第六回后曾批到:“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可是他并未点出小说正脉的内涵是什么,让我等不免有些突兀悬空之感。村姥姥说故事可是信口开河随口谩言?她的故事与整部书正脉有何瓜葛?“雪地抽柴”的少女“十七八岁”“极标致”“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清代夭亡少女的装殓“大红袄儿,白绫裙儿”刚刚出场。刘姥姥的故事刚开头,突然宕开一笔,引出南院马棚起火之故事,极尽叙事中腾挪跌宕之妙,宝玉却还追问少女故事下文,贾母就说“都是才说抽些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岔开了话题。可是,我们心生疑窦,这个祸真是刘姥姥说抽柴招致的吗?贾府之祸,如何肇始?作者虽未直说,顺着刘姥姥的故事,借贾母的话点明“抽些草惹出火”,抽财(柴)与起祸(火)谐音双关,因果相连。作者意欲让列位看官看见贾府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般的豪奢,是值得穷苦人何等艳羡和极力趋附的权势也;一边却是家门已现微祸之兆,让读者看见阶层流动之人性堕落,真与善的面相正在泯灭。顺着明清时代的社会逻辑因果相报推断一下,这微祸可能是阿凤的苛虐下属直接引起的,阿凤拿着奴才的月钱赚利钱,有点相当于今天包工头拖赖农民工工资赚利息,导致下人玩忽职守,导致马棚失火。而本回开头已经借平儿与袭人的笑言,抖出王熙凤拿着众人的月例放利钱敛财的事实。两人当时一笑而过,好似云淡风轻,原来早已铺垫好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贾珍荒淫无度、婪索不足引起的。这微祸一如病毒会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后文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所见贾府大祸临头,遭遇夺爵抄家,呼喇喇大厦倾,就不仅仅是微小恶行能解释的了。“祸患常积于忽微”,其“祸”自然是贾家“王”“草”字辈贪婪无厌、斗门争讼、嗜酒悖乱、逸乐淫欲、掳掠致富、苟富而骄、结党营私甚至因嫌不足而卷入夺嫡之争等行为招致的。即便宝玉一味逸乐一如甄士隐,钟情诗书山水,并非祸害与人,可也富贵不知乐业,坐吃山空破财败家也从此开始;“聚麀之诮”已发生在贾珍贾蓉,乱了人伦纲常,珍、琏、环、蓉等声色犬马、好色逐臭、聚敛无厌、穷奢极欲,就更是败家的根本,肇祸的由头。人,要自律是真TM的难。积薪者,厝火也。抽众人度命之财聚敛累万,就是厝火(谐“祸”)于己,自古及今皆然。打土豪分田地时不少敲骨吸髓的土豪,其灾祸不是自招的吗?要知道“雪地抽柴”的对立面“雪中送炭”才是真的乐善好施积善行德。想必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略略有些瓜葛了,这与小说劝恶扬善宣扬因果报应的一脉主旨是不是大有瓜葛了?贾母出于保护让未成年少男少女们,打断刘姥姥的故事,要求再说一个别的罢。刘姥姥真会讲故事,立即换一个修行积福的故事,“一席暗合了贾母王夫人的心事,连王夫人也都听住了”。只是这个故事怎么暗合贾母王夫人的心事呢?让我们从村姥姥的故事揣度一下,贾母王夫人有什么心事。庄东老奶奶吃斋念佛,菩萨托梦,“本该绝后的”,因为惟一的儿子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后来养了一个雪团儿般的聪明伶俐的。村姥姥的故事说东打西。故事契合贾家的真事,贾珠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雪团儿聪明的暗合宝玉,更契合贾母王夫人虔心吃斋念佛积德行善,祈求菩萨赐予福分。过去早婚早育,设若王夫人约17岁(当时一般结婚年龄)结婚不久生下贾珠,到王夫人34岁左右,贾珠十七八岁夭亡,贾政夫妇遭遇中年丧子有可能绝后之痛厄。后不久才又养一个,此时王夫人47岁左右,宝玉13岁左右。这在生理学上说得通,世俗伦理上就有问题了,王夫人生下贾珠后十七八年没有得子(不能排除生过女儿),说明其命里子稀,甚至本该绝后。在建立在儒道释基础上的封建伦理纲常盛行的时代,家族香火延续是第一等重要大事,是宁荣二公的在天之灵嘱托警幻仙姑的大事,也是贾母王夫人的心病啊,所以她们虔心吃斋念佛,求佛保佑孳息繁衍不能绝嗣。故事里吃斋念佛起了关键作用,这与全书积德行善俾使功名奕世富贵传流之正脉完全吻合吧?村姥姥的故事“抽柴”引出“失火”以及让读者观照贾府肇祸之由,吃斋念佛的故事为人们自我救赎开了一个万能的药方子,极洽地诠释盛清时期主导社会思想行为的普罗大众佛学读本《太上感应篇》,太上开宗明义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虽然儒释道三原色一样调和出缤纷斑杂的思想,虽然儒家伦理作为社会道德根基缺乏技术操作的精准性,可在当时是适应吾国小农经济和吾民的粗浅模糊思维的,似乎今天依然有一些市场,不足为怪。被道教佛教先后改版的儒家伦理经过世俗化通俗化之后,成为适合国情的宗教,扮演着救赎尘世罪孽的神谕教化角色。听村姥姥说故事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故事里的人,听《红楼梦》故事的人,一不小心就成了后来故事里的人。
作者:朱步红,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