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就是上面一句话的事儿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文/ 大圣
书接上回。(《想当年,我们祖上也是阔过的》)
书上说,贾宝玉出生的时候,嘴里含着一块玉,真的假的咱不知道,反正曹雪芹确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
小曹的家庭出身非同一般,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曹家世受皇恩,从曾祖父曹玺开始,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主政江宁织造长达半个多世纪,集权利财富于一身,是南京地区当之无愧的第一豪门。
作为富二代和官二代,曹雪芹一出生,托赖天恩祖德,在昌明隆盛之邦,花柳繁华之地,诗礼簪缨之族,温柔富贵之乡,过着锦衣玉食,富贵风流的放浪生活 ,每天就是打打游戏,怼怼明星,捧捧网红,闹闹绯闻啥的,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被许多无知女青年称为“国民老公”。
曹公子花天酒地的生活,狂傲张扬的个性,让好多人看不惯,大家嘴上骂骂咧咧,心里其实羡慕得不行。
那个时候,并没有人想到,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在封建集权社会里,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就是上面一句话的事儿。
曹雪芹很快便迎来了家族的重大变故,个人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
人世间一切都有尽头,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雍正五年,也就是公元1727年12月,时任江宁织造员外郎的叔父曹頫以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
次年正月元宵节前夕,曹家被抄家。据《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记载,曹家在南京共有“房屋并家人住房十三处,共计483间,地八处,共计19万顷零67亩。”全部充公,收归国有。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曾经风光无限的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其实,曹家经营江宁织造巨额亏损由来已久,在康熙年间,这是朝内公开的秘密,人所共知,而且据说已经把亏空弥补上了,为什么会再次出现经济问题?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为什么一到雍正时代就翻船了呢?
众所周知,康熙与曹家几代人有扯不清的特殊关系,对曹家一向纵容,六下江南,五次都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负责接待,有四次就住在曹府,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康熙死后,新领导上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对曹家早就看不顺眼了,想当年,在册立太子这件事上,曹家完全站错了队,拥戴的是八阿哥,没想到最后是四阿哥登基。
雍正上台站稳脚跟后,立刻成立了江宁织造专案组,老账新账一起算,着手搜集整理曹家的材料。
在专制体制下,这种官商勾结,亦官亦商的人根本不经查,不用牵扯政治,也不用查男女关系,就查经济,一查全是事儿。
公元1128年冬,曹雪芹全家老小及仆人共114口,被迫搬出豪宅。雍正对曹家也算仁至义尽,并没有赶尽杀绝,保留了曹家在北京崇文门外的十七间半老宅,以及土地若干(具体面积不详),奴仆若干。
曹雪芹从此定居北京。2
北京的冬天很冷,让从小就生活在南方的曹雪芹很不适应。
更让他不适应的是,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随心所欲地大把花钱了,按小曹的话说,简直是穷困潦倒。
我们有些善良的群众啊,一听说谁谁谁被罚了多少亿,谁谁谁欠了银行多少钱,谁谁谁企业巨额亏损不得不变卖资产维持生计,就同情心大发,恨不得捐款给人家,其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穷人理解的穷跟富人所说的穷,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人家过得比你好多了。
而且,曹家在京亲属并没有因曹頫获罪而受到株连,亲戚中不乏身居要职的达官贵人,比如曹頫的哥哥曹顺是三品内务府郎中;曹雪芹的大姑曹佳氏是王妃;表兄福彭世袭郡王,军机处行走,人家都还在位置上,倒霉的只是曹頫一家,整个曹氏家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所以,尽管今非昔比,但靠着亲友们的周济和丰厚的家底,曹雪芹在北京最初的那些年,倒也衣食无忧,并没有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穷困潦倒。
但是,一大家子人一直没有经济来源,难免会坐吃山空。
到了乾隆年间,曹家日渐衰落,生活上越发捉襟见肘,已经开始拖欠仆人工资了。
此时,从小养尊处优的曹雪芹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通过亲戚关系,在内务府找了份“笔贴士”的工作,负责翻译满汉文字,抄抄写写之类的,干了没多久,嫌工资低,又跳槽到了专为满清皇室子弟开办的“宗学”(也叫虎门)里担任助教,在这个岗位上,曹雪芹干了差不多有十几年。
尽管是国内最顶级的贵族学校,可在里面当老师能挣几个钱,北京的物价你们也知道,靠曹老师一个人的工资,如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乾隆十二年,曹家在崇文门外的老宅和家产已经快卖光了,没办法,曹雪芹全家搬到了北京西郊,毕竟郊区的房子要便宜一些。
那一年,曹雪芹33岁,真正艰难的日子开始了。3
艰难到什么程度?
曹雪芹在写给朋友的诗中说:“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米饭已经吃不起了,平时只能喝粥,喝酒经常要赊账。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对一个曾经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富二代来说,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找亲戚帮忙?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你说你一上门,不是借钱就是求人办事,谁受得了?周围的亲戚们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曹雪芹,这让曹雪芹深刻体会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那段日子里,曹雪芹十分消沉,终日唉声叹气,借酒浇愁。
朋友看不下去了,写诗劝慰他: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意思是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也别去求人家看人家脸色,为什么不另辟蹊径,发挥自己的专长,静下心来,好好写本书呢。
一语惊醒梦中,对呀,这些年来,家族的兴衰荣辱,个人的浮浮沉沉,这些经历还不够波澜壮阔吗,还不够跌宕起伏的吗,来人,拿笔来!
写小说是个技术活儿,光有丰富的经历还不够,还要有深刻的人生感悟,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广博的知识储备。
在这方面,曹雪芹具有先天的优势。他小时候特别讨厌八股文,正经科举考试的科目学的不咋地,对诗赋、小说、戏曲、美食、养生、医药、茶道、织造等杂七杂八的知识倒是懂得不少,是个典型的杂家,这些都为他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白天要工作,还要养家糊口,所以,曹雪芹的这部小说写了很长时间,进度非常缓慢,写得非常艰难,史书上讲:“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以说,曹雪芹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这本书上。
别的不说,光书名就改了好几次。我们知道,书名就像现在自媒体文章的标题一样重要,标题决定打开率,内容决定转发量,想要有一个好的阅读数据,二者缺一不可。
曹雪芹的小说最初叫《风月宝鉴》,我觉得蛮好,挺吸引人的,但不知道为啥,后来又改名叫《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等等,直到最后,才正式定名为《红楼梦》。4
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63年2月12日,除夕之夜,贫困交加的曹雪芹病逝于北京,享年48岁。
据说,直到曹雪芹离世,这本书都没有真正完成,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为别人续写。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我就不说了,后世已经把这本书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无人能及的高度,时至今日,你要是敢公开说一句“其实我觉得《红楼梦》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那你就等着挨骂吧。
关于这本书,争议颇多,甚至是不是曹雪芹写的都众说纷纭,围绕作者、版本等方方面面,许多人皓首穷经,钻研一生,以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科叫“红学”,相关研究人员则被尊称为“红学家”,特别神奇。
我想了一下,人类历史上还从没有哪本书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我有个朋友叫王建国,特别不喜欢《红楼梦》,不就是一个官二代不好好工作天天混在一群大姑娘小媳妇中间吃吃喝喝搞来搞去,最后老爹犯事儿了,竹篮打水一场空,鸡飞蛋打女朋友全跑光了的故事嘛,啥文学名著啊,我觉得还不如《射雕英雄传》好看呢。
鲁迅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没有标准答案,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总之,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反正《红楼梦》就在那里,就是那么骄傲地矗立在文学之路上,如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让人望而兴叹。
- End -
│编 辑:小 丽
│图 片:刘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