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丰乐河,太平桥。

3月30日晚~31日午,星期六,农历二月十五

晚饭后,决定去徽州古城去转转。徽州古城号称国内保存最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我们一行人沿着马路边走边聊。看到了一条小街随意走了进去。感觉似乎有些老屋,可是灯火通明,沿街全是小店。越走越亮堂,店里也是琳琅满目。

忽而马路宽了,一座雄伟的城楼门,进入也有两座古建筑。走近一看,全是以旧修旧的新建筑。倒也是古色古香。门里门外人流攒动,很多外地口音的游客。看到大门处写有售票处字样。。。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古城?

问了一下里面坐着休息的人,白天这里收门票吗?一口咬定这里不收门票。。。出了另一个城门就是一条大街。同行的人有曾在这里住过的,感叹一点没有曾经的印像。想象中歙县城也不会有多大地方。不想走回头路。沿着大街继续走。。。又看到了两处城门。城门里有些许古城的感觉。

大街上灯红酒绿尽显繁华。大家无不感叹,变化太大,变化太大。。。

回到酒店休息。第二天想着继续好好看看,寻找一下过去的感觉。80年代曾经去过歙县,印像中的歙县,小街小巷。街道很窄,街两边的房屋屋顶伸出来的屋檐似乎要靠到一起,街上大块的青石板,路边的妇人在门口摆个炉灶,一个平板大锅,里面炕着一个个的面饼。用石头压住。里面是腌菜和肥肉丁或是黄豆面和肥肉丁的馅子,不用油煎。完全靠里面的肉丁慢慢炕出来的油慢慢炕熟,空气中弥漫着油饼的香气。咬一口又脆又香。慢慢回味,腌菜的香,黄豆面的香发挥到极致。。。傍晚沿着小街顺坡而上,昏暗的路灯,袅袅的炊烟,路边的台阶上还能看到裸露的青砖,上面刻有大明的文字。。。这是我印象中的古城,还能看到吗?

第二天,起床后先去找了曾经印象深刻的饼。有一家母女两个在烙着饼或是煎着饼,为何说是烙或煎,因为早已不是原来的那套家伙,馅子油腻,饼直接用油在煎。。。咬了一口没有了那个感觉,哦,是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按现在的说法这也不是健康的食品了。不管如何也算又吃了一回歙县的饼子。了却一桩心事。

饭后沿着昨天回来的大街往前走。县城的公交车。

路边上的古城墙砖还能看到昔日的威严与岁月的沧桑。。。

又看到了昨天经过的城门。门口有保安把守,一脸严肃,进门买票。可大门却如同虚设,人们鱼贯而入,进进出出。保安振振有词的说本地人不要门票。来旅游的人要门票。一百元一张。同行的人试图和保安交流一下。问一下自己过去曾经住过的地方,现在在哪里?有什么变化?保安很警惕的说,别套近乎,买票。听着保安的话哑然失笑。。。有必要吗?这里边的又不是没看过。。。

看来以后出门还不能穿的周吴郑王的,墨镜别戴,帽子别戴,特别是女同胞们别戴着五颜六色的纱巾。。。不然的话你就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出了。哈,没兴趣了。到对面的新城区去看看,

不远就到了河边。这条河叫丰乐河,河的对面是新区了,高楼林立。

说到丰乐河又要说故事了,丰乐河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有一只传说中的神鸟——凤凰,飞经此处,为小河的秀美所折服,欣然在此降落小憩。凤凰那清亮绝美的鸣叫声唤来了两岸数不清的百姓,那种场面是壮观极了。凤凰降落凡间某处,一定会给此间赐福;凤凰虽然最终飞走,祥瑞却将永存当地——小河两岸就此成了人间福地,这里的的百姓们有福了。为纪念此事,人们遂将小河命名为“凤落河”,至于此前小河叫什么名字,那就早已失传了。“凤落河”的名字就这样传承了千百年,直至解放之时。在长期传承之中,音字逐渐讹转,遂成“丰乐”二字。。。

有河就有桥,有桥就有传说,先不说这传说,后面再说,说说这桥的历史。这座桥叫太平桥,寓意太平。太平桥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别名万年桥、河西桥、人皮桥、寡妇桥。

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长50丈,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才改建石桥。明、清两代修过多次。原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解放后为便利交通,桥心亭已拆除。这桥现在看起来也是风光无限。

旧时的丰乐河,太平桥。

巧的是在桥边遇到了一位热心人。一位大姐,就是当地的土著,不知为何有如此雅兴,在桥边拿个手机拍照。看到我们也在拍,攀谈起来。她说自己每天过来过去没发现这桥这么漂亮,一时兴起拍几张照片。这位大姐古道热肠,热情的介绍古城景色,听说要门票,笑了,这里的百姓都住在里面,咋要门票?你就说亲戚住在里面,什么街几号。。。我们笑笑,不想麻烦了。最后她说不行你们就往前走,过了哪里哪里,有个小街上坡进去就进古城了。想想也没啥事,又碰上这么热情的大姐,好吧,继续转转。

果然不远就进了居民区了。还在疑惑这是古城吗?往前看到了古牌楼,牌坊,有点感觉了。除了这几处古迹,全是商店,铺面。。。虽然有些游人,但实在是门可罗雀,稀稀拉拉,其中还有不少当地的居民。。

我就不知道当地政府是怎么想的?你不要门票大量的游人进来他们不要消费吗?你不收税吗。。。真是眼光短浅。和屯溪老街,潜口民宅的人流比那是天上地下。这样走着转着就转到了昨晚上进来的那条街了。转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转到城楼门口去。门口的保安发现了,你还出不去。还要让你补票。。。

后面往后走的地方也发现了类似可笑的事情。

看完古城,心里嘀咕,不知我现在看到的古城和八十年代看到的古城那个是古城呢?现在的古城随着岁月的流逝,市场经济的冲击。已经彻底商业化了。唯有那几座牌楼,牌坊还残留着一丝古迹的味道。其余完全看不到古城的风貌了。。。呜呼!

旧时歙县城的风光。

百姓欢迎徽杭公路通车。

民国时的学生也有春游活动。歙县县立第二国民学校,水南公立第一高等小学旅行出发纪念照。

好了。说说太平桥的传说,太平桥又叫人皮桥,为何又称这座桥为人皮桥呢?说来这里面还有一段辛酸残忍,而又具有讽刺意义的故事。

古代造桥有个规定,民间只能用单孔,只有皇家才能造双孔桥。如果民间有人造了双孔桥,就是犯了欺君之罪。

相传,建造歙县西门外这座大石桥的,是明代歙县一个姓李的寡妇。她有万贯家财,却没有一个子女。钱多无处花,用来修桥铺路,为图来世,以利行人。她将所有家产,用于修建这座大桥,造了五年,用去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两银子。

这座大桥建成,使滔滔的练江天堑变通途,当地人民和来往行人非常欢喜。

修桥铺路,在我国人民心目中,是一件善事,理应得善报。可是,这位寡妇金钱耗完,沥尽心血,却落得个非常悲惨的下场。

“民间竟有刁妇,目无王法,造起十六孔长桥,犯了欺君之罪!”当地一些贪官污吏,因累次敲诈李寡妇的钱财没有得逞,借此报复陷害,奏本到皇帝面前:“徽州李寡妇造双孔桥,犯上欺君,理应严惩!”

“如此刁妇,海内少有,竟敢造起双孔之桥,妄自与孤家比势,不予严惩,难平孤忿,降她以剥皮抽筋之罪!”

皇帝的圣旨传到歙县后,听说要处造桥的李寡妇剥皮抽筋之罪,顿时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

百姓的忿怒,震动了当地官吏。其中也有些官吏与造桥的李寡妇有亲戚关系,加之剥皮抽筋的刽子手一时也难找到,县官老爷打算以无人会“剥皮”为理由,把公事敷衍过去了事。谁知西门外剃头店有个剃头匠,名陈天寿,他想在剥人皮这个手艺上来显示一下他的本领,更想讨得县官老爷的欢心,从中捞点好处。

“我会剥人皮!”陈天寿跑到县衙里向县官老爷自我推荐说,“只要老爷相信我,这点小事我能办得到!”

“你怎么个剥说?”县官问道。

“先在人头上用刀切个十字状,然后将水银灌进去,人皮就自然脱落下来。”

县官一听陈天寿能剥人皮,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剥人皮吧,众官吏和当地百姓都反对。不剥吧,又怕违抗了皇帝圣旨,丢了乌纱帽,还要问罪。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

“你先回去,改日再来!”县官把陈天寿打发回去了。自己在公堂上踱来转去,感到十分为难。不觉吧了一口长气:“哎!怎么办呀?”

左中官吏看出县官的心思,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办法:“要剥皮,就先剥这个剃头匠的皮,以作试验。”一句话把官吏从冥思苦索中提醒了。

“对!按照他说的办法,拿他先天刀,试试看,如果真行,再剥李寡妇不迟。”县官一声令下,立即差人把剃头匠陈天寿传来了。

“你姓甚名谁,家居何处,做什么行当?”县官佯作不认识并严厉地向陈天寿问道。“我叫陈天寿,家居本城十字街,以剃头为业。”“你说水银灌顶,能剥人皮,是吗?”“是的,我曾经剥过几个人,都很顺利。”“我们有些不相信,想在你头上作个试验,怎么样?”堂上县官翻了脸,把个陈天寿吓得面如土色,知道事情坏了,可是已经无法跑掉。县官环顾左右喊道:“来人!”预先藏在壁后的刽子手们一拥而出,手拿刀具和水银来到了堂前。

县官一拍惊堂木:“动手!”这时几个身强力壮的大汉,一把将陈天寿按跪在地,用刀在其头上划了个十字状的刀口,又像老鹰抓小鸡似的,把陈天寿从地上提了起来,将水银往他的天灵盖上一浇,果然见效,全身皮肉,很快分离了。“剥皮成功了!”左右报告县官说。“带李寡妇上!”县官忍着疼痛说,“照样剥皮!”刽子手们忙乱了一阵,把个清白无辜的寡妇惨杀了。

因为李寡妇是为造歙县河西大桥而遭到了剥皮下场的,后人就称这座大石桥为“人皮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