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识人之法|授职法

授职法

识人是为了更好地用人,而使用人的过程中又能更进一步地识人。本文将专门讨论人的才能问题,分三个方面讨论,首先指出才能无大小之分,但也各有不同;其次讨论了才与能的关系;强调了量能授官的重要性。

【原文】

夫能出于才。才不同量。才能既殊,任政亦异。是故自任之能,清节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任,为国则矫直之政。立法之能,法家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公正之政。计策之能,术家之能也。故在朝也,则三孤之任,为国则变化之政。人事之能,智意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冢宰之佐,为国则谐合之政。行使之能,谴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寇之任,为国则督责之政。权奇之能,伎俩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司空之任,为国则艺事之政。司察之能,臧否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师氏之佐,为国则刻削之政。威猛之能,雄杰之才也。故在朝也,则将帅之任,为国则严厉之政。

凡偏才之人,皆一味之美。故长于办一官,而短于为一国。何者?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又国有俗化,民有剧易,而人才不同,故政有得失。

是以王化之政宜于统大,以之治小,则迂。辩护之政宜于治烦,以之治易,则无易。策术之政宜于治难,以之治平,则无奇。矫抗之政宜于治移,以之治弊,则残。谐和之政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虚。公刻之政宜于纠奸,以之治边,则失众。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伎俩之政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

故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凡此之能,皆偏才之人也。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于国体之人,能言能行,故为众才之隽也。

〖译文〗

能力出于才质,各种才质限度不同。既然人的才能各不相同,那么他们所适宜担任的职务也应有所差异。注重修养,洁身自好的人,就属于“清节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冢宰的职务,治理国家就可以制造矫枉过正的环境。擅长建立法规的人,就属于“法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司寇的职务,治理国家就能创造凡事自有公道的氛围。公正无私,长于机智权谋的人,就属于“术家”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三孤的职务,治理国家就可以出现做事都讲究策划、注重应变的局面。具有广乏人际关系的人,就属于“智意”这种才能的人。

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冢宰的助手的职务,治理国家就可以各部门团结和谐。可以巡使一方,具有办事能力的人,就属于能批评坏人,推荐好人的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司寇的职务,治理国家就可以明辩是非,可以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办事机敏,具有出奇制胜才能的人,就属于“伎俩”(有技术)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司空的职务,治理国家时就会重视工艺技术的发展。能够监督司法的人,就属于“臧否”(评定好坏)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师氏的副手的职务,治理国家,就会推行苛刻严明的政策。威武勇猛的人,就属于“雄杰”这种人才。如果在朝为官,就可以担任将帅的职务,治理国家使就会使用严厉果断的政策。

凡是才能有所偏重的人,都只突出一种好品质和才能。因此,只能胜任某一方面的工作,而不能治理整个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担任一个官职,就好像用一种味道去调和五味,而治理一个国家就好比用无味去包容五味。而且在一个国家中,存在着文明与落后情况;百姓也有柔顺和强悍之分。人的才能各有不同,所以处理政事就有得有失。

正因为如此,就要求君主的统治政策要吻合国家的实际情况。用来治理大的地方的大的施政策略,如用来治理小的地方,就会显得空乏而不切实际;用来周旋调停、办理事务的政策,适宜于治理烦乱的局面,而用它来治理简单的事,就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侧重于权术的政策适宜于天下有难的局面,如用它来治理天下太平的世道,就会显得大材小用,平淡无奇了。

用于矫枉修正的政策适宜于治理国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用它来解决衰亡时遇到的问题,就会显得空洞而没有实际内容。苛刻严明的政策适宜于杜绝奸诈的人,而用它来治理边境,就会失去群众的拥护。威武勇猛的人制定的政策适宜于讨伐动乱,而用它来治理安分守己的百姓,九会出现残暴的局面。重视发展各种工艺技术的政策适宜于国家富裕的时候,而在国家贫困时使用,

就会劳而无功使百姓更加困难。

因此,根据人的才能授予官职时,要审慎对待,凡是具有以上才能的人,都是有偏才的人,因此这些人有的能说不会做,有的能做不会说。至于“国体”这种人,既能说也能做,因此是所有人才中的最优秀的。

(0)

相关推荐

  • 唐朝武后的墨敕斜封

    「斜封官」,也被称作「墨敕斜封官」,是唐朝的非正式任命的官员,由于任命状是斜封着从侧门交付于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此得名.「斜封官」也是当时人们对 ...

  • 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得令人惊叹!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g ...

  • 古代识人之法|明智法

    明智法 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可以判断出他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可能获得成功的领域.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短法

    论短法 本文论述了为什么观察人的缺点,就可以知道人的优点,这是因为缺点总是伴随着着优点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程度上说,缺点就是优点的的另一方面的标志.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才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 ...

  • 古代识人之法|探绪法

    探绪法 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可以考察一个人,因为一个人在心愿顺遂和希望破灭时,有非常明显的外在表现,从而可以从他的情绪波动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和不足. 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抒其所欲, ...

  • 古代识人之法|揆爱法

    揆爱法 本文阐述了"爱"与"敬"是一种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通过观察一个人对敬爱这种道德规范的态度,就可知道他为人处世的成功与失败. 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 ...

  • 古代识人之法|辨伪法

    辨伪法 辨伪,就要不单从言行来看人,而是要探求其行为动机.本文列举了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表现,从这些表现可以看出,看人就要看他的来龙去脉,不能单以言取信,以貌识 ...

  • 古代识人之法|品质法

    审誉法 一个聪明的人,可以通过对形势的准确判断,申时度势而作出的正确选择,从而赢得人们的称赞: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可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考验而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而赢得人们的钦敬.据此可以看出一个人 ...

  • 古代识人之法|审态法

    审态法 本文讲述的是与上文讲述的"神"相关联的"情态",上文的"神"是内在的,以静态为主,本文的"情态"是外在的,以动态 ...

  • 古代识人之法|论神法

    论神法 本文讲述的是从一个人的"神"来考察一个人的正邪.这里所说的"神"的含义跟精神的"神"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它讲的是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