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赠送一个有趣的状元故事(十五)
科举史上最牛的兄弟俩,同科双状元
在宋朝文坛上,有不少兄弟俩都很牛的例子,比如最有名的苏轼、苏辙,堪称文学成就最大的兄弟。
不过,还有一对兄弟,虽然在学问上比苏氏兄弟差了一点点,但在科举考试上却比他们要牛一点点。这对兄弟就是宋郊、宋祁,俗称“二宋”。
在开始正文之前,有一个小问题先在这儿交代一下:在后世的史书上,哥哥的名字叫宋庠,不是叫宋郊,什么原因呢?当然是后来改的名,但改名的原因也很有意思。
那是在宋郊进入官场很多年后,有一次竞选副宰相,他的政敌就给皇上打小报告:“皇上啊,宋郊的名字太不和谐了。”
皇上有点纳闷儿,就问:“哪里不和谐了?”
那人就解释了:“您看,宋是咱的国名,郊听起来跟交一样,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交替、交换,皇上您想啊,他这是想让咱大宋交换一下,这不是想谋反吗?”
皇上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这名字太嚣张了!好在这个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宋仁宗,没借机大搞文字狱,而是给宋郊换了个名字——宋庠。
言归正传。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正是宋真宗刚去世不久,按惯例不举行殿试,会试什么名次就是什么名次。在这次会试中,弟弟宋祁高居第一,哥哥宋郊(这时候还得叫宋郊)屈居第三。结果报给皇上后,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对主考官说:“文章高下我看不懂,但有一个问题我还是得说说。”
这科的主考官是大诗人晏殊,一听这话,吓了一跳,难道刘太后怀疑我有作弊?于是就问刘太后是什么问题。
刘太后说:“历代都讲究尊卑,当弟弟的哪儿能排在哥哥前面?”
晏殊这才松了口气,说:“太后说的是,那就把宋郊提为第一,宋祁换到第三。”
刘太后又说:“我听说这个宋祁人有点轻浮,你看……”
晏殊一愣,心想这您都知道?看来老太婆消息挺广的,以后得小心点,就问太后该排第几。
刘太后说:“这个人文才还是不错的,就放在第十吧。”
不过,在民间可就不这么看了,都说宋郊和宋祁都是状元。
宋状元刚进官场的时候,上司沈邈跟他很不对付,经常找他的麻烦,让宋状元很憋屈,却又无计可施。后来,宋状元被调去洛阳做官,正好沈邈的儿子也在洛阳,还正好是宋状元的下属。宋状元的朋友都很高兴——这下机会来了。
可能是继承了老爸的优良传统,沈邈的儿子也不是个善茬,有一次跟人闹矛盾,竟然把人家抓来痛打了一顿。过了一段时间,那个人又生了场病,不久就死了。这下家人不干了,非要说是沈邈的儿子打死的。
案子闹到官府,沈邈的儿子因为平时跟同事们关系也不好,大家都等着看热闹,谁也不帮他,还有人主张杀人偿命。这时,宋状元站了出来,经过调查后,证实那个人确实是死于疾病,跟沈邈的儿子没关系,让他躲过了一劫。
据说,沈邈知道后,跑到宋状元家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弄脏了好几条毛巾。
宋状元的家教也很严,有一年,他儿子宋充国要进京赶考,结果他死活不同意,因为他当时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一举一动全天下人都看着呢,要是儿子考砸了还好说,可一旦考好了,肯定会有人出来说闲话,甚至对整个科举考试的公正性都会有看法了,
宋充国也很委屈:你当你的副宰相,我考我的进士,有什么关系啊?再说卷子都是糊名的,考官也不知道哪份卷子是我的,不可能特地照顾我,我凭我的真才实学考进士,有什么不可以的?
但宋状元就是不答应。
后来,这事儿连仁宗皇帝都知道了,也批评他太不通情理,还专门把宋充国找去,单独让他考了一次。宋充国也不负厚望,顺利考中了进士。
《宋史》对宋状元也很是推崇,评价道:“宋(庠)之友爱,有宋以来不多见也。”
至于宋状元的弟弟宋祁,虽然把状元让给了哥哥,但后来不管在文坛还是在官场,成就都不在哥哥之下,那句著名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出自他之手。
不过,刘太后说这个人轻浮,也不是在瞎说,比起哥哥的稳重,宋祁同学确实有点过于浮华了。
有一年元宵节,哥哥宋郊没出去看花灯,而是呆在家里看书。弟弟宋祁同样也没出去凑热闹,因为他家里更热闹:摆宴席,请歌妓,唱大戏,狂欢了一整晚。
第二天,哥哥派人去责问他:“你忘了当年我们一起吃咸菜啃馒头还不忘刻苦读书的日子了吗?”
结果弟弟揉着还没睡醒的眼,也让人带回去一句话:“你忘了我们当年那么艰苦是为了什么吗?”
难怪《宋史》评价宋家两兄弟时说:“庠明练故实,文藻虽不逮祁,孤风雅操,过祁远矣。”
不过,现在的人好像更倾向于宋祁,其实这也没什么大错,现在的奋斗都是为了将来的享受,只是凡事都要讲究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