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到底要不要押韵
11月6日 星期六 晴
有人在博客里搞了个测试:新诗到底要不要押韵?结果说要的占百分之二十,说可要可不要的占百分之十五,说不一定要的占百分之六十五。无独有偶,作家闫立秀新近发一篇博文《诗歌,无韵不歌》,文中说:“韵律是诗歌与散文两种文体唯一的分水岭。没有一点韵律迹象的就是十足的散文,有明显韵律特征的就是诗歌。”测试表明,多数人认为新诗不必押韵。而老诗人闫立秀则认为,新诗作为韵文必须有韵律的存在。
新诗到底要不要押韵?因为喜欢诗,所以这也成为经常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韵在新诗当中应该分内在的韵和外在的韵两种。
外在的韵就是指韵脚。有人说,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的韵母,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舒婷的《致橡树》是一首十分押韵的诗,有韵脚,更有韵味,堪称新诗当中的经典大作。李老乡的《西照》带有散淡的韵脚:“鹰也远去/又是空荡荡的/空荡荡的远天远地//长城上有人独坐/借背后半壁落日/磕开一瓶白酒/一饮了事/空瓶空立/想必仍在扼守诗的残局//关山勒马也曾/仰天啸红一颈鬃血/叹夕阳未能照我/异峰突起”。这 首十三小诗行衣期辙,包含韵母为 i、ü 的字有“去、地、立、局、起”,韵脚使诗境更加幽深,给人一种苍凉壮阔的韵味。
内在的韵指的是韵味。韵味是指韵文里雅致含蓄的意味。有人这样解释,“韵味”可以说是以乐和诗、以味喻诗传统的美学总结。“韵”本是与听觉相关的乐的美学特性,引申到诗语中之“韵”,体现的是“诗”与“歌”的密切关系;“味”本是与味觉相关的概念,经过修辞转换、美学转换后成为审美品评的重要范畴,“韵”、“味”合而为一,主要是指审美对象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的审美效果。卞之琳的《断章》不押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小诗无韵而韵,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镶嵌着它的多义性与含蓄美,可以说是韵味十足,意味无穷。邹静之的《人情》也没韵脚:“茶/冲过三遍/即尝出/水的味道”,字少得不能再少,而韵味则多得不能再多。
由此看来,好的新诗有外在的韵是一种美,有内在的韵是另外一种美。诗歌无韵不歌,这个观点无疑是对的。新诗无韵脚而有韵味,也无可厚非。旧体诗必须讲究包括平仄、对偶、押韵在内的韵律。而新诗则宽松些,可以有韵脚也可以没有韵脚,但字里行间必须有节奏,有韵味。押韵而没有韵味是顺口溜。无韵味而又不押韵,当然不能称之为诗。
所以我说,新诗只要有韵味,是可以不押韵、不带“韵脚”的。新诗也叫“自由诗”。不苛求押韵、不讲究“韵脚”,大概就是新诗“自由”的一种原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