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认为别人家好,而看不起自己家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对外人的态度特别好,可对家人的态度就特别差。

不仅如此,在遇到一些事儿时,他们总认为外人解决这件事儿的能力总是比自己的家人要强,还小看了自己的亲人。

其实这样的心态和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常见的。可以这么说,你的身边,也许就有这样的“小看”自家人的人。

就像之前的一个朋友,他在结婚之后,总是认为自己家的妻子不好,而认为别人家的妻子贤良淑德,感觉特别好,所以他也就经常和妻子吵架。

那么,我们不妨想想,为何我们大多人,总是将“重心”偏向于外人,而让自己的至亲之人身处“被冷落”的境地呢?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因为认为别人的家人好,而认为自己的家人不好,这就是一种“舍亲近邻”的心理。

就像我们以前常说的“邻家孩子”一样。说实话,其实孩子的资质是差不多的,特别好的只能占少数,而我们大多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我们细细回想起来时,我们就会感觉,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选择性对比,凭着内心的偏见看人

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人在评述一件事儿,或者看待某个人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往往是带有一定的“偏见”的。

就像你看到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他在你的内心就留下了无能穷苦的印象。所以,他就算做得再好,在你看来,他的行为都是较为“低劣”的。

就像你看到一个富有的人,他在你心中留下了较为美好的印象。所以,他不管做什么,你都会认为他做得很好,有一定的榜样作用。

同样的道理,当你面对家人时,你就会发现,你对家人有了特别深刻的“刻板”印象了,明白他是个怎样的人了。那么,你的偏见就产生了。

而一些外人,你不知道他的底细,也摸不清他们到底要干什么,那么,你对他们的看法相对要公平一些。

当这两者出现了矛盾之后,选择性的对比就产生了,人的重心就会偏向于外人一边,从而漠视了自己的家人,自己割裂了双方的亲情。

内心缺乏自信,本质上属于“自卑”

有一个词,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那就是“自卑”。

什么是自卑呢?其实我们可以从词的本身进行了解,就是我们对于自身某些方面,感觉特别不自信,蕴含了卑微的感受在里头。

而“邻家的孩子”,就是一种属于人“自卑”心理的体现。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大多人,他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到最后,又怎能不自卑呢?

曾见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孩子特别擅长艺术创作,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多个大赛的冠军。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一直不好,甚至老师也看不起他。

而另一个孩子,他啥都不懂,就懂得读书。相反,没有人会厌恶他,而且他的老师和亲人,都把他看成是班里的榜样。

前者的父母受到这样的想法的影响,慢慢地就认为,是不是孩子的方向错了。所以,他们便责怪孩子不会读书,智商不高,不懂得转弯。

到最后,这个擅长艺术的孩子,慢慢地就放弃了艺术,且学业也没提上去,最终成为了一个平庸的人。

这个案例可以说明,看不起自己家的人,他们本质上,就是多疑和自卑的。当他们一受到外界的干扰时,他们也就容易迷失了方向,从而自乱阵脚。

“好奇”的心理受到“习惯性”认知的影响

在心理学中,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原则,叫做“刺猬效应”。

两只身上满是刺的刺猬抱在一起时,只会相互“刺扎”,最后落得相互受伤的下场。

人与人的相处,其实也是一样的。就像你跟你的家人相处久了,矛盾也自然就多了。不仅如此,你还会时不时地看他们不顺眼。

如此说来,当这样的行为去到了一定的程度后,你会发现,你特别羡慕别人家的真感情,而特别讨厌家中的“矛盾感情”。

就像自己家的男人总是讨厌自己家的妻子,而羡慕别人家的妻子一样,这个道理是相同的。

因为你对自己家的人已经没有了好奇的心理,可你对外界的人却有着好奇的想法。那么,你不就容易受到外人的影响吗?

这样的行为,说得实在点,就是“习惯性”的认知,影响了我们原本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扭曲。

古人说得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我们很多人,就是容易被“一叶障目”,忘了自己的好,而盲目看到别人外在的好,却不曾想,原来生活中的很多人,他们也在羡慕着我们。

当你跳出局内,用“上帝视角”去全局观察时,你将会发现,你的家人,你的家庭,不比别人要差。

在未来的生活中,要对自己的家人好一些,别总是被生活矛盾所产生的偏见,冲昏了头脑。

文/舒山有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