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等人贪天之功?万斯同与《明史》的编修 2024-06-15 23:40:36 土木君哥原创,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明史》是二十四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认编修质量比较高的一部史书。中华书局版《明史》署名张廷玉等撰。但实际的编修的人往往未能列入,比如万斯同。 中华书局版《明史》封面 万氏学术世家 万斯同的父亲名叫万泰,是浙江鄞县人,是王安石的老乡。万泰是明朝崇祯丙子年的举人,博通经、史。有种说法,宁波在明末以来的文学风气,实际上是万泰开启的。万泰有八个儿子,也都算是明朝的遗老,所以事迹会列入《清史稿》列传。万斯年、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同是万泰最年长的四个儿子,都在史书有传;另外四个小儿子事迹不如大哥们突出,未能入选列传之列。万泰还让自己的几个儿子都跟随一代名儒黄宗羲游学。家学渊源,再加上名师黄宗羲的指点,使得万氏一门更加青出于蓝,超过了万泰。 大哥万斯年 万斯年不以学问名世。斯年儿子名万言,字贞一。万言是副榜贡生,也曾参与编修明史。曾做崇祯长编,以前的诸多官僚子弟纷纷行贿,希望给先人几分面子,多写好话。万言一概不予理会。万言曾经得罪了高官,被下狱,差点没命。他的儿子万承勋倾家荡产,带了五千金子,一番运作才把矜持耿直的老父亲抢救回家。万承勋诗文不错,有冰雪集传世。 二哥万斯选 万斯同的二哥名叫万斯选,字公择,也曾从黄宗羲游学。万斯选崇尚躬行,反对浮夸。万斯选六十去世,黄宗羲曾为之痛哭。 三哥万斯大 万斯大,字充宗,是万泰的第三个儿子,经学家,尤其是精通左氏、公羊、谷梁等《春秋》三传和周礼、仪礼、礼记等三礼,著有多部阐释春秋和三礼的著作。万斯大的儿子万经,字授一,也曾受教于黄宗羲,后来中了进士,也续作了父亲和叔父们的好多著作。不幸的是,一次大火烧光了自己的毕生心血,万经也抑郁而终,自谓负罪于先人。 万斯同 万斯同,字季野,是万泰第四子,专攻史学一路,和三哥志趣不同。万斯同记忆力非常好,八岁时就能背诵《扬子法言》。和几位哥哥一样,万斯同也曾经求学于黄宗羲,跟随他四处游历,开了眼界,也增长了学问。 宁波万斯同故居 万斯同参与明史的编修 第一次修明史 在顺治二年,南明尚在时,顺治皇帝就下诏修明史。但这更多是政治意义上的动作,意思是明朝已经完了,所以开始修明史。当时条件并不具备,所以没有真正启动修史的工程。 第二次修明史 到康熙四年,又下诏修史,结果还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第三次修明史 康熙十八年,第三次下诏修史,当时徐元文为监修,也请了万斯同参与编修。但万斯同还是有想法的,没有参与。因为万斯同对修史有很深刻的理解,对于设局编修的集体修史,持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一堆人来写,体例不统一,文笔有优劣,结果就是如宋史般纷繁芜杂。万斯同崇尚的是司马迁和班固那种,一人完成全部。这样即便文笔稍差,但体例一致,精审得宜。即便达不到史迁的程度,刘晔后汉书的水准还是可以期待的。但当时满清对文化和史学持高压态度,哪里容得一个前明遗老一个人修史?第三次修史还是没有什么成果,草草结束。 第四次修明史 到了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又一次下诏修史,命陈廷敬、张玉书、王鸿绪为总裁,编修明史。陈廷敬负责本纪,张玉书负责志,王鸿绪负责列传。三人之中,其实王鸿绪的责任最重,因为本纪和志篇幅较小,列传是大头,占了最大的篇幅。王鸿绪其实只是挂名,没有修史的本事。具体的工作还是请了万斯同来完成的。当时万斯同并没有在清廷担任任何官方职务,自称“布衣万某”。王鸿绪私下请万斯同在自己家住,编修明史列传部分,还请了钱名世作为万斯同的助手。万斯同幼年得父亲万泰家学;少年随从黄宗羲游历,又深得黄宗羲的气节,对前明也是很有感情的;中年时独自四处开馆,做私塾先生以谋生。在这期间,万斯同接触过很多前朝旧典,默识暗诵,都铭记于心。不仅是书本上的掌故,万斯同还遍访故老,考问往事,寻求口口相传的掌故,颇有司马迁的遗风。所以可以看出,从小到大,万斯同几乎是为明史而生,为明史而活。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最终修成明史。最终万斯同在王鸿绪家中,以明实录为基础,参考其他著作,当然也掺杂了自己的记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修成了明史列传的一多半。最终版的《明史》,其列传部分大多是万斯同的手笔。 中华书局版《明史》出版说明中,肯定了万斯同的功劳 第五次修明史 到了乾隆初年,最后一次修明史。这次是张廷玉任总裁,统领全局。在张廷玉的进表中,只提到王鸿绪的名字,丝毫没提万斯同。倒是民国时编修的很“芜杂”的《清史稿》,较为忠实地记录了万斯同的编修历程。 张廷玉的《上明史表》 廿四史中,《明史》公认编写得质量比较高,虽然难比《史记》《汉书》,但比《宋史》、《元史》真是好得太多太多了。斯人已逝,斯书在耳,虽然不曾署名,但后世之人也难以否认万公的功劳。万斯同平生淡泊名利,作馆修史,有了余财便资助宗族或好友。也喜欢提携后进,并没有老前辈的架子。所以上自王公,下至秀才,都称呼他为“万先生”。万斯同虽有高材,但一生未仕,以“布衣万某”自称,虽无伯夷叔齐之刚烈,但也真可谓耿介清白之人矣。 万斯同先生墓,在浙江奉化 感谢阅读! 赞 (0) 相关推荐 【觅史记】王鸿绪《明史稿》:以退休之臣,独任艰巨,史事赖以不坠,其功实伟(上) 华亭王氏乃当地望族,王广心为顺治六年进士,官至巡仓御史,他的儿子王顼龄.王九龄.王鸿绪也均为朝官,叶梦珠<阅世编>中称:"一家父子四登科,三入词林,亦吾郡近来科名最盛者.&quo ... 话说白云庄 白云庄创建于明末清初,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经是黄宗羲的"甬上证人书院",即讲学处,曾一度文人聚集,繁盛一时,是浙江文化的象征. 白云庄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西郊管江岸,小桥. ... 白云庄楹联 在白云庄内,挂着好几副脍炙人口的楹联.而这些楹联的背后,还有着令人难忘的故事. 四方声价归明水 一代贤奸托布衣 --黄宗羲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决定官修<明史>,并邀请黄宗羲赴北京修史.再三 ... 浙东学派 清初,宁波有青年学者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万言等组成的"文会"和董允瑫.董允林.陈芝紫等组成的"澹园社".康熙四年(1665年),他们共同组成了"策 ... “史不可灭”:修史,文化承传的重要手段 文|黄金生 自北宋徽宗.钦宗被虏,至元顺帝弃京城北奔, 241年中,中国历史上连续出现四次"灭国"大事:金灭北宋(1127).元灭金(1234).元灭南宋(1279).明灭元(13 ... 张廷玉送给官员一个仆人,后来得知仆人身份,官员吓得魂儿都没了 众所周知,雍正是一个十分勤劳,而且对官员非常苛刻的皇帝.因此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雍正有识人之明,当时出现了很多名臣,比如说田文镜.李卫.张廷玉等人.其实与田文镜.李卫等人并称的,还有一位名臣. 这 ... 清史:雍正在遗诏中力保张廷玉、鄂尔泰,乾隆却为何要打压他们?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 )十月,雍正皇帝驾崩,他在留给继任之君乾隆皇帝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 ... 雍正皇帝无人可用,张廷玉:死牢里有个能臣,一代名臣就此诞生 文|武品文史 清朝雍正皇帝是清十三帝中存在感极高的一位,正是因为他一系列的军政及社会改革才有了康乾盛世的连续性. 可是这些个成果并不是听听奏折动动嘴皮子就能得来的,雍正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少有的殚精竭虑勤 ... 雍正王朝:年羹尧准备了四样礼物,为何张廷玉却只收下了一包天麻 <雍正王朝>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可谓是颇为耐人寻味. 年羹尧接到雍正与十三阿哥胤祥的指示,带着五百名官兵准备前往江夏镇捉拿钦犯任伯安与刘八女,而在此之前,年羹尧需要先绕道南京面圣.不过,年 ... 清朝历史人物——张廷玉(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康熙末年,整治松弛的吏治,后又完善军机制度.先后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 ... 雍正暴亡那一夜,张廷玉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惊骇欲绝? 说起清朝的皇帝,就不得不重点说一下雍正,在清朝十二位皇帝里面,雍正给人的感觉始终不是那么舒服,提到他,总会让人联想起阴谋,暴力,文字狱,血滴子--的确,雍正的一生,是充满了迷团的一生,也是阴冷神秘 对 ... “父子两宰相”张英张廷玉家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安徽省桐城市,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尤其在清代,有"文都"之称. 作为文化名城,桐城在明清时涌现出多个名门望族,其中以张英.张廷玉父子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最有名. 张氏家族在六代人中,出 ... 安徽发现雍正心腹张廷玉之墓,墓地挖开,专家:彻底颠覆乾隆形象 张廷玉,能得康熙雍正二君器重,始于"学问优长.应对明晰".康熙四十三年,32岁的张廷玉被康熙钦点当值南书房,自此开始的30余年间,张廷玉商度机要,以翰墨事君侧,一应诏书.谕旨皆出其 ... 雍正还在犹豫杀不杀年羹尧,张廷玉只说了三句话,让他下了决心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与年羹尧之间的君臣感情十分复杂,年羹尧是由胤禛一手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是花费了不少心血,可是他在西北打了胜仗之后就变得嚣张跋扈.目中无人. 到后面竟然以西北王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