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的课“听不烦,听不累,听不够”

走近大师,回味西安

湖北恩施高中   李蓓蓓

金秋十月,我来到了古都西安,开始了为期15天的卓越教师培训。虽然此时的我已怀孕四月有余,但仍坚持踏上了求学问道之路。

一是因为这次培训地点在陕西师范大学。我入职以来,该校主办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一直伴我左右,是我教学路上的指明灯。

二是因为西安为多朝古都。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都是我在文言文中神遇之地,长安情节也促使我踏上了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学习的课程安排的很满,每天上下午都有课,而所请的专家也都是大咖级别,所设课程内容从高屋建瓴的重要论述到关乎每个教师成长的心理测试,从新课改新高考政策方针的解读,到细致入微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兼顾语文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政策方面的把握,还是每一个板块的教学都让我们有了一个前瞻性和具体的培养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让我感触最多的是,第一天,《国学与教育》的主讲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杰先生。

西安当天降温了,凉意沁人,不少老师都穿上了大衣,更有甚者穿上了羽绒服,王国杰老师一上讲台就脱掉了外套,只着一件厚衬衣,精神矍铄,声如洪钟,来了一句:“我叫王国杰,今年78岁了。”下面一片掌声,敬畏,佩服崇敬之情,全在这掌声中了。

他的经历也颇为神奇,大学学的俄语、英语,研究生却主攻历史,俄国留学一年。2007年当选为西安旅游使者,2008年海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退休,65岁的他,舍不得离开教学岗位,从2009年到2017年,还在为陕西师大,西北工业大学的本科生讲课,他这一生一讲就是50年。

此时的王国杰教授不像我们小说《白鹿原》中的朱先生,一袭棉布长袍,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口地道的关中方言,温和而不苟言笑,稳健中透着睿智,可王教授饱满的天庭,红润的皮肤,拿着新潮水杯,78岁的年龄思维敏捷,语言风趣,用西安话说“那硬是潮得很!”

王教授在讲课过程中谈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兄弟姐妹多,上学不易,父亲曾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一直鼓励自己求学,自己考取恢复高考后的首届研究生,第一次出国做访问学者时,从心底对父亲的汇报,自己为逝去的父亲做传。一桩桩,一件件,一句句都是真情流露,这种孝道为先,献身祖国的家国情怀就是国学与教育中最生动的一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教授有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一是老师要有丰富的积累,要有人生阅历+精力+历练+省悟;二是好老师的课听不烦,听不累,听不够。

我们常说,老师要有一潭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这个多是从学识层面来讲,而王教授今天尤为强调的是老师自己的阅历,自己的历练。这个观点我觉得不仅新颖而且务实。

我们在后面的课堂中也讨论到了新版教材大单元的学习,其中必修一第二单元就是“劳动”。一位老师再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平时做什么劳动”,学生说“叠被子”。我们当一个笑话听,可是回想,现在我们老师又有多少人去劳动呢?不去劳动,或许《观刈麦》永远只是文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永远只是口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很有道理的。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年轻教师,不爱运动,课余也是在家里打游戏。我们的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孩子,也不喜欢运动,每天看书,学习,追剧,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我们多么希望他们在操场上追逐,在球场上流汗。

不仅如此,当下,受商业炒作等影响,社会上渐渐刮起一股“阴柔之风”。一些“小鲜肉”“花美男”充斥屏幕,他们看起来弱不禁风却妆容精致,说起话来有气无力且矫揉造作,没有一丝阳刚之气。不少人担心,这种反常现象的泛滥,容易影响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而销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向上的民族,应该有昂扬雄健之气概,有敢于开拓之勇力,有青春勃发之精神。如果放任“阴柔之风”劲吹,让不良文化侵蚀人们的思想,血性阳刚之气和尚武精神就会消退。

改变病态审美,扭转矫揉造作,把优秀文化品格灌入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群体,塑造刚健勇毅的时代气质和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这一点,也应该永远是公共传播中的主流,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教师首先自己要去把握的方向!

王教授的课堂“麻辣鲜香”。普通话夹杂着陕西腔,虽有课件,但并不照本宣科,而是随手拈来,有时讲到高兴处发现跑远了 ,嘿嘿一笑,“不讲了,再来下一点”。

所讲内容观照现实、针砭时事,激动处老教授陡然站起,狠批那些赃官、庸吏时使用“娘的”、“王八蛋”等大众骂街和陕西方言的地方“特骂”,不仅不让人感到粗鄙,相反,更让人感到亲切。而一句句看似有点过激的判断却折射出一个老人与时俱进的心里特质和放眼未来的文化视野,那是一种家国情怀,天下情结。

反观我们的课堂呢?老师在前面讲得涕泗横流,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有时我们是不是也会在考试后气急败坏地耳提面命“明明课堂讲过的,为什么做不到?”可是,我们为什么不想想学生为什么听不进,记不住。

王国杰老师的课过去很久了,我仍然记忆犹新,有些话语如雷贯耳。这是一个78岁老人丰富的阅历带给我的享受,更是他50年来精心备课,给学生打造的“听不烦,听不累,听不够”的课堂,这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低标准,高境界!

这场让人热血沸腾的报告听完后,我似乎找到了王国杰教授之所以能坚守讲台五十年,仍然能受年青学子欢迎的原因,那就是他那颗年轻人的心态、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和接地气的草根情结。这恐怕也是这位78岁老人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内在动力吧。

都说大师特立独行,那么王教授的情怀又属于什么范畴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说,大师之道,在于厚德载物,春风化雨。

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治学不也如此吗?只有胸罗锦绣方能字字珠玑。古人说“从无字处读书”,我们聆听大师的讲座,并不仅仅是从大师的文案中寻求理论的武装,更要从大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浩然正气和无声之道,“大象无形”,“大爱无痕”。

再次感谢西安这座城市,她所孕育的文化和风情,她所涵养的底蕴和意境,她所培养的大师和文明,将永远是我前进路上最回甘最期待的一片有味道的天地,祈祷再次和她相遇!

【作者简介】:李蓓蓓,湖北恩施高中语文教科室主任、2021级语文备课组组长、奥赛班语文教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