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北漂”之旅
小编按:鲁迅先生出生于1881年,也是标准的80后。他在北京期间,教学之余也写作了不少经典作品,诸如《阿Q正传》《中国小说史略》等等。鲁迅先生“北漂”多年,前后有过四个住所。这些住处都是什么样的呢?敬请阅读。
引子 四合院小知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住宅鸟瞰图(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四合院的形式,可以是建筑面积最大,同时中央也有宽敞的院子作为活动空间。如果将建筑物置于中央,四周的空地就较为狭窄且分散,难以充分利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合院式住宅建筑与空地的比例关系
普通四合院建筑,以硬山屋顶为主。歇山屋顶只有王府的大殿(比如恭亲王奕䜣的宅邸)才会使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抬梁式硬山屋顶(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北京第一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半截胡同绍兴会馆
1917年,鲁迅应蔡元培的邀请,设计了北京大学的校徽,沿用至今。这和鲁迅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研究碑刻的苦功夫是分不开的。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鲁迅1917年设计的北大校徽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鲁迅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开时代之先。鲁迅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逐渐进入收获的岁月。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狂人日记
八道湾鲁迅故居:北京第二站
有了文坛的积累,鲁迅也赚得不少稿费。进京七年之后的1919年9月,鲁迅先生又把绍兴的老宅卖掉,加上多年积蓄,筹集了3500大洋,从罗姓人手里买下八道湾十一号的宅院。11月份装修完毕后,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和家人搬进新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八道湾十一号院鸟瞰图(房屋皆为硬山屋顶)
八道湾鲁迅纪念馆前后共三进,有影壁、罩房、中门、正北屋、东西厢房、后院等。一进院的北房(罩房),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鲁迅八道湾故居平面图(土木君哥绘制)
从平面图可以看出,这座宅子院子很大。当初鲁迅先生选择这里时,也是为了给周作人和周建人的孩子们有足够的空地,可以尽情玩耍。
在八道湾十一号居住期间,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风波》《故乡》《社戏》等名作。1920年至1926年,鲁迅在北京几所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的授课讲义后来改编为《中国小说史略》,是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阿Q正传插图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中国小说史略书影
按理说三兄弟合住四合院,老母亲也在,应该很是和谐才对,可谁料想风云突变。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两星永不相见”。
鲁迅母亲曾请绍兴的龙师父给鲁迅取法名长庚;给周作人取法名启明。长庚原是星名,绍兴叫黄昏肖;启明也是星名,绍兴叫五更肖。本来法师的寓意是长庚和启明都是金星,看似不相见,实为一体。谁料兄弟失和,既非一体,也不再见。
1924年6月11日,周氏兄弟关系恶化到了极点。鲁迅日记里写道:
“……下午往八道湾宅取书及什器,比进西厢,启明及其妻突出骂詈殴打,又以电话招重久及张凤举、徐耀辰来,其妻向之述我罪状,多秽语,凡捏造未圆处,则启明救正之。然后取书、器而出。”
据说,当时周作人曾经拿起一尺高的狮形铜香炉向鲁迅头上打去,幸亏别人接住,才不致击中。而鲁迅也愤而反击,在西厢随手拿起一个陶瓦枕向周作人掷去……。
周氏兄弟交恶的原因,是周作人的夫人羽太信子花钱大手大脚,不加节制。鲁迅稍加劝说,羽太信子恼羞成怒,反倒诬告鲁迅行为不端。于是兄弟开始交恶。
这些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两者的思想不同。鲁迅是嫉恶如仇的人,而周作人则格调不高。后来的两者发展轨迹,也说明了这一切。另外,鲁迅作为长兄,把正房让给两兄弟居住,自己宁愿住南门罩房,这也说明鲁迅不是自私的人。
2009年八道湾鲁迅旧宅差点被拆除,后来三十五中(李大钊是三十五中的校友)校园建设时,将旧宅改建为鲁迅纪念馆。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一棵近百岁的老槐树下有鲁迅和李大钊的雕像。百年前,李大钊与鲁迅曾在《新青年》编辑部相识。李大钊遇害后,周家人在这座院子保护了李大钊的长子李葆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鲁迅和李大钊雕像
砖塔胡同61号院:北京第三站
周氏兄弟失和之后,鲁迅作为当初买房的主力,毅然主动搬出来,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北房租住。周作人反倒心安理得,还把鲁迅曾经住过的西厢房改作自己的书房。人的脸皮之厚,也是无以复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砖塔胡同风光
宫门口三条胡同鲁迅故居:北京第四站
鲁迅的母亲还是想和鲁迅一起住,想尽早搬出八道湾的住所。鲁迅四处看房,宣武门、西直门、德胜门、阜成门等处都跑遍了。当时鲁迅的收入基本都补贴整个大家庭了,他自己经济很拮据,只好跟许寿裳和齐寿山借了800元,总算在1923年12月买下了宫门口三条21号的六间旧房。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宫门口三条故居拱形门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房子年久失修,没法居住,鲁迅又亲手绘制了房子改建平面图,编制了工程清单。请瓦工、木工、油工,甚至购买玻璃等建筑材料,都是亲力亲为。历时大半年,在1924年5月,终于全部完工。鲁迅欠的800元钱,直到1926年收到厦门大学的工资后,才得以偿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鲁迅宫门口三条故居平面图(土木君哥绘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宫门口三条故居正房和小院,鲁迅手植的两株丁香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客厅内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虎尾巴”书房内景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虎尾巴”书房外景
自书房兼卧室是正房北面接出来的一个小屋,鲁迅戏称为“老虎尾巴”,仅有9平米。鲁迅先生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撰写了《华盖集》、《野草》、《彷徨》等多部作品。
1926年,鲁迅离开北京,前往厦门大学执教。而鲁迅母亲和朱安夫人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
虽然历经漂泊,但鲁迅先生痴心不改,依然以笔作枪,投向敌阵。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