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再谈中医气说

蓝月提示:

健康靠自己 生命属于你  

检查不成病 千万别侥幸

异常小指标  生病慢悄悄

耐心学一点  减少大风险

劝君提升健康管理学习意识

耐心看一篇完整的健康科普

这对大家都好

中医关于气的名字特别多,营气、胃气、谷气、真气、元气、肾气、清气、浊气等。还有五脏之气且不说,补气剂补什么气呢?实际上这些名词归根结底就是三个气。所谓三个气就是宗气、中气、元气。宗气是在胸中,在气海里,膻中为气海;中气就是脾胃之气;还有就是元气,即肾气。

但实质上就是两个气,为什么呢?因为上面所讲的宗气是人体的谷气跟大气相合,即所谓“真气者,所受自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实际上就是吸入之气。但是中医在考虑人体吸入之气的时候,放在谷气的后面考虑,因为人没有谷气就没法吸收大气进去,人本身没气了,外面的氧气能吸得进去么?不行。这听起来像笑话,但它是事实。从这里也说明中医特别强调内因,强调内在条件。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宗气和中气可以说是一回事,是内在条件的问题,所以那么多气的名字,实际上还就是中气和肾气的问题。而在补气剂中着重讲的是中气的问题,也就是补脾胃之气,也包括了肺气。人受气于谷,五脏皆禀气于谷,人靠水谷而生,所以谷气就是靠水谷的精微化生的,是通过中焦而来的。

所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它是通过脾胃,然后把气输送到肺部去。由于肺主周身之气,通调百脉,而肺气的来源在脾胃,所以补气主要讲的是补脾、胃之气。因此这里讲的气虚证主要与脾、肺虚证相同。

实际上气虚的见证就是讲脾、肺两虚的见证。比如说,气虚,倦怠无力是因脾虚。脾主肌肉,所以脾虚则身重无力,倦怠,是因为脾主四肢,脾气不足,不能养四肢。为什么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呢?因为脾主肌肉,为生气之源,通过肺而输布于全身,所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不足是由于气虚,所以温之以气。

还有,由于气虚,气就短,一动就喘,所以说动辄喘促。同时由于气虚,面色㿠白,即色白无光而暗,也属于气虚。气虚主要属脾,所以食欲不振。由于中气不足导致了肺气不足,所以不愿说话、徽言,而且声音低。因为声音是由阳气所发,所以说多言耗气,说话过多就伤气。同时由于气不足,声音就低、就微。

这个问题在临床上应注意,声音的低微,不要听病人的嗓门,因为有的病人本来声音就高,而应该听他的尾音,要注意语音是否清晰,尤其是尾音是否前后一致,尾音不足就是气虚。还有在正常情况下越说越快,就怕话一句说不完,为什么?因为他气不够,赶快把这几个字吐出来就完了,不是互相争论激动的那种表现,而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所以要善于听,仔细听,一听就能听出来。

还有造成肠鸣、大便稀泄等,这都是气虚的问题。“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大小便都有变化。中气不足,脾、胃、肺升清降浊功能、通调水道的功能会失常。还有另外一些,如讲义上谈的脱肛、子宫下垂等。实际上脏器下垂是由于气虚而致,因为中医不懂得是韧带还是脏器松弛了,但通过补气就能解决下垂的问题。胃下垂、肝下垂,甚至肾下垂,以及脱肛、子宫下垂等都是通过补气来治疗,在讲解补中益气汤时再着重谈这个问题。

其他还有些兼证,不是气虚必见的症状,不是主要的,所以这里没有谈。如心慌心悸,可以有血虚,也可以有气虚,心气不足则见心悸。还有一些就是甘温除热、气虚发热的问题,不一定气虚都发热,但是气虚可以发热,这些问题到具体方剂中再讲。

关于舌苔、脉象,比较容易辨认,一般最容易记熟的是舌有齿痕为气虚。但是作为气虚的舌象,还要记住一个,就是舌嫩、有齿痕。如果舌瘦、舌红,就不是气虚的问题。到了舌胖,就是气虚进一步到阳虚了。这个就是气虚,主要补气。所治的主要都是由于脾虚胃虚、中气不足所产生的。

下面谈谈配伍原则,补气的配伍原则,主要用甘温益气,这就是开始提到的内容。味甘归脾经,好理解。为什么要“劳者温之”呢?因为劳则气耗。为什么药用温药呢?如果说气属阳,为什么不用热药?因为少火才能生气,“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

所以补气时,总的要抓住这一点,就是少火温。补气时往往要配伍一些行气、理气的药,是因为气虚时本身运行、升降的功能不足,单用补气药容易产生气壅。气虚,其本身的动力就不够,再用甘缓的药,一缓就壅在那里,一壅后气机不通,就更受了影响,使脾胃更弱,方药的功效也不易发挥。

因此在补气当中,经常配伍一定的理气和行气药,即补气需要更好地强健脾胃,有的时候还配伍一点补血药。因为气是温的,温药过多了,或者温药用得时间过长了,会影响血。因此在补气的同时,要适当地配伍补血药。有的时候,不见明显的贫血,但会见到血虚。例如刚才讲的,气虚的面是㿠白,血虚的脸是萎黄,但也见白而偏暗,从这个角度也需要补一点血。

从理论上讲,血是依气生的,气虚既然是中焦脾胃之虚,那么中焦脾胃虚了就只是不能生气么?气血都出于脾胃,只是见证中只是见到气虚,没有见到血虚,所以我们补气不补血。但有些时候从这些方面考虑,我们也适当加一点补血药。这是配伍的几个主要的方面。

归纳为一点,过去在补气中还讲过这样一句话,“脾是生气之源”,这里所讲的气是中气,是由脾胃所生,所以脾是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所以在补气中注意这两个字,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用补气时要用小量的理气、行气的药。

补气补什么?人体的气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关系,先天的元气藏于肾,后天的水谷之气化生于脾胃,由脾胃之气输送至肺,再吸入大气聚于胸中,实际上还就是两个。所以上次说“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这里还有一句话就可以知道了,“肾为元气之根”。

所以开始讲的三个气实际上是两个,因此在补气中主要是治脾、治肺。所以补气剂这一类的方剂主要指的是脾肺气虚。关于补气的配伍原则的问题谈了一些,主要指的是脾肺气虚。关于补气的配伍原则的问题谈了一些,主要是甘温的理论依据,因为甘能补中补脾,温能生气,即少火生气。

(0)

相关推荐

  • 补气的黄芪,补的是什么气?

    黄芪是日常,常用的补气的中药. 那么你知道黄芪补气,能解决什么问题吗? 在古籍<汤液本草·卷之三>中黄芪为补三焦之药, "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皮表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 ...

  • 朱良春妙用白及治病经验

    白及是一味临床常用药,是内服外用的止血良药.朱老不仅将其用于出血证,对文中所举的诸种疾患,亦有其独特的使用经验. 白及妙用三则 白及性味苦.甘.涩.微寒,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主要用于肺胃出血等 ...

  • 长期喝黄芪泡茶会有哪些影响?

    黄芪,又叫做戴糁,戴椹.独椹.百本.中药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 黄芪,又叫做戴糁,戴椹.独椹.百本. [性味]甘,微温.[归经]入肺.脾经. [中医功效主治]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 ...

  • 如果你气血两虚,可以试试 “气血三宝汤”,告别黄脸婆

    原创 大熊敦敏 大熊敦敏 昨天 昨天有网友留言说:"医生说我脾虚,湿气大,肾气不足,心血两虚,我该吃什么药?" 好家伙,这诊断够全的,把上焦的心.中焦的脾.下焦的肾全诊断了,全有毛 ...

  • 黄芪、人参都补气,临床该如何区别运用?

    更多优质文章.免费直播.中医社区,尽在"甘草学院" 写文章花了20小时,读完它仅需7分钟 ▍本文主要内容 黄芪和人参的功效 黄芪与人参补气的三个典型区别 实际运用医案一则 黄芪.人 ...

  • 再谈中医不传之秘

    导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本文作者闻听熊继柏教授<中医治疗要辨证论治>讲座有感,写下此文,固本正源,再谈中医不传之秘,苦心孤诣,用心良苦,希冀同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全国 ...

  • 再谈中医不传之秘辨证论治

    导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本文作者闻听熊继柏教授<中医治疗要辨证论治>讲座有感,写下此文,固本正源,再谈中医不传之秘,苦心孤诣,用心良苦,希冀同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全国 ...

  • 再谈中医虚实关

    振荡导读 今年最后一次课程,希望虚实是最后一次讲,这次能把这块内容理解掌握.年前没有语音的讲课,也就没有整理成文字,以语音的方式发篇文章,小编偷懒一次哈.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来年再会. 内容大纲: 一 ...

  • 调中|再谈中医

    大家好,感谢您听到我,这里是南针品针汇读书频道.本期先把<黄帝内针>这本书放一边,我们来谈一谈什么是中医?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系统很重要的一部分,几千来可以说受尽波折,有人歌颂也有人唱衰.有 ...

  • 脓疱疮按感冒治?宋柏杉再谈中医治病一定要用中医思维

    中医书友会第111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相信大家读完这两个病例,对湿性皮肤病的治疗就有思路了.宋老师讲课抽丝剥茧,层层推进,看病这么简单吗?大家感受一下~(编辑/王超) 从两例皮肤病 ...

  • 再谈中医风水病

    小时候有一天我的一只眼睛里长了个白籽籽,眼睛都睁不开,后来问了村里的神医,说是你家里有一堆柴压到了,后来家人把柴搬走了,眼睛就好了.最近听斋公传奇( 湖北麻城盐田河村的斋公洞),也有这样的故事.真人治 ...

  • 从一例发烧,再谈“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

    中医书友会第1971期 I导读:"对川崎病一无所知,却治愈了川崎病,非我有何德何能,乃医道之功也",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原理掌握好,随境而变,才能执一而御百.这是中医学最大的精华, ...

  • 再谈中医不传之秘!

    导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本文作者闻听熊继柏教授<中医治疗要辨证论治>讲座有感,写下此文,固本正源,再谈中医不传之秘,苦心孤诣,用心良苦,希冀同参.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聘全国 ...

  • 再谈中医之心肾相交

    中医里经常谈到心肾相交.这里的心肾相交,不是指的心脏和肾脏,而是指的心气和肾气,是这两种气相交.这样说,可能很多人依然不明白. 那么可以借助天气和地气相交来说明,地下的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袅袅上升,一直 ...